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新蓝领培训的探索与启示
2021-12-28唐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要加强老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授之以渔,使他们都能掌握一项就业本领。”江西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不断探索适合本省发展的培训路径,自2012年以来,脱贫攻坚期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3.8万人,实施中高职业雨露计划培训26.9万人,有效助推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家庭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纵观江西省培训之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思考。现就江西省培训的发展之路,提出一些探讨。
值得可学习可借鉴的职业培训经验
脱贫攻坚期间,经常出现一些贫困家庭学生因成绩不理想上不了大学而外出打工的情况。与此同时,大部分就业青年缺少技能又只能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收入低工作量大。江西省就业监测数据显示,脱贫劳动力月平均收入仅2097元,收入明显偏低。各级扶贫等部门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开拓培训方式方法,及时帮助贫困家庭适龄学生选择就近就地就学,设身处地帮助他们就读职业院校,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升他们就业技能水平。
一是建立学校与地方的助学协作机制。学校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和协议,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共同助力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如九江市与深圳技师学院开设“九江扶贫班”,安排发展前景较好、收入较高的专业招收贫困家庭学生;江西技师学院与余干县人民政府合作开展“飞翔工程”,招收余干县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读;鹰潭市月湖区联合江西省石油技工学校开展技能脱贫行动等。学校开辟招生绿色通道,对贫困家庭学生优先招生,优先落实免学费、优先选择专业,优先发放国家助学金等。这些有效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脱贫攻坚期贫困家庭就读中职、高职院校学生逐年增加,2016年度2.41万人、2017年度3.68万人、2018年度5.80万人、2019年度7.04万人、2020年度8.49万人。
二是不断完善政策助力职业教育。原江西省扶贫办与省人社厅等部门密切协作,不断完善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如九江市与深圳技師学院开设“九江扶贫班”,减免学生在校期间住宿、水电等费用,进入扶贫班学习的学生,每年学费由市、县扶贫部门和学校共同承担。余干县“飞翔工程”通过“政府筹措+社会捐助+学校资助”的办法,与江西技师学院紧密合作,学校免收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及所有的杂费,在校期间每月补贴学生250元生活费。鹰潭市月湖区联合江西省石油技工学校上在享受应有的补助前提下,学校和鹰潭市石油分公司再给予每生每年1000元的助学金,学生毕业后学校根据所学专业就近对口保障就业。
三是开设贫困生特色班级,实行点对点就业服务。从学生入校、教学、就业服务等方面强化措施,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如九江高级技工学校开办“扶贫特色专业班”,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学生毕业工资都在3500元以上,高的达到6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政策。修水县技工学校,在实习就业之前,邀请专家或企业师傅举行2至3次技能培训及知识讲座,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联席机制,企业在用人、岗位、待遇等方面优先选择贫困家庭毕业生,贫困家庭毕业生基本能实现及时就业。
四是强化校企合作,引导更多的贫困家庭生参加“订单式”培养。通过校企共建,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使贫困家庭学生提前做好人生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如宁都高级技工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与京东集团有限公司、龙南骏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永琪集团、美的集团、东莞信科教育科技集团、赣州健牌服装织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采取校企的共同培养的方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专业订单培养,实现“入学即入职”的目标,确保所有订单班贫困家庭学生100%推荐就业。
五是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学校。为破解制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瓶颈,各地积极探索建设乡村人才学校,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如芦溪县依托“十三五”脱贫样板村、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振兴先行村——紫溪村,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建设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开放性、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兴国县整合利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资源,建设“乡村人才学校”,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技能提升和创新创业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技能本领。
六是全面落实“雨露计划”政策。扶贫部门对就读中、高职业院校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发放助学补助,有效地解决贫困家庭的学生就读生活负担,促进了中高职业教育的发展。如江西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18级饭店管理专业学生肖美珍,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和各项资助政策,荣获2020年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金牌,让她有了新的目标和动力。罗红彬,从深圳技师学院“九江扶贫班”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毕业后,通过不断的努力,荣获国家和省级多项比赛“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9年被江西省交通技工学校以高技能人才引进,特聘为汽车专业老师,学校汽车钣喷专业领头人、骨干教师。实现了从一名贫困家庭的贫寒学子到大学老师的巨变。
