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路径探析

2021-12-28戴亮亮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课程思政育人

戴亮亮,褚 香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一、引言

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第四条明确提到“高等学校应当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构建完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1]。这规定再次明确了高校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作为学校必修课,其目的在于唤醒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技能和求职技巧,实现学生自身兴趣特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有效结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未来就业中能够脱颖而出,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为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责任,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手段,挖掘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在知识的传授中实现全面育人的现实要求,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思政中的着力点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因此,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职业人生。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三观”成型和固化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旗帜鲜明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引领教学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职业引导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身内在特点,了解社会职业环境因素,科学规划人生职业发展路径,打牢专业基础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强化职业胜任力,涵养家国情怀,争做新时代的接班者、奋斗者。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筑牢使命意识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时,在保证充分发挥出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功能的前提下,将理想与信念作为教育主线,积极引导大学生完善自身、关注社会,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怀揣青春梦想,练就过硬本领,肩负使命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二)推进职业素养教育,践行工匠精神

职业素养是指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学习中所展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这些职业素养既有显性素养,又包含一系列的隐性素养。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更注重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行为习惯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学习和实践,却忽视了职业价值观念、思想政治认知、工作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要强化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教育,培养学生崇高的家国情怀、职业的敬畏情怀、负责的担当情怀、精益的卓越情怀,重塑学生精益求精、脚踏实地、专注做事的工匠精神,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形成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成长路径,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胜任社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人职最佳匹配,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实现人生价值。

三、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表明“课程思政”不再是思政课程的独角戏,让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切实把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文化活动中都应体现思政育人的元素,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用学生听得懂、感兴趣、印象深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以达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

(一)立德树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应结合“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三维育人空间,努力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足功课,提升自身思政素养,深刻理解思政内涵,本着“施教有道,自然渗透”的原则,针对性选择社会关注度高、学生关心的话题案例进行分享剖析,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涵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开展道德养成和行为规范教育。[3]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职业心理健康等知识的理解。通过组织劳动锻炼、技能大赛、社会实践、岗位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及务实的创业观与就业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精神素养。

(二)以生为本,创新体验式教学改革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学习、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始与教育教学融合,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范式”转变到“学习范式”。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强化课堂互动,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共用。在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中,采用了以理论引导、体验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取了案例导入、情景分析,模拟情境、亲身体验,讨论分享、内化体验,经验统整、升华体验,实践应用、深化体验等五步法开展课程学习交流分享。鲜活真实的案例唤醒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完善了自我职业心理系统;情境模拟设置让学生真实感受职业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求职择业技能和生涯管理能力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讨成长。此外,通过主题班会、沙龙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指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择业标准、制作简历、辅导制作就业计划以及参加面试等相关内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来胜任未来的岗位需求。

(三)知行合一,构建校园文化育人范式

区别于课程教学“第一课堂”,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激励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具有职业素养导向的文化活动,能使学生挖掘并正视自身价值,增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磨砺自身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要秉承“文化润校、以文化人”的传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构建起“时代化主题、人本化理念、项目化路径、社团化平台、制度化保障”为一体的校园文化育人范式。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课程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也有所相同。大一侧重开展职业生涯探索与规划,唤醒生涯意识,明晰生涯目标,规划大学生活。活动开展主要以职业规划大赛、职场认知活动等,促进学生形成“从专业到就业”的认知。大二应以职业能力拓展和专业与趋势就业为主题,选取大学生普遍需要提升的职业能力进行实践训练,帮助同学们探索工作世界,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活动开展如举办职业情景剧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明确职业选择,实现学生“从选择到行动”的转变。大三应强调“转变自我”,开展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就业政策普及,求职技巧提升,企业家精神培养,了解创业与商业运作模式,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前培训、社会实践等活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强化角色意识,增强职场适应能力。[4]

四、结语

当前,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社会文化无国界,西方不良文化的逐渐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部分学生偏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重视社会价值,集体主义精神、担当实干精神、敬业奉献精神相对薄弱,并且心理抗压调试能力较差。因此,在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中,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引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制度自信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生命观念教育、规则意识教育、道德认同教育、网络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来帮助大学生内化个人职业素养,完善道德价值标准,增强抗挫折能力。[5]

深度挖掘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要以塑造学生高尚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锤炼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自信、核心价值、家国情怀、公民素养、公民责任”等思政要素,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系统设计与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辩证思维,强化思想引领,助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与公民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曼巴传奇 KOBE20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