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新闻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2021-12-28

新疆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灾难公众微信

余 榕

内容提要:微信既是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文章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最严重的雾灾“2·15海口大雾”为个案,以雾灾过程中相关主题“阅读量”排名前30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为样本,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分析,探究灾难新闻在微信平台上的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内容原创、关注灾民、口吻中立、中长篇幅、多媒体形式、采用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体裁,更有利于提升灾难新闻的传播效果。此外,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推送位置,对于传播效果的广度与深度均没有显著影响。

一、前言

迄今为止,“新冠肺炎”全球抗疫尚未落幕。《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曾发文称:“人类现在正面临全球危机,也许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危机。”同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各国早已卷入全球危机的浪潮中,按照斯蒂文·芬克(Steven Fink)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每场灾难来临时,都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与解决期几个阶段。(1)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tiation,1986.中国正处于急剧转型期,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矛盾积聚,无论是“大灾”还是“小祸”,都会导致公众情绪焦虑甚至引发恐慌,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围绕灾难进行的各类新闻传播活动也如火如荼,保持着多元主体博弈、跨媒介平台互动的显著特征。因此,在面对各种灾难时,应把“怎样才能实现积极有效的应对”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通过了解和掌握公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利用合适的媒介平台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就变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自从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提出5W理论以来,传播效果就从未淡出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一般认为,对传播效果的衡量,基于受众的行为、态度和认知三个层面。而行为则被认为是体现传播效果的直接指标。传播效果受到复杂环境与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某种具体的媒介,传播效果的评估方式也不可能单一化。随着微信地位的不断攀升,学界逐渐将关注焦点集中在这一平台型媒体身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随着手机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其中的翘楚——微信当前已有11.64亿月活跃用户,其超强的影响力不仅改变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传统模式,而且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新闻的主要平台。当灾难突然降临时,微信自然成了人们迅速应对灾难的重要手段,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好友的多渠道联动组合式传播,已经在微信平台上司空见惯。除了广大公众,传统媒体和各级政府也将新闻传播的战略重点置于微信平台,在公众意见的主要阵地引导社会舆论。

国内学界有关“微信与灾难(或突发事件)”的研究在最近五年才逐渐兴起。通过对CNKI等数据库的检索发现,截至2020年9月1日,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中微信的传播特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有效的应对举措等方面。黄杰聚焦高校突发事件,提出必须基于预警、处理以及反馈这三个角度完善相关微信应急机制。(2)黄杰:《微信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新闻知识》2016年第5期。潘丽娜则阐释了微信在雅安地震中的重要功能,特别是组织救援功能。(3)潘丽娜:《微信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作为——以雅安地震为例》,《青年记者》2013年第32期。胡中月特别强调,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微信和微博应当充分发挥联动功能。(4)胡中月:《微信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探赜》,《新疆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李飞雪等主要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阐述单个微信公众号对突发事件中的相关报道。(5)李飞雪、赵梦婷:《试论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12期。基于以上的文献梳理,我们尚未发现针对灾难新闻在微信平台上的传播效果的研究。另外,一些学者率先展开了关于微信公众号目前的信息传播效果的相关研究。金兼斌、沈阳等从传播力指数、平均阅读数、平均点赞数等指标对微信公众号科学传播的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认证主体和多媒体使用程度的影响效果最强。(6)金兼斌、江苏佳、陈安繁、沈阳:《新媒体平台上的科学传播效果: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赵文青等研究发现:推送时间、发布次序及文章类型等因素能够显著影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7)赵文青、宗明刚:《学术期刊微信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年第6期。此外,冀芳等尝试构建传播效果的评估体系,主要采用专家访谈法,从微信公众号、渠道、内容和粉丝四个层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未经过二次检验。(8)冀芳、张夏恒:《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评价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12期。实际上,有不少学者专注于对传播主体的传播能力或影响力的研究,这说明在以往的效果研究中,更加注重从传播者角度来探讨和评价,而欠缺从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层面上来衡量和分析。