这些办法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江西省培训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九江市与深圳技师学院开设“九江扶贫班”,截至2020年,共选送600余名贫困户子女到“九江扶贫班”学习,学生通过学习考试,获得大专学历。拥有高级技工证或高级技师证的,还可获得深圳户籍。毕业学员除小部分回乡自主创业外,90%以上都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平均月薪达6000元以上,已基本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的目标。余干县的“飞翔工程”,自2009年实施以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达2000余万元,共有3000余名贫困家庭的农村新生劳动力免费入读江西技师学院,通过“飞翔工程”实现了转移就业,走上了致富路。芦溪县乡村振兴干部学院举办各类培训班260余批次,兴国人才学校开展线上线下集中教学17期,培训学员6.8万余人次。
全省职业与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江西在培训工作的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一些发展的瓶颈、不足的教训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不高。一些地方为了实现就业技能应培尽培的目标,过多地追求培训覆盖面,忽视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出现培训班中老年及妇女较多,农户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后,大部分仍闲置在家,甚至有男性到育婴班学习,80岁以上的老人为了领取培训生活补助而参加培训等现象。
二是培训的专业针对性不强。一些培训机构的技能培训内容单一,面对一些农户的特殊培训要求难于满足。如培训班只能开些较为普遍的面点、电商、保姆等培训,对特殊行业如电工、挖机、吊机等专业培训较少。
三是培训人员补贴享受有盲点。尽管就业补助资金针对不同的培训均有相关补贴,但享受补贴需要社会保险征缴明细账及年限证明、《就业创业证》、劳动合同、身份证等材料,申请较为繁琐。尚未就业的、未缴纳社会保险的农户难于享受政策补贴,给培训人员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四是外出务工人员应培尽培难于实现。农户在县外、省外务工后,除了能参加企业的相關培训外,户籍所在地的培训基本没时间也没条件参加,务工所在地又缺乏相应的培训宣传引导,即便参加了当地相关培训,但培训补贴享受又存在一定困难,农户经济压力增大,影响他们自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五是培训部门与农户的培训需求难于协调。一方面,培训部门在户籍所在地广泛征求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的培训意愿,但农户外出务工后,存在采集不到培训需求或不方便回来培训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户因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缺乏就业技能,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相对较低。
六是农户自身不愿参加或接受培训。由于农户特别是脱贫人口接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技能培训政策不了解,感到陌生和难于接受,也不知道自己想参加或适合什么培训。过多地依赖于外出打零工,没有意识到在技能上不断提升自己。
七是职业教育普及性不强。农户总体对职业教育不了解,感到没有大专院校好,不愿意去读;同时对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不了解,认为要负担学费、食宿费等开销,家庭经济较差的家庭觉得难于承受而放弃学习。
八是信息闭塞与宣传引导工作不到位。农村地处偏僻,加之信息量少,接触外界不多,农户对培训信息、学校信息不知情不了解,有时怕被学校推销人员信息误导,不敢接受就读信息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农村家庭子女踏上职业教育的通道。造成一些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及时接受中职、高职或技工院校教育。
相关数据显示,2016-2020年,江西省累计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9.05万人次,仅占全省贫困劳动力的11.1%;就读中高职业院校学生21.4万人,占全省贫困劳动力的12.5%,两者比例均较低。这些问题与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和难题,是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迫切问题。承担培训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在推进培训的工作中开拓创新,打破固化的培训模式,切实为乡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悟思想、开新局、办实事”,走出一条政策与实际相结合的培训之路。
拓展乡村振兴农户培训的思路和启示
(一)完善政策支撑,提高培训效能
江西省对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高度重视,人社、农业农村、商务、科技、科协、妇联、乡村振兴等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相关针对性培训,如人社部门抓好就业技能培训,农业农村部门开展了相关农业技术培训,科技与科协部门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科技小院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相关农业技术培训,其它部门也通过各自工作角度开展了一些培训,这些培训的开展为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种养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定了就业,提高了收入。但在实际工作,由于相关培训政策不健全、培训统筹性、协调性、针对性不够,造成了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进展不持续、培训统计不统一,特别是前述培训存在的问题难于协调解决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础工作,要实现农民稳岗就业、产业增收,提高技能水平是必须要做好的首要工作。因此,完善培训的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培训政策,显得尤其重要。从江西省历年培训得失的实际情况来看,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统一工作协调机制。