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
2021-12-28姜立民张英楠
王 朝,崔 强,姜立民,张英楠
(1.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2.长春盈佳外国语学校,吉林 长春 130118)
1 绪论
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和高校极为关注的重要教育环节。2019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1]。2020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再次强调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全国有农业类高校79 所,每年有近25 万名农业类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通过系统研究,发现了农业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具体瓶颈,创新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和思路已迫在眉睫。
2 以A 高校为例农业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现状及瓶颈
A 高校现有学生数1.9 万,2020 年本科毕业生数3 800 人,截至2020 年9 月,本科学生初次就业率为86.06%,较2019 年下降了近6.5%。根据统计,2020 年本科毕业生中51.29%到企业就业,较2019 年下降了近16%;国内外升学31.8%,较2019 年上升6%;公考2.43%,较2019 年下降1.8%;创业0.54%,较2019 年下降了0.3%。下面就以上毕业生就业创业方向的四个角度,具体分析A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瓶颈。
2.1 企业就业角度分析
2020 年,不论是对于农业企业生产和运营还是人才招聘和持续发展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1)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业企业发展也逐渐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转变,导致部分中小型农业行业企业不得不终止经营或是进行重组合并。2)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对农业企业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导致企业产品推广、销售受到阻碍。这些因素是影响农业企业人才输入的直接原因。
对于农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来说,其就业创业能力则是影响其企业就业的间接原因。目前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从原有的硬性专业要求逐渐向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由于目前学生对企业工作生活的认识同企业真实运营、管理状态的差距较大,导致毕业生与企业之间出现衔接“盲点”。现在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主动性差、责任心不足、诚信认识不强等。这些不足也正是农业院校对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着重之处,通过建立针对性强的定点、定向教育,实现在校期间企业文化、运营、管理模式、状态渗透,以及有效的政策推进,尽快实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2.2 升学角度分析
数据显示,A 高校2020 年升学率较往年增长了近6%,新增考研学生230 人左右,其原因是由于目前硕士研究生扩招以及学生继续深造的热情高涨;但也有部分学生有躲避就业、缓就业而进行的尝试性报考。据统计,目前A高校研究生报考率在55%左右,弃考率约为3%左右,从升学率来看,成功率仍然较低,从一定角度说明学生对升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自信心还有部分不足。从整体就业率来看,升学率占总就业率的1/3 左右,因此对于升学学生进行专项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部分。
2.3 公考角度分析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对于毕业生来说也是就业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教育引导过程中缺少在校期间的有效实施和锻炼,导致部分有公考意愿学生并不能如愿“中榜”,因此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此类学生的对应性教育。
2.4 创业角度分析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直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在高校、企事业单位中实施和推进,但从数据中看,高校毕业生从事自主创业仍是较少部分,且创业成功率不高[3]。因此,在高校进行传统就业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应依托农业院校的特色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类竞赛、模拟训练等实践锻炼中进行有效的创业能力提升,为有创业热情的同学搭建探索平台。
3 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通过以A 高校为例分析了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现状、趋势及具体“着力点”,探索研究出了以政策指导、落实有章、覆盖全面、分期适时、挂职锻炼、竞赛提升的“六举措”就业创业教育模式,拟对农业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3.1 依托创新型政策落实指导促进就业创业教育
通过对省域内农业相关基层事业单位进行调研,结合省教育厅、人社厅积极推进,探索出政府层面的“订单农科生”招生政策,为学生提供学费减免等形式的鼓励政策,并与地方基层农业相关事业单位签订毕业后就业协议,实现定向培养、定点就业。农业院校探索以“订单班”为教育方式,联合区域农业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在学生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实施专项课程开始和教学大纲调整,充分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探索以“激励政策”为措施的就业服务效果奖励制度,落实到辅导员、专业教师、系部等层面,充分夯实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基础条件。
3.2 充分建章立制协调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教育
建立以学校、二级学院等层面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将政策落实、监督、评优等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的“一把手”工程,制定并实施相关就业创业工作计划和具体试行办法,充分将相关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实践。并建立年终考核评价体系,表彰先进、查找不足,破除由政策到落实“最后一公里”。
3.3 做好覆盖全面的就业创业教育
以学校层面建立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教师联盟[4],通过对学生开展年级层面、专业层面、班级层面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指导,实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措施全覆盖。并利用二级学院就业创业领导小组成员与负责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了解学生就业心理、求职意向、工作心态以及面临的压力等问题,摸清毕业生就业意向。倡导学生针对自身特点在就业、考研、报考公务员、创业等方面科学权衡,找到适合的途径合理安排毕业去向。实现全员、全口径促进就业创业教育效果优化。
3.4 分期适时进行就业创业教育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就业创业教育,提供不同时期的就业政策指导、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心理指导和就业需求、意向调研。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座,及时、准确地传达国家、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邀请企业导师进课堂,讲解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的能力。利用线上调研软件,进行学生就业需求、就业意向调研,研判和探索疫情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途径,从“面”调研到“点”指导,稳步提升就业工作服务质量和成效。
建立规范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网,安排党员、学生干部作为联络员,力求就业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一名毕业生。适时通过单独谈话、线上定点交流等形式,为未就业学生提供专项指导,建立公考交流微信群、企业就业学生交流群,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动态登记册,提供延续化就业服务[5]。学生毕业期间,开展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今天是毕业生,明天是校友”的氛围。
3.5 利用优质企业、校友企业资源推荐学生挂职锻炼
在原有建立的优质企业、校友企业资源库的基础上,多方联系推荐学生在大三、大四期间进行企业挂职锻炼,有效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并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意向关系,安排专人负责接待和处理用人单位的来访和来电,建立挂职锻炼评价体系,培育典型进行广为宣传,扩大覆盖面。
3.6 以赛促练、以练检验推进就业创业教育效果
通过组建校级、院级创新创业园区,评选优质学生创业企业入园进行产业化孵化,并通过建立就业创业类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并建立学校、学院各层级竞赛获奖奖励机制,充分利用竞赛机会凝练、改进、检验学生创业项目。充分结合学校、学院教师科研成果,将农业生产、种养殖等产品转化为学生创业的“落脚点”,以农为背景与线上、线下营销、推介为途径,打造“优质农品”品牌,为学生毕业后依然从事创业项目提供基础。
4 总结
通过对农业院校毕业生特点、就业形势等方面研究,以A 高校为研究背景进行了具体探索,研究出了建立以政策指导、落实有章、覆盖全面、分期适时、挂职锻炼、竞赛提升的“六举措”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实现就业、升学、公考、创业的“四角度”学生定向教育体系,以区域政府政策引导和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进行创新教育模式,实现在学生入学即就业的模式探索,有效将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前移,保障学生就业质量。并根据学生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教育工作举措,分段了解、分层分析、分类指导,有效将就业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学生培养教育和教育工作者能力提升、团体建立相结合,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适应性发展,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基础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