综上,目前针对微信公众号整体的传播效果的研究较少,而把灾难新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的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尝试将灾难新闻与微信公众号联系起来,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最严重的雾灾“2·15海口大雾”为典型个案,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探究灾难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借用框架理论中的媒体显著性指标来考量灾难新闻在微信平台上的传播效果。所谓框架,即能将信息统一进能影响受众的包裹的东西,当一个词组、图形或陈述句指出某个议题的特定意义或理解时,框架效果就产生了。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框架在建议受众如何思考一个议题或者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研究证明,新闻框架对受众心理变化和行为活动的影响相当可观,与新闻生产与消费的其他后续过程也有关联。因此,框架分析也被视为以受众为视角的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分支。

(一)媒体显著性的三项衡量指标

随着媒介技术变革、网络时代崛起、公民记者涌现,框架理论提出了更有利的传播效果模型。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和肖(Donald Shaw)对框架的定义蕴含了它的社会功能:“当讨论特定对象时,框架是对传媒议程所包含的有限的、与主题相关的属性的选择。”(9)M.E.McCombs,New Frontiers in Agenda Setting:Agendas of Attributes and Frames,Mass Comm Review,1997,24(2),pp.32-52.媒体显著性,是框架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常常与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研究联系在一起。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媒体的显著性是指传媒对于新闻议题重要性的判断。国外学者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主要是通过“注意、突出或向度”三个维度来测量媒体显著性。

注意,是指新闻记者对新闻议题的重视程度,一般体现在报道的频次与其所占版面的篇幅。Gordon和Heath在研究中发现:针对某个议题的新闻报道,频次越高、篇幅越大,则表示传媒单位越重视该议题,因而它的媒体显著度也越高。(10)Gordon M.T.,Heath L.,Reactions to Crime:Institutions React:The News Business,Crime,and Fear,Sag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nnuals,1981,16(1),pp.227-250.Gilberg et a1运用同一方法分析了美国三家全国性的主流媒体。(11)Gilberg S.,Eyal C.,McCombs M.,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and the Press Agenda,Journalism Quarterly,1980,57(4),pp.584-588.突出,是指新闻议题在具体报道中所占的位置是否明显。(12)周静:《论全媒体时代人际交往的新表征》,《新疆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在他们的文章中作出示范:把新闻报道划分成两种——主要新闻与次要新闻:前者指的是电视节目里排名位居前三的新闻、报纸里的头版新闻与社会评论版面里的首条评论;后者指的是其余被排除在媒体核心位置之外的新闻。若一个议题属于主要新闻,那么一定备受关注,其媒体显著性也相对较高。向度,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表现出的情感。Ghanem指出新闻报道从情感的角度可被划分成两种——有感新闻与无感新闻,前者指的是在新闻议题里拥有显著的正面或者负面情绪的新闻,后者指的是新闻议题里不存在显著情感趋向性的新闻,例如中性新闻。Ghanem指出,有感新闻比无感新闻的媒体显著性更高,他采用的情感分类方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和普遍应用。(13)Ghanem S.,Filling in the Tapestry:The Second Level of Agenda Ssetting,Mahwah,Lawrence Erlbaum,1997.

上述三项变量均是西方学术界用于衡量媒体显著性的普遍方式,然而前期的学者仅仅只从上述一项或两项变量入手予以探讨,直至2004年,Kiousis才第一次将“注意、突出和向度”结合起来共同研究。(14)Kiousis S.,Explicating Media Salience:A Factor Analysis of New York Times Issue Coverage during the 2000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4,54(1),pp.71-87.随着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外很多学者开始把对媒体显著性的研究转移到网络空间,他们继续在框架理论的视阈下进行新媒体的显著性研究,并获得了实证结果的支持。

借鉴媒体显著性的三个测量指标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灾难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也可以从“注意、突出和向度”三个维度进行类目建构。

(二)类目建构: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由于部分微信公众号在发布新闻的时候关闭了文章后面的评论功能,而且也无法得知文章的转发次数。因此,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选取“阅读量”和“点赞量”这两个显性指标作为评估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因变量。基于以上媒体显著性研究,本文结合研究目的与操作性,设计了以下七种类目,作为影响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自变量假设:总字数、报道对象、推送位置、报道体裁、多媒体形式、报道立场和消息来源(见表1)。

