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建设中积极力量的挖掘与运用
2021-12-28陈芳芳
陈芳芳
[摘 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以班级建设为载体,通过打造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制定积极的班级评价制度,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在班级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与同学融洽相处,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产生积极正能量,形成积极品格,为幸福成长助力。
[关键词]积极教育;班级建设;正能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小公主”“小皇帝”越来越多,很多孩子责任感不足,善推卸责任;很多孩子集体意识淡薄,不愿奉献。新时代的娃、新时代的家庭会让班级管理有更多的挑战,也需要教师思索新的方法与策略来应对。充分挖掘班级积极力量,开展积极教育便是一剂良方。
一、打造班级文化,营造“正”环境
(一)宣扬“正”文化
班级环境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对班级学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班徽、班歌、班级口号、班级规章,将这些文字张贴在教室显眼处,时时提醒学生。教室墙壁空白处都是学生作品展示的阵地,习作、书法、美术、阅读等作品都可以上墙,定期更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室的某个角落找到自己的作品,在一次又一次展示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教室文化布置具有显性的特征,也有隐形的教育与熏陶,它是潜藏在班级成员内心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班风、舆论形成的手段之一,学生看到这些内容便会想到“我是班级一分子,我要为班级奉献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实现正面价值引导。
(二) 实施“正”评价
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要求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及其中反映出来的信念和价值取向。班级教育管理评价是依据制度来管理班级的重要手段,科学运用这一评价对班级和学生的发展能够发挥积极的功能。
根据评价内容和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专项评价例如:语文之星、英语之星、阅读之星、作家榜等,综合评价包括“绅士淑女”评价、成长足迹等。凡是成绩好,表现优异的点都能折算成分数计入。以学校开展的“雅”教育为例,鼓励每个学生争做“小绅士小淑女”,来提升他们的文明礼仪素养,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通过多元积极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努力的成果,从而让学生规范的言行,努力的状态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激励着学生去获得更多的肯定与荣耀。
(三)汲取“正”力量
优秀的儿童作品是润泽孩子心灵的好帮手。这些优秀的儿童作品,无论她选择什么题材,内容以何种文体形式、语言修辞来表达,都写出了主人公追逐的美好梦想与成长路上的伤痛,她都能穿越童年生活的表象,抵达生命深处。于是,每月教师会组织学生共读一本书,这些书都是由老师精心选择,提前阅读后有计划开展的。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和主题,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很有帮助,所以可以借助优秀童书,用书中主人公的善良、坚毅、勇敢、乐观的品质来润泽孩子的心灵,积淀努力向上的正力量。
二、发掘个体优势,营造“正”心态
(一)挖掘“正”优势
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把每个学生看作健康发展的个体,通过优势的发掘、积极品质的培养等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或激发积极的力量,从而克服各种困难。
在心理课堂“我有我优势”一课中,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和组内交流帮助等方式帮学生全面了解了自身的优势,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还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同学,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暗示不断肯定自我,养成积极生活、积极思维的习惯。
(二)培养“正”能力
1.设置多样岗位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也是管理系统的主体,要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应该让他们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并且根据学生特长、优势安排合理岗位,有时甚至可以设置个性化岗位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活动效率,优化班级建设的效果。每学期的干部竞选,教师给每个学生安排好岗位,让他们在班级建设中都能出一份力,都能感受到被班级的需要,从而树立主人翁意识,全心全意来建设班集体,为班级、同学服务,自己也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
2.推荐活动展示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本着“人人参与、人人展示、人人发展、人人快乐”的目标,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展示、亮相的机会。 例如經典诗文诵读、运动会等项目都需要人人参与。
赛前,搜集比赛信息,积极准备争取好成绩。赛后,及时鼓励肯定,反思总结并制定下一步目标,让学生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
(三) 实现“正”梦想
每学期初,教师都会让学生制定本学期目标,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特长发展上的,自己制定目标之后与家长沟通商量目标的可行性,然后张贴在书房。期中、期末教师再来对照目标,看看实现了哪几项,还有哪几项需要努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既有短板也有强项,合理运用优势,明确前进方向,然后每天努力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在不断收获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三、开展丰富活动,促进“正”成长
(一) 构建“正”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同伴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良好的同伴关系会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小组捆绑”制。精心选出成绩优秀又有能力管理的6位大组长,再按照男女比例、特长等组成各自的小组。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小组集体之间的相互竞争,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班级自治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不仅帮助老师减轻班级教学管理的压力和负担,还能在以生本为主的课内外的各种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积极创建小队文化,充分发挥小队优势,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培养成员之间的默契。
(二)开展“正”活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了许多活动,学生也在一次次活动中收获成长。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假日,有着悠远的文化内涵,除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的文化习俗,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丰富内涵外,学生进行网上祭英烈活动,以及前往各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瞻仰宣誓、祭扫献花,致敬英雄。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时刻牢记历史,展望未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
(三)促进“正”成长
教师积极的自我成长还需要学习一些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技术。例如归因技术,便是教师常常要用到的。
现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便免不了考试,以学生考试为例,如果学生把考试成功归结于个人努力,那么个体会产生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应考。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准备不够充分,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迎头赶上。如果认为失败时因为运气不好或者题目太难,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不愿意做意志上的努力。因此,学生在取得成功或者失败时,都要引导他们正确归因,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多从内部去归因。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使得学生能在成功时肯定自己的努力付出,失败时不会全盘否定自己,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在后期实践中加大努力程度,直到取得成功。
积极的班级育人环境影响人、造就人,对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的乐趣,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在班级管理中,老师用宽容、理解的心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和心理健康的引导,必将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7).
[2]林冬桂.班级教育管理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阳志平,彭华军.积极心理学团队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4).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