统一培训政策、统一调度工作、统一数据归集。2020年省人社厅会同扶贫、农业农村、商务、文旅、教育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为统筹全省培训起好头、开好局,但仍有许多需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多头为政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等。二是简化政策的实施形式。各部门针对培训均有不同程度的资金补贴和优惠政策,但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落实不明确、政策实施手续繁杂等问题仍然存在。建议应简化相关补贴政策,原则上只要是农村青年,通过相关培训获得资质证书的,就可直接发放补贴;同时统一全省各行业部门的补贴政策。三是拓宽对培训的资金支持。培训涉及到培训机构,以及行业部门自行组织开展的相关培训等,建议在资金使用上,适当放宽资金的使用范围,支持培训机构等第三方开展培训,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二)打造培训品牌,做好示范效应
2021年,人社部等20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分类型发现劳务品牌,分领域培育劳务品牌。鼓励各类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开展劳务品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文件的印发为下一步规范做好培训拓展了视野。提高脱贫人口素质和技能,是从根本上解决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江西省应在打造技能培训品牌上有所创新和举措。如已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扶持发展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重点支持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和帮扶,以及“兴国表嫂”,培养月嫂及家政服务人员等,都为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品牌值得继续推广。江西省乡村振兴局在打造“乡村振兴新蓝领培训”品牌上也有所尝试,并取得的一定的效果。但在宣传推广上还不够,普遍性还不够,资金支持上还有欠缺,品牌效应还未显现。
江西省乡村振兴局会同省建设职业培训学校以培养“大国工匠”技能精英为指导,不断创新思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提高农村青年,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技能为重点,开设“脱贫创业新蓝领培训班”,打造“乡村振兴新蓝领培训”品牌,创新了一条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集招生、培训、考证、就业为一体的贫困人口新蓝领培训之路。2020年第一期培训班共免费培训脱困劳动力53人,开设低压电工、育婴师、塔式起重机司机三个技能培训班,学员全部结业,推荐就业率达90%以上。如九江德安县24岁小伙蒋永祥,低压电工学成后推荐至南昌某物业公司就业,月工资4000元;赣州崇义县21岁小伙杨丰文,塔式起重機司机学成后回到崇义县某建筑公司工作,月薪6000元。真正实现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人,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2021年第二期共招收了61名学员,开设电工和育婴师两个技能培训班,整体培训周期约30天。
尽管有了良好的开端,但目前还在起步阶段,下一步任务是将“乡村振兴新蓝领培训”品牌不断培育壮大,吸引更多培训机构加入培训行列。一是扩大品牌的效应。如将 “飞翔工程”“兴国表嫂”等已有品牌相融合,建立以“乡村振兴新蓝领培训”为统领的相关培训品牌,更有效地把品牌做大做强。二是强化培训机构与市场和企业的沟通协作。建立定向培养技能劳动力双向服务机制,解决企业技能人才不足与农民求职难问题。培训机构要发挥好这个中间环节的作用,建立双向联系,成为企业和农村劳动力牵线搭桥的有益桥梁和纽带。三是提供资金支持。企业与学校参与培训,应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向收获,这就要求组织培训单位在资金使用上要放开口子,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和空间,鼓励企业与学校把培训做得更好。四是加强宣传引导。让更多农民增加技能培训的意识,积极参与培训,刻苦学习本领,成为社会和企业真正新蓝领技能劳动力。
(三)构建培训合力,举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
在培训的实际工作中,应该看到学校和培训机构是做好培训的主力军,他们在场地、师资、管理、食宿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将这些有生力量发挥好,构建培训的合力。一是选准推进的重点学校。原则上职业学校、技工院校、乡村振兴学院、人才学校等是实施培训的主要地方,这与他们所处的职能、专业与定位等有很大关系。如九江市与深圳技师学院开设“九江扶贫班”,余干县与江西技师学院开展的“飞翔工程”等,都是与这些学校合作共建的。目前各地建设的乡村振兴学院等也是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的重要场所,这些学校扎根基层一线,依据当地产业发展,开展田间地头培训;依据乡村建设示范点,开展可学可借鉴的实地模式等,丰富了现场案例教学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二是拓展联合培训范围。要围绕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础的契机,各类学校创新思维,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不断拓展办学方向,在招生计划、专业规划、就业帮扶、服务乡村等方面积极谋划布局,适应培养乡村人才的需求,开展定点定向培训,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活力。三是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学校办学不仅是培养人才,同时也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临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学校也应在乡村振兴上大有作为,有所奉献,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在培训乡村振兴人才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既要体现对社会的回报,也要保障学校基本的运行。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乡村人才培训的支持力度,在资金使用上拓宽渠道,给予适当倾斜。
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历史性地在我们手中开拓。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彩的江西篇章。
作者简介:唐利,江西省乡村振兴局科技培训处处长。
责任编辑: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