表1 微信平台上灾难新闻传播的影响因素

1.文章总字数(自变量)。本研究把文章总字数作为体现“注意”维度的一个变量。不同媒体对于灾难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这也反映在单篇报道的总字数上。针对微信公众号,我们通过统计每篇文章里相关信息的总字数来判断媒体的显著性。本研究将不同的新闻报道,按照总字数分为4档:字数500以下、字数500-1000、1001-2000和字数2001以上。

2.报道对象(自变量)。报道对象是新闻记者进行报道的首要问题,因此,本研究把报道对象作为体现“注意”维度的一个变量。研究新闻报道的对象,可以了解其报道的侧重点,本研究综合样本资料分析,将报道对象分为九类:政府及领导、媒体、志愿者与义工、受灾者及家属、救援部门及相关人员、热心企业及社会组织、专家、灾情及天气路况信息等不出现人物的报道、其他。

3.推送位置(自变量)。推送位置可以作为体现“突出”维度的一个变量,可以反映出新闻议题在媒体框架中的位置的重要性,本研究考察一篇报道是出现在微信号某次新闻推送的位置安排,若出现在首条,则表示该报道有较高的显著性,反之则不显著。

4.报道体裁(自变量)。不同的报道体裁在同一媒体上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位置和篇幅,它的选择体现了新闻生产者对于某个报道内容的重要性判断,显而易见,报道体裁可以作为体现“突出”维度的一个变量。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新闻报道不受字数和体裁的限制,因此可以按照传统新闻写作的方式,所有文章被分成四类:消息、评论、深度报道、其他。

5.多媒体形式(自变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组合方式,能带来不同的阅览体验,它的选择也体现了新闻生产者对于某个报道内容的重要性判断,因此,多媒体形式也能作为体现“突出”维度的一个变量。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新闻报道,形式上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诸多局限,呈现出多媒体的形式:既可以包含文字和图片,又可以嵌入音频和视频。图片、视频和音频,不仅能更直观地展现相关内容,还可以传递传播者的态度,是对文字内容的重要补充。本研究按照单篇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的集成方式,将它们分为五档。

6.报道立场(自变量)。报道立场,不仅反映出新闻传播者对新闻议题彰显的情感倾向,而且还能体现自身的报道风格。因此,本研究把报道立场作为体现“向度”维度的一个变量。新闻媒体的报道立场可以分为正面、中立和负面三类:正面,是指表现出赞美、肯定、同情、呼吁、推荐等情绪;中立,是指语气不带有明显倾向,且不包含价值判断;负面,是指包括反对、消极、否定、批判等观点,或涉及舆论监督。

7.消息来源(自变量)。一篇新闻报道中的消息来源之所以与传播效果息息相关,是因为它不仅能反映出传播者的情感倾向,而且也影响着读者的信任程度。因此,消息来源可以作为体现“向度”维度的一个变量。微信的平台型媒体属性,使得政府、媒体和公众在信息传播网络路径中成为相对平等的信息节点,既可以接收消息,又可以播散消息。因此,本研究将每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分为原创和转载两大类,在转载范围内具体又分为三小类:政府、媒体和其他。

8.阅读量(因变量)。每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传播效果究竟如何,有一个最直观的数据指征,即文末的阅读量。本研究将阅读数量分为四个级别:0—5000、5001—20 000、20 001—100 000、100 001以上。文章的阅读数量越多,则表示它的传播效果越显著。

9.点赞量(因变量)。点赞量与阅读量一同反映了该篇新闻的传播效果。点赞数量,通常没有阅读数高,但是它更能反映出读者对文章的满意度,是一种更真实更直观的效果反馈。本研究将点赞数量分为四个级别:0—50、51—100、101—1000、1001以上。文章的点赞数量越多,表示读者越喜欢,他们的满意度越高,文章的传播效果就越好。

