赏识教育 为“破罐子破摔”的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平衡思维方式
2021-12-28黄敏贤
黄敏贤
一、案例介绍
班上来了位“大哥大”,跟老师顶撞起来常常语出惊人,搞得班主任以及所有科任老师都头疼不已。
国防教育训练中,他跟教官闹矛盾,甚至扬言要动手打教官。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木兰诗》, 其中讲到“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他就开始乱翻译,讲低级笑话。
政治课上,老师说“要尊重教师”,他却说“教师是靠学生养活的”,老师气得说不出话来,问他这话是听谁说的,他却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
班会课上,他理智气壮地说,“我不喜欢读书,读书赚不了钱。我要去打游戏,要得全国第一,奖金一千几百万,是你们当老师一辈子都赚不到的。”……
我无数次找他谈话,一开始和颜悦色,但是毫无效果;后来语气严厉,他却当面和我顶撞,“你赶紧回家带你的儿子去吧,我才不用你管,你以为你是谁啊,你以为你是我妈啊!”。
二、问题提出
Z同学这么难搞的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可是不搞定他的话班风很难好起来。于是,我就开始寻求和积累“间接经验”,向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请教,阅读大量的研究学生管理和学生心理的书籍,慢慢地,按照他的“病症”,我就给他“确诊”,然后开始治疗。
Z同学之所以那么叛逆,以顶撞老师和不学习为荣,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源于小学老师的不正确对待和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的缺失。
Z同学之所以对老师充满敌意,是源于小学个别老师口无遮拦,什么话都敢说,而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差,过多的批评和否定会摧毁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了能够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Z同学只能表现得毫不在乎老师的评价,也经常性顶撞老师,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
除此之外,Z同学脾气还很冲、也倔,是由于他们两兄弟都有爸爸一个大男人照顾,妈妈在中山工作。爸爸抚养孩子的手段往往是以打骂为主,遇到老师反映问题也是简单粗暴地凑一顿作为解决办法,从小缺少妈妈角色所能给予的温柔关怀,这个母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导致了Z同学的性格暴躁,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所谓的“问题学生”优点倒是很多的。Z同学比那些所谓的好学生为人更仗义,不自私自利,比较富有同情心,做事情重感性甚于理性,只要加强引导,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三、辅导措施与效果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 (L.eon费斯廷格,1957)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有一种保持一种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在态度与行为认知一致性的趋向。
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做法,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平衡。部分同学、老师都认为他是班级的“害群之马”,家长也觉得他“不可救药”,他个人也觉得自己“天怒人恶”。那么,他做起坏事来便心安理得了。Z同学需要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他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不过,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平衡罢了。“既然我不是好人,为什么要做好事呢?做好事也对不起大家给我的这么多称号啊!”所以,他往往“破罐子破摔”。
Z同学之所以做出无所谓的表情,其实并非真的无所谓,他对自己有良好的期待。这种无所谓的表情,只不过是面对可能的批评所做出的自我保护姿态,用低自尊来平衡自己错误,避免认知失调的痛苦,进而躲避自我成长的修炼。我决定通过赞美、赏识教育的方式,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心,提高他的自我认知。
1.从“破罐子破摔”到“真汉子”
我班有一位特殊学生,是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因为情况特殊,于是我对全班曾经多次进行主题班会教育,例如观看“地球上的星星”等影片让其他学生了解这种病,而且关怀照顾这位同学,我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是这位“星星”的守护者,包括Z同学即使平时装出个大哥大的样子,但也不会欺负“星星”同学。有一次,一位同学跑过来跟我说“星星”同学在厕所被别的班的同学恶意开玩笑脱他的裤子,我马上跑去男厕准备制止。我推开人群,才看到,Z同学刚刚一拳打在欺负“星星”同学的那位C同学的脸上,两个人在推攘准备打起来,我马上制止,然后把Z同学叫到办公室。
