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理导行 培心树德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1-12-28邯郸市永年区教体局教研室温如心
邯郸市永年区教体局教研室 温如心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创造多种德育渗透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深挖教材文本中的德育元素。
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精挑细选之作,内涵丰富。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例如,在《孔乙己》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剖析孔乙己、丁举人的社会属性以及孔乙己本身的性格特点。
孔乙己偷了丁举人的东西,被丁举人毒打。教师要就此情节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法律的角度看,孔乙己偷盗他人财物肯定触犯了当时的法律或法规,应该得到惩罚。但是这个惩罚应该由官方机构实施,丁举人可以报官,走法定程序。然而,丁举人却施以私刑,打断了孔乙己的腿。这明显是不合法(在那个年代亦然)的行为。按理说,孔乙己也可报官,控诉丁举人的暴行。但是,这样的情节并未出现。我们看到的只是孔乙己成为一个残废人,过着贫贱、屈辱的日子,丁举人也并未因此受到什么惩罚,社会舆论也一致认为孔乙己活该、丁举人做得对(尽管文中没有直接言明,但从旁观者的态度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丁举人代表着权贵阶层,孔乙己只是社会底层的一介平民、弱势群体一员——尽管他是个读书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权贵对弱势群体是不需讲什么法律、道理的,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弱势群体毫无人权、尊严可言,而平民百姓又麻木、幸灾乐祸,这样的社会生态何其黑暗。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作者的主旨:作者是在鞭挞当时的黑暗社会,而不仅仅是写一个可悲的人物。
从孔乙己个人来讲,他读了不少书,却没有生存技能,好喝酒、炫耀对个人及社会都没什么用的知识,是典型的迂腐书生。而当时的教育制度、统治者选才方式,决定了必然会有这样的可怜又可悲的读书人出现。教师可借机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上学、读书,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立足于社会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2.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写作的意义并不仅仅是锻炼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很重要的自我反思、培树价值观的作用。
在命题环节,要有价值观导向。要让学生通过完成这篇作文,产生某一方面(如学习目的、如何做朋友、做什么样的小公民等)的思考、明白某一方面的道理。
在素材积累环节,要让学生利用日志、周记等形式,记录下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多作反思,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增强对周遭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析辨力。
在阅评、分享环节,要对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的思考、观点予以准确评判,以教师批语、集体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擦亮眼睛、涤荡心灵,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