三、数据采集及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2018年2月的“2·15海口大雾”事件为典型案例进行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2018年2月中下旬(正值春节期间),受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琼州海峡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雾天气影响,海口的三大港口轮渡被迫多次间歇性停航,导致每天滞留出岛车辆上万辆,滞留旅客近10万人。本次大雾还造成了包括船舶相撞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因此引发了全国关注(下文将该灾难事件统一简称为“2·15海口大雾”)。至2月26日10点30分,海口市客货滚装运输突发事件一级应急响应终止,这场因69年一遇的罕见大雾引发的海口大滞留事件就此落幕。琼州海峡因雾封航,对人民生活和城市交通产生严重影响,在微信平台上迅速引发了热议。本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依托,以本次“2·15海口大雾”灾难事件的爆发作为起点,以2月末作为终点,综合运用搜狗微信搜索平台、清博大数据等多个网络数据采集工具,限定“海口”、“大雾”、“秀英港”、“堵”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搜索,共获取2018年2月15日——29日事件相关微信公众号文章共563篇。经过人工筛选和排除无关材料,最终获得样本共计508篇,导出“阅读量”位列前30的文章(见表2)。

表2 “2·15海口大雾”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TOP30

从表2可以看出,点赞量位列前30的文章中,其中27篇的阅读量超过10万。从账号主体来分析,大部分是品牌影响力极强的传统媒体,其中共有8篇属于中央级媒体,5篇属于地方党媒,8篇属于市场化媒体,文章总数占据了该排行榜总量的70%。中央级媒体中,“央视新闻”2月21、23、24日连发四篇报道,持续关注海南大雾造成的灾情及救援情况,并对其中的乱象提出质疑。其余几家例如“人民日报”、“中国经济网”、“央视财经”等,也各有一篇新闻上榜。地方党媒中,海南本地的“海南日报”、“热带播报”和“海南新闻频道”各推送了一篇阅读量10万+的报道,省外的“江苏交通广播网”和“哈尔滨日报”也榜上有名。市场化媒体则包括了“成都商报”、“新周刊”、“观察者网”、“虎嗅网”等。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依然在微信平台上掌握了强势的话语权,长期积淀的新闻专业素养和深厚的品牌影响力,使他们更易于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灾难新闻的传播。同时,这几年各级政府积极建设“两微一端”的成果显现,也有1家政务微信上榜,就是“广东共青团”,其受众群体大多为广东居民,较其他省市而言,利益更为相关,因此,一篇报道海南雾灾的新闻也突破了10万+的阅读量。反观海南省和海口市的各类政务微信,目前排名第一的“海口发布”,可能源于本身受众基础较弱,所以尽管身处灾难事发地,阅读量最高的一篇《@司机旅客,目前港口排队车辆滞留较多,建议21日12∶00前暂勿前往!》仅为21 022次,总榜排名第141位。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账号主体为经过认证的企业和非认证的个人都算成传播主体“公众”一类,那么也有8篇文章上榜,其中7篇的阅读量突破了10万+。隶属于深圳市同道大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一只鸡腿子”,在总排行榜中拔得头筹,阅读量和点赞量甚至都超过了“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海南省外的其他公众号还包括“大象公会”、“停机坪”、“壹读”和“萝卜精选”。海南省内的公众号有三个:“海南微时代”和“海口”的账号主体均为个人,“海南80后”则是以公司性质运营。

四、讨论

上文中建构的文章总字数、报道对象、推送位置、报道体裁、多媒体形式、报道立场和消息来源这七个因素,是否对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灾难报道的传播效果产生了影响,影响的程度是否一样?运用SPSS软件对以上七个可能性影响因素与文章阅读量、点赞量这两个可以表征受众反馈效果的因变量进行交叉相关性分析与卡方检验,得出灾难新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阅读量:传播效果的广度分析