可能Z同学以为我会大骂他一顿,所以他一直脸红耳赤气冲冲地走来办公室。没想到,我一拍他的肩膀,微笑而又坚定地,竖起大拇指说:“真汉子!”他突然愣了一下,一时说不出话来,我接着故意气冲冲地说:“那个C同学欺负星星,我也看不惯,我现在就去找他过来,让级长、他的班主任和我一起批评教育他!”然后,我们三位老师当着Z同学的面,把C同学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并让那位C同学跟“星星”同学道歉。我猜想,当时,Z同学心理应该挺爽的。
但是,作为学生,出手打人以暴易暴肯定是欠妥的,于是我叫他来,带点痞气地跟他说,“男子汉,以后碰到星星同学被欺负,你马上喝止并且把他带来找我,这样他也安全了,你也不必弄脏自己的手。老师会保护好你们俩的”。他呆呆地问:“老师,我真是真汉子吗?”我顺水推舟,跟他聊起来了。从这次聊天开始,我们的关系慢慢拉近了。我感到,我的赏识教育开始奏效了。
2.“一吼”吼出父子情深
这件事情之后,C同学怀恨在心。有一天,Z同学跑过来告状,与其说是告状,不如说是求助。他说,“老师,我上厕所碰到C同学,他说叫我放学小心一点,他要找别的学校的同学来打我!我才不怕,不过我就跟你说一声,免得到时候打起来你就说我惹事生非,我不会主动打他,除非是自卫。”我一听,也非常警觉,担心校园欺凌或者校外欺凌的发生,我马上跟他说,“这样,我马上叫他过来教育他警告他别乱来,也上报给级长和政体处,让政教主任也教育他。但是以防万一,这段时间还是让你爸来接送你上下学,我待会跟你爸打个电话。”可能Z同学有点被吓到了,也真的同意了他爸接送他。
几天之后,我接到了他爸的电话。原来C同学真的在某一天放学拦住了Z同学想要“警告”他,幸好Z同学的爸爸及时赶到,很凶地喝止了他并且也警告他别乱来。得知这件事之后,我找Z同学来了解情况,Z同学很自豪地说,“那个C同学,一看到我爸就怂了,我爸吼了他两句,马上连爬带滚地跑了,笑死我了。”虽然他是半带调侃地说这番话,不过我知道,他第一次感受到爸爸“简单粗暴”中带着的温柔,一位严父透出的丝丝的父爱。正是他爸这一吼,极大地修補了他们的父子关系。但是,父亲带儿子始终是刚硬有余而温柔不足的,仍然缺席母爱。这两年来我一直不断努力让Z同学的妈妈安排好中山的工作回到江门照顾Z同学的生活起居,参与他的成长。终于,在初三上学期她妈妈回来在江门工作,他们的母子关系、父子关系正在慢慢修复中。我想,借父母之手,我的赏识教育思维方式之花已慢慢绽放于他们心中了......
3.面对面的赞扬
正是我对C同学的“一骂”,他爸对C同学的“一吼”,我们的关系开始好转,他开始能听进去我跟他爸说的话。我和Z同学的爸爸作为他的“重要他人”,对他的评价、期待和教育开始产生作用。慢慢地,我发现他开始对自己有良好的期待,跟我谈话也面露轻松的表情。每次他犯错,我都会一剑封喉,点出其错误:“既然你开始变好, 为什么还犯这么愚蠢的错误呢?”他面露惭愧之色时,正是我教育的契机,因为我知道,一个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必然心生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改变的开始。 “一个聪明人,不会犯相同的错误两次”这句口头禅,成为我对他赞扬的特有句式,也是我赏识教育的提升。
四、我的感悟
每次我都希望通过赏识教育打破他不正确的心理平衡,从而建立正确的心理平衡思维方式。Z同学所拥有的“有自尊心的学生应该积极进取”,“我犯了错误”两种认知虽然会导致失调,进而引发心理痛苦的体验,但最后的改变并不总是符合我的期待。但是根据认知失调论的说法,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不止一种,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认 知相一致。当“有自尊”和“犯错误”两种认知引发失调时,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犯的错误”的认知来恢复平衡。比如,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来平衡自己的高自尊。(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例如,学生可以在“我有自尊心”“我犯了错误”之后,再增加一个“谁都会犯的错”来获得新的平衡。当然,每个学生都有个体特征,我也会积极寻求不同的方法转化他。
在面对Z同学的“破罐子破摔”,通过赞美培养自尊心,進而引发认知失调仅仅是工作的开始,我在对他进行行为改变之外,还必须阻断他不通过行为努力就恢复平衡的道路。比如,认真调查取证,让其对错误无法抵赖;告诉他“谁都会犯错误,但不是谁总是犯错误”,提醒他所犯错误并不是小事,影响很大,等等。Z同学现在初三了,上课纪律明显改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态度也改善了很多。
Z同学的德育案例的意义在于,让我改变了对于“问题学生”看法。“问题学生”只是有“问题行为”。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行为问题,有习惯问题,也有品德问题,但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困扰问题和心理行为适应问题。Z同学的行为的成因复杂,他的问题行为具有多元性、综合性的特点,既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媒体文化和社会影响。然而,在我心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独特的,各有各的风景与精彩,也各有各的困惑与烦恼。但不管如何独特,赏识教育的方式,总能找到让其发光发亮的出口。
发现了问题,才能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了解成因,才能对症下药,提出教育对策。改变问题行为,重要的是改变教育者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通过赏识教育的方式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