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历史思想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2021-12-28牛焦娜

理论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命运共同体

牛焦娜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所蕴含的世界历史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地契合了世界历史思想发展的客观进程,其前提基础、主要内容、实践理念、价值目标更是将世界历史思想推向了更广境地。本文旨在探究《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以推进对《形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讨。

一、《形态》中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阐述的世界历史思想,以全球视野科学预见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起点、动力、价值目标等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内涵。

1.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转向世界历史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经过实践经验来证明的行动,每一个实践的个人都可以来证明这种行动。”〔1〕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表达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过程性。马克思所描绘的世界历史形成过程蕴含了深层的逻辑机理: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交往形式普遍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单个人或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扩大世界历史性交往活动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这三者共同构成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必然规律。

在马克思看来,“各民族相互之间的活动范围越是扩大,它们原有封闭状态下的自然分工会伴随着不断完善的生产、交往方式而被彻底消灭,历史就演变为世界历史”。〔2〕生产力的集中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在此基础上,随着分工的日益扩大,各个民族和国家原有的界限被打破,历史开始演变成世界历史;伴随着资本的集中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单个个体、民族、国家的活动会受到整个世界市场力量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个体活动也日益扩大为世界性活动”,〔3〕为了实现更大的自身利益,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世界历史向更深层次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朝着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无产阶级只能以世界历史的身份和意义存在,就好像实现共产主义只能在世界历史中才能实现一样”,〔4〕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是异化的,资产阶级最终不能成为世界历史的主人。世界历史的发展会使资本主义在未来不可避免地消亡,同时共产主义也将随着世界历史的完成而实现,人类将在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中实现彻底解放,历史正是以这样的必然规律向世界历史发展。

2.世界历史发展的起点:人的现实物质生活

“社会结构和国家的产生起初是通过一定的个人生活来表现的。这里的个人是指进行物质生活实践中的个人,这里的现实物质生活包括他们之前已经拥有的物质活动和通过他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条件。”〔5〕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和普遍交往中演进发展的,人的现实物质生活作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实践活动,并不是抽象的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凭空存在物,而是产生于并现实地依附于、融身于、活动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人的现实物质生活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起点。一方面,世界历史的发展必须要在人的现实物质生活中得以实现,世界历史每一次向前发展都是以人们所处的现实物质生活为前提,以充分利用所处时代的现实物质条件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历史的发展基于人们现实物质生活的实践起点,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与人的现实物质生活的历史性、实践性特征。另一方面,人的现实物质生活离不开世界历史。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社会生活条件等现实实践活动均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为了实现自身不同的需求所产生的现实实践活动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而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表现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过渡转变。在原始社会表现为依附于自然,在封建社会表现为受阶级压迫,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社会大工业下的异化,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越来越需要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发展。同时,与人的现实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精神文化也应运而生。这是因为人的一切现实性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它“包括个人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6〕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发展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7〕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形态也会相应产生,这也就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因此,世界历史发展以人的现实物质生活为发展起点,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不仅涉及物质生活,同时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

3.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普遍发展

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究其根源是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普遍发展。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普遍交往的建立,最后地域性的个人被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8〕而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发展推动,又主要通过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综合性过程来表现。这是因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人与自然即人们共同活动方式本身的生产力、社会关系即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交往关系”。〔9〕在此过程中,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即协调好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发展是世界历史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世界历史发展需要人与自然相协调。“自然界刚开始与人们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一样,是以一种互相对抗、不可制服的力量存在着的。”〔10〕自然界作为人类现实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中介桥梁,人类为了自身需要不断地占有自然物质,并通过自身能动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进行互动,从而促进社会物质生产。正是在这样一种互动作用下,人与自然得到了双向发展,为世界历史进程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世界历史发展需要人与社会相协调。人的本质是通过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表现,人们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与共同活动中,将不可避免地形成多样化的社会交往关系,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并不是孤立片面地存在着的,而是以一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为依赖基础,它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在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同时也在认识、掌握、调节着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推动人与社会交往关系的变革,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4.世界历史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世界历史的纵深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生产力高度集中的发展趋势、世界融为一体的共同体格局与人的多样全面活动方式。这实际上包含着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三个重要条件,世界历史发展的价值目标直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物质生产力的极大丰富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伴随世界历史的日益发展,原有的私有制与异化现象随之消灭;“单个个体要想获得其才能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自由,就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11〕世界历史的发展打破各个民族、国家原本的孤立状态,成为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必须要在这样一个整体中才能实现,在这个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之间通过利用共同体普遍交往的力量来获得个人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应该说共同体的存在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有人均没有活动范围的限制,他们可以各自在自己想要发展的任何部门干自己想干的事……”,〔12〕在这个全球性的活动范围内,各个民族和国家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并在其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依托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在其中发挥潜能,因此,人的多元化实践活动方式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施展平台。