为了检验致使阅读量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将上述自变量分别与“阅读量”做相关性分析(见表3)。第一,基于灾难新闻的特殊性而言,读者最关注的报道对象首先是灾情,其次是受灾群众,也有部分报道把救援人员放在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量最高的10万+文章中,对受灾群众的关注度(25.93%)已经与对灾情的关注度(37.04%)相差不远。这说明,读者越来越倾向于在灾难新闻中看到灾民形象,体现了一种普遍的人文主义关怀趋势。第二,从推送位置与阅读数量的关系来看,数据证明并非位于首位的灾难报道就能获得更高的阅读量。这说明,真正能吸引读者点击阅读的始终还是新闻内容,要摸清读者性格和兴趣,针对性地提供新闻产品,例如首先要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新闻标题。第三,从报道体裁与阅读数量的关系来看,基于灾难新闻对时效性的严苛要求,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把消息作为新闻报道的首选体裁。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三档中低阅读量的文章相比,消息体裁在阅读量10万+阵营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最低(48.15%),高阅读量阵营中并列第二的报道体裁是评论和深度报道(均为18.52%)。而在三档中低阅读量阵营中,虽然深度报道排名第二,但是评论的地位不那么突出。这说明,读者已经不满足于知道灾情信息,同时还希望了解传播者的意图和态度,并愿意广泛地听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第四,从多媒体形式与阅读数量的关系来看,大部分微信公众号在发布灾难新闻时,都会选择文字配图片的形式,这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经验上已经属于共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文字的辅助,除了图片之外,阅读量10万+阵营中的视频运用也较为广泛(29.63%),超过了其他三档阵营。这说明,在灾难新闻传播中,读者越来越青睐具有更真实更强烈的带来临场感的视频形式。第五,从消息来源与阅读数量的关系来看,在阅读量20 000+的两大阵营中,转载自专业媒体是微信公众号报道灾难新闻的信源首选途径。与之相反,政府信源(3.16%、2.86%、1.65%、3.70%)则在微信平台上颇受冷落。这说明,专业媒体在整个灾难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必须肩负起对外沟通政府与公众、对内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重大责任。同时,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也需要更加完善,在面对灾难事件时,政府必须及时、准确、客观地公布灾情与相关信息,善用包括微信在内的各类互联网平台,拉近与媒体、公众的距离,更好地维护自身形象。第六,从报道立场与阅读数量的关系来看,大部分微信公众号会在报道灾难新闻时,保持中立的立场(54.94%、64.76%、58.68%、59.26%),并不因为灾难新闻的特殊性而任由情绪泛滥。这说明,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读者,面对灾难新闻这种特殊对象时,媒介素养水平也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趋势越来越理智和客观。第七,从文章总字数与阅读数量的关系来看,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的字数控制在500—2000之间。这与微信阅读的碎片化特点不无关系。囿于手机屏幕的尺寸,读者们的阅读耐性相对有限,但是面对灾难新闻,又希望了解更多的信息、发掘灾难背后更多的因果联系。

表3 阅读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因此,经过反复验证,10万+阵营中的微信公众号多半会把灾难新闻的总字数控制在1000-2000之间(55.56%)。这说明,提升灾难报道的传播效果,必须根据媒介技术和微信工具的具体特点进行新闻生产,以人为本,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才能获得较高的阅读量。

(二)点赞量:传播效果的深度分析

为了检验致使点赞量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同时探寻阅读量与点赞量之间的关系,笔者将“文章总字数、报道对象、推送位置、报道体裁、多媒体形式、报道立场、消息来源和阅读量”这八个自变量,分别与“点赞量”这一因变量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点赞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4可知,读者的点赞量与阅读量分布趋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点赞数量在0—50的低阵营时,阅读数量为0—5000的样本高达79.34%;在51—100的中等阵营,阅读数量为5001—20 000和20001—100 000的样本均占到近一半比例;在101—1000的较高阵营,阅读数量为20001—100 000的样本占到61.42%;在1000以上高阵营,阅读数量为10万以上的样本占到70.59%,且无低于20 000阅读次数的样本。但在具体样本中,阅读量与点赞量又稍有区别:读者的认知和态度是在接收新闻传递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点开文章的那一瞬间形成的阅读量并未反映读者的真实态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点赞数比阅读数更能体现读者对新闻报道质量的评判,是更直接反映灾难新闻传播效果的标尺。所以,我们常见某些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末尾附有作者求赞的信息。

