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窥基
2021-12-28
窥基(632—682),俗姓尉迟,字洪道,祖籍河东道朔州(今山西朔州),出生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他是唐代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由于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也称灵基,《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故以窥基法师之名流誉后世。他二上五台山,“道著清凉”,又开创了唯识道场,是五台山佛教唯识宗的开山祖师。
将门之子 玄奘高足
窥基出身于声势显赫、武功盖世的家庭。祖父尉迟懿,隋时任代州(今山西代县)西镇将,受封“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唐时任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受封为江油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于窥基九岁时逝世。伯父尉迟恭,字敬德,为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将门之子、出身显赫的窥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擅长文章,“神晤精爽”,完全可以凭借祖荫走上仕途之路,但世态炎凉,让他产生了皈依佛门的念头。特别是唐僧玄奘取经回国后,受到唐太宗特别优渥,使他强烈地要求成为玄奘的门徒。一天,玄奘在长安大街上遇见窥基这个“眉清目秀,举措疏略”的英俊少年,遂脱口自语道:“将门之种,不谬也。脱或因缘,相剃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师徒相谈甚欢,玄奘便去与其父尉迟敬宗相商。敬宗说:“伊类粗悍,哪教胜诏?”玄奘答:“此子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这样,在贞观二十二年(648),窥基正式落发为僧,成为玄奘的嫡传弟子。
窥基出家后,先随玄奘居于长安弘福寺,不久迁入大慈恩寺,开始系统学习佛教三藏五明。显庆元年(656),窥基学业圆满,应诏参与译经,正式成为玄奘的得力助手和心传弟子。作为自己选中的得意门生,玄奘对其非常器重。据说,玄奘在慈恩寺为窥基单独传授唯识论时,西明寺的新罗留唐僧圆测用重金买通看门之人,偷听了玄奘的宣讲,等窥基开始宣讲唯识论时,圆测已在西明寺鸣钟集僧开讲了,欲使佛教界有窥基步圆测后尘之讥。对此,玄奘说,圆测只听了皮毛而未得因明秘传之旨。窥基一直跟随玄奘参与慈恩、西明、玉华等寺的译经工作,直到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圆寂,窥基随师受业达17年之久,玄奘把他的佛学理论的核心和精华全部传授给了窥基,使其成为玄奘之后最著名的佛学大师。此后,窥基返回慈恩寺专心著书立说,现存其主要译著有《唯识二十论》一卷、《成唯识论》十卷、《辩中边论》三卷等,是唯识宗的主要经典。窥基一生“造疏计可百部”,故又有“百部疏主”之称。
唯识宗祖 五台高僧
玄奘的门人弟子很多,他最著名的弟子有四人,即神昉、嘉尚、普光、窥基,世称“玄门四神足”。而最受玄奘器重并继承了玄奘法系的弟子,便是窥基。在玄奘翻译《唯识论》时,他准备把印度唯识学的十家注释一一译出,并拟由他的四大弟子分别担任润色、执笔、检文和纂义工作。窥基不赞成这样做,而是主张将十家注释糅合起来,做出定解,“意成一本”,使“受责则有所归”,以免后人无所适从。对这个大胆的创新,玄奘毅然应允,并让窥基一人“汇聚十释群分……糅为一部”,这就是后来备受中国汉地佛教推崇的《成唯识论》一书,由此创立了中国佛教“唯识宗”。因其诞生于慈恩寺,法相念佛,故又称慈恩宗、法相宗。
该学派以玄奘为开山祖师,窥基为第二代祖师,其实窥基是实际的开创人,玄奘只能算是名誉祖师。《宋高僧传》说:“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慈恩宗是依其祖师窥基的祖庭慈恩寺而得名的,因其认为宇宙万法是由心识所现,离开了心识,一切实在全都没有,所以它最着力说明的是诸法相状,即关于现象界的研究,因此,一般称为法相宗。然此宗的要旨是说明唯识中道的思想,所以,以宗立名,谓之唯识宗。最关键的是此宗思想源于印度唯识学,但它传于中国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且具有了中国特色,所以多称慈恩宗或中国唯识宗。
由于窥基祖籍山西朔州,对临近故乡的“佛都”五台山一往情深,并把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来看待。咸亨四年(673),他怀着瞻礼文殊大圣和传法布道的目的首次“躬游五台山”,礼拜文殊,参观寺宇,传法布道,开辟了除长安以外的第二个唯识道场,在中台建寺塑像,培养了五台山第一批唯识宗僧侣达五百余人,这是五台山佛教史上首次传入唯识宗。从此,窥基成为唐代第一位把五台山当成文殊道场和华严圣地的高僧,也是第一位把唯识宗的初祖弥勒菩萨供奉于五台山,弘扬弥勒信仰的僧人。据《广清凉传》中《窥基法师传》记载,窥基在玄奘逝世后,于永隆(680—681)中,再赴五台山,瞻礼文殊菩萨,住在华严寺,他“栖托一载”,“复于五台山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由此开了五台山僧俗书写金字《经》书的先河。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窥基对五台山佛教的贡献不容忽视。他不仅是唯识宗祖,还是五台山著名僧人和五台山唯识宗的鼻祖。后因“有诏旋京”,窥基法师不得已离开五台山,于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圆寂于慈恩寺译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