二、《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借鉴意义

《形态》所蕴含的世界历史思想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体现了《形态》世界历史思想中所体现的唯物史观、自然观、共同体思想。它以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基础,积极关注人类当代现实物质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致力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1.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全人类之间的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与广泛,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依赖程度达到空前频繁与紧密”。〔1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时代发展命题,是世界历史思想内在规律的必然反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它立足于人类社会一体化和整体化发展,把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人类自由解放与共同幸福作为价值追求。

人类同处一个地球村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马克思详细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条件和具体状态,深刻揭示了伴随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整体,充分昭示了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在带来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导致全球性危机的问题,全球资源分配不均、生态环境破坏、各国文明的碰撞冲突等全球化弊端日益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聚焦全球同处一个历史和现实交汇的时空,秉承全球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世界各国共同发力、共同承担为世界谋发展的责任,关注周边国家经济、互联网、交通设施、气候变化、金融等基本问题,积极推动从多边到全球的多层次命运共同体构建,通过协商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找到共赢解决方案。正如马克思所述:“任何扩大的交往都会消灭原先小范围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生产力和交往普遍发展的前提下,并且需要各个民族同时一下子采取行动才得以实现。”〔14〕

2.关注人的现实物质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通过考察唯物史观的前提指出现实的个人、现实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现实个人的活动他们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制约的整体,并以此提出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当今时代,每个民族都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关注人的现实物质生活为基础,提出一系列关乎世界命运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以中国为例,积极联通周边与世界命运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同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倡导正确的义利观和亚洲新安全观,强调各国在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探索利益之间的相关性与合作的思维方式,积极践行“一带一路”、亚投行建设等。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从想法走向现实,坚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利益基础;积极联通周边与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推动铸就中国同东盟、非洲、拉美等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双边到全球取得阶段性发展成果,大国关系取得稳步推进;积极参与全球全方位发展治理。成立如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新型国际金融机构,通过举办G20 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外交活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维护全球核安全与国际海上通道安全,为周边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全球安全治理。在经济发展、气候变化领域调整转变国内生产方式,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通过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等基金推动国际社会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理念

马克思指出:“历史就是各个世代依次交替发展的结果。每一个世代都在利用以前各个世代所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等,每一世代在现有的环境下继承从事之前的世代活动的同时又通过当前新的活动来改变原先旧的环境。”〔15〕这一观点揭示了人们进行现实物质生活取决于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实践关系及其方式,并内在体现着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在此情形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绿色、安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蕴含着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技术在极大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严重损害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以身作则,为世界提供了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在国内领域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在国际领域,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发展观,积极协调与世界发展的利益关系,在承担自身生态责任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经验共享,在气候变化、野生动物保护、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重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的国际发展趋势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世界各国对公平、公正、合理的发展呼声日益高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人类命运相连、各国利益之间的相关性出发构建新型的国际治理体系,倡导世界各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共同承担发展责任,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不断完善。在经济方面主张共享发展成果,提倡合作共赢,建立公开透明的贸易规则。在政治方面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共同构建公正、民主的国际政治秩序。在文化方面尊重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在交流借鉴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步。在国际安全方面,充分发挥好国际组织的作用,主动承担维护国际安全和地区安全的责任,共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营造和平与安宁的世界发展环境。

4.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

马克思指出:“代替之前存在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会是一个新的联合体的出现,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都将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整个社会也将是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16〕这里所提到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的是马克思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条件下,每个人在社会的联合中,通过获取这种联合的力量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7〕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描绘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蓝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个共同体的整体建设关系到每个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涉及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共同建设。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在共同体建设的各个领域齐心协力、共同参与。

基于人与自然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构想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尊重保护自然,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基础环境。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在人的劳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共同体中得以呈现。而这个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到普遍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就当前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世界人民发展的角度,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环境、网络等各个发展领域提出不同的治理理念与举措,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构建新的国际秩序,建设和平、安全、共赢、包容、美丽的世界,更大程度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和交往条件,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崭新的空间交往格局。