结合表2来看,微信公众号限制了阅读量在10万+以上就不作具体数字的显示,因此,同样的10万+阵营中如何区分灾难新闻的传播效果,最明确的指标就是点赞量。从表2可以看出,27篇10万+的文章中,点赞数从第1位的17 224跨越到第27位的259,相差66倍多。同时还可以看出,“央视新闻”排名第二的文章,点赞数也只有4765,比第一名也差距甚远。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报道主题和报道对象也难以客观比较。但这些数据还是可供我们研究参考,并得出点赞量和阅读量不能绝对划等号的结论。接下来,笔者将着重分析由点赞量反映出的灾难新闻传播特点。具体如下:

第一,从报道对象与点赞数量的关系来看,在点赞量1000+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中,以受灾群众为报道对象的文章最容易获得得读者点赞(29.41%),这里就与阅读新闻的首要关注点“灾情”有了明显区分。第二,从消息来源与点赞数量的关系来看,在点赞量50+的三档阵营中,原创成为吸引用户点赞的必胜法宝,并且在1000+的阵营中体现更为明显(64.71%)。第三,从报道立场与点赞数量的关系来看,点赞的读者更容易被灾难新闻传达出的正面的态度和舆论(47.06%)所感动。第四,从多媒体形式与点赞数量的关系来看,点赞量1000+阵营微信公众号在发布灾难新闻时,已经完全放弃空有文字的报道形式(0.00%),顺应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要求,提升微信平台上灾难报道的传播效果,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公众传播者,都必须重视受众的知情权,以人为本,力争原创,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在客观真实地报道灾难新闻的同时,鼓舞人心,抚慰公众情绪,发挥正面的舆论引导作用。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由于微信平台尚处在革新与升级阶段,公众、政府和媒体等各类新闻传播主体对微信功能的掌握、自身职能的界定也在进行适应和调整,以上诸多不稳定要素的存在,造成了在微信平台灾难新闻传播实践中,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等方面产生了不少问题。基于以上的内容分析结果,针对灾难新闻,笔者尝试提出微信公众号新闻传播效果提升的对策。

第一,在传播形式方面:要避免纯文字的报道,多结合数据、漫画、图表以及音频和视频类型,增加数据新闻的报道比例,并且可以借助H5或者VR之类的新技术,增强受众的阅读感受;要注重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所发挥的作用,在基于客观事实、遵循专业主义的前提下,积极用正能量的新闻评论和准确的深度报道来引导公众舆论。第二,在传播内容方面:只有原创的内容才是制胜法宝,因此要捍卫原创,拒绝洗稿,持续输出优质的新闻产品。同时,要注重新媒体采编策划等业务的人才培养,保障稳定的新闻生产团队。另外,在报道对象上,要以人为本,关注灾难中的人物,不仅包括受众群众,而且也包括救援者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士。第三,在传播主体方面:首先,媒体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提升舆论引导力,在整个灾难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自觉肩负起对外沟通政府与公众、对内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重大责任。其次,政府应加强自我建设,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善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提升舆论把控力,增强回应机制。最后,公众应提升个人媒介素养,不盲从不跟风,促进信息理性传递。第四,在传播平台方面:信息环境的监管和优化尤为重要。腾讯公司作为微信平台信息监督的主要责任人,需要增强对用户资格的审核力度,建立完善的用户共享共建制度。应对突发灾难时,腾讯更应与政府、媒体联手合作、开发资源融合平台,第一时间开设应急通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救灾效率。

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选取的样本全部来自微信公众号。从而没能把微信平台上的其他信息传播渠道囊括在实证研究范围之内。同时,微信的版本功能更新频繁,也可能带来信息传播特点的某些改变。除此之外,灾难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选中的个案尽管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也可能遗漏某方面的特征。因此,此项研究在未来还有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的空间。

猜你喜欢

灾难公众微信
雷击灾难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