三、从《形态》世界历史思想透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立足《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透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会发现这一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延续,更是对其理论的丰富与实践的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继世界历史思想关注人类现实物质生活的重要起点,表征人类美好生活诉求的价值取向。遵循世界历史概念下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为完善全球化发展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方案。立足世界历史框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彰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成为涵养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源泉。

1.延续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的世界发展理念,承继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结晶,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关于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承继了马克思关于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结晶。马克思所倡导的真正共同体是要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延续了马克思对人类物质生活实践发展的唯物史观,关注世界多极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两者的最终发展目标不谋而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来源不仅包括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还包括世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熏陶,同时扎根于中国外交经验的总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理论内涵真切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愿景,反映到当下社会,需要全人类在共同的价值观指导下付诸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与世界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化的实践路径和可行性方案,为构建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新秩序与新方案。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的继承与丰富以及实践性的开拓创新。

2.关注人类美好生活诉求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实践主体经历了从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过渡。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使无产阶级从产生起就与资产阶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两大阶级共同存在,既有资本主义社会也有社会主义社会。各国之间的普遍交往将使全球同呼吸、共命运,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将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关注人的现实物质生活为主要内容,立足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契合人类社会公平公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人类社会公平公正。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协调与商量为基点建立新型的国际伙伴关系,在与周边国家的世界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共商共建。如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在产业建设、设施贸易、绿色健康、人文国际交流、国际和平安全等方面共同携手、密切配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当今世界的变局使人类再次站在十字路口,究竟怎样回答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关乎各国利益与人类的前途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站在和平发展的角度,倡导各国携手应对世界难题。如叙利亚冲突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根据现实需要积极为相关国家提供物资等多方面援助,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建设性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全球合作共赢。在这个高度集中的利益共同体中,世界各国必须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观念,在追求自身发展利益的同时顾全大局,考虑并关切其他国家的发展,促进全球伙伴的战略关系朝着均衡化、平等化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世界各国要立足我们共同的利益发展,以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各国的发展,让世界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景象,坚持全球战略伙伴精神,妥善处理分歧和矛盾。”〔18〕

3.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

当今全球政治、经济、信息化的深度发展实质就是世界历史纵向延续拓展与横向联系扩展的过程,本质上是马克思所刻画的资本主义视角下的全球化发展,这种全球化的发展使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威胁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五位一体”的整体内涵,崇尚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包容性思维,倡导“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理念,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措施不断完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给出的中国判断,为完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

首先,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中国始终与周边国家保持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发展关系,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同周边国家的地缘与经济优势,加强务实合作,以实现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打造与周边国家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其次,以打造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提升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明发展等方面团结协作、交流互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对话交流的方式树立大国外交典范。再次,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营造合作共赢、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中俄关系作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的代表,在积极发展全面战略协作,充分发挥两国关系之优势等方面,对其他新兴国家间的关系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最后,以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因应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在全球挑战日益严峻并不断增多的今天,中国积极倡导世界各国之利益方平等、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持续推进各方面之建设,使之更加有效地适应当前的国际环境,进而应对全球性问题,让全球治理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人民。

4.彰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

世界历史多重角度的发展特性与人的发展现实性、历史性、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产生特定的人。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实现依靠的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方式。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面对诸多复杂的全球性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荣损相依、唇亡齿寒,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基调和主旋律,这一特定的时代品格为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立足于这一特定时代的主基调和主旋律。

开放包容的时代基调呼吁全球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的国家、民族有各自独特绚丽的文化,正是在世界文化百花齐放的碰撞中,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基调,充分尊重世界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多样性,积极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化,与世界各国的多元文明平等交流对话,共同促进世界繁荣稳定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的对外开放并不是自己唱独角戏、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势力范围从而营造本国发展的后花园。而是积极欢迎世界各国来共同参与其中,来建设世界共享的百花园,支持世界各国共同进步发展。”〔19〕合作共赢的时代旋律呼吁全球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当前全球世界经济的发展局势和全球性的灾难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自得其乐,这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20〕在这个集合体中,你输我赢的博弈思维已经过时,不仅不能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甚至有可能恶化整个国际局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旋律,倡导世界各国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建立均衡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共担权责,共同增进人类利益。

四、结语

《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发展规律、起点、动力、目标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基础、重要内容、实践理念、价值目标内在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基础前提,到关注现实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再到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理念以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的目标,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的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性倡议,立足于全球化的历史方位,从理论、历史、实践、时代的角度彰显了其内在价值,真实立体地践行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全方位地向世界作出了回应。其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指向也必将伴随着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的深入推进而得以逐步实现。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