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建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为例

2021-12-28骆殿兵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爱国道德笔者

□朱 锋 骆殿兵

(1.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江苏如皋 226531;2.淮安市朱坝中学,江苏淮安 22310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培养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2021年1月,在江苏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中,笔者开设了一节题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在情境建构上坚持“宁近勿远”的原则,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逻辑,将多个情境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情境集”,促使学生从“感悟—强化—明辨—落实”中不断提升,将爱国主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避免了以往教学中情境建构“单打一”“自扫门前雪”的局面。

一、从乡土资源中感悟爱国之情

教师要眼中有“人”,要尊重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要想让教育对学生发挥作用,教师就必须全面认识施教对象,勤于观察,全面把脉学生的特点,善于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科学的嫁接,引领学生从熟知经验走向新的生活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充实和丰富学生人生经验的过程。就本课而言,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着手。在课堂上适时地植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乡土文化,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为学生生成“活知识”提供最真切、生动、有力的支撑。

在“走近英雄”的教学环节中,笔者设置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示猜测英雄人物”的活动环节,当屏幕出示“他指挥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他留下了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爱国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息时,学生立刻回答“林则徐”。因为这节课的执教地点在淮安洪泽区,所以笔者随即进行追问:“同学们知不知道林则徐和我们洪泽还有一段渊源?”此时,学生立即瞪大眼睛,表示不知道。他们满脸疑惑,期待笔者的讲述。笔者随即将林则徐终止为亡母守孝、带病赶往洪泽,修建洪泽湖大堤治理水患的那段历史娓娓道来,让学生觉得林则徐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更是一个曾经在他们家乡治理水患,解救百姓苦难的身边人。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尊敬、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之情和保家卫国的使命之感,也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树立了参照人物。

离学生越近的话题往往对其感染力越强。乡土资源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且有能力开展学习,这是学生真学真懂的启动器。同时,学生在身边的真实情境面前,有时无须多言,就会发自内心地相信学习的内容,课堂教学就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有了真学、真懂和真信的铺垫,学生就有可能真“行”。

可见,乡土资源的运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其在教材的使用和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动多元力量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将之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也是对教材的创新性发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同时,教师需要心中有课标,以更高的视野审视教材,学会“用课标教”,努力使五彩斑斓的乡土资源成为教学可以取用的丰富资源,让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泥土”气息,滋养学生身心,促进道德成长。这也是对乡土资源的最大尊重。

二、从两难情境中强化强国之志

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有国才有家”的观念,坚定“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国家利益”这个概念对初中生而言,比较抽象。如何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笔者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设置了一个两难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辨别、选择。在“各抒己见”的环节中,笔者巧用视频“疫情期间,护士张丽芳在支援石家庄抗疫工作时接到母亲病逝的消息”,设置问题“你觉得张丽芳可能会怎么做”。面对这一情境,学生陷入两难选择。在忠与孝的两难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他们在矛盾分析中,学会了思考和辨别,懂得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可能会发生冲突,在思辨中懂得了正是因为抗疫工作者舍弃小家、守护国家,才有了大家的美好生活,从而理清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于山重水复时惊见柳暗花明,于曲径通幽处偶遇花木之香。这是多么美丽的思维体操和诱人的学习画面。这些需要道德与法治课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所以,教师所提供的话题要有可“议”之处,要让学生产生碰撞、矛盾和困惑,为学生的思维制造冲突。“只有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和分析的过程,并做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1]两难情境促进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引申观点,有效推动了学生不断提高认识,拓展视野,深化理解,培植素养。

“情境的真实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事件的真实,是确实发生过的事,而不是虚构的;二是指学生感受的真实,有些事件虽然是真实发生的,但学生却不能感受到其真实性。”[2]两难情境的选择首先要体现真实性,这是前提。只有真实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说空话”“有话可说”。其次,两难情境的选择和使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判断水平,这是关键。教师要善于将学生情感和思维推到一个非常纠结和迷惘的境地,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判断与选择,并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相信未来”,引领学生相信自己选择的方向对了,就要坚持下去,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从“实然”状态引向“应然”状态,做到明理而非说教,从而体现学生对价值导向的认同而非简单的附和,实现科学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有效统一。所以,只有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才能激活他们的思维,深化其道德认知。这样的学习才能成就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从时事话题中明辨报国之理

“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呈现的是学科的知识形态,但学科的精神实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体现的应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坚持。”[3]把时事政治以案例的形式融入课堂,一方面体现了思政课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将大量新鲜的因子注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国际理解和全球观念。教学中,若能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时事进行客观的评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能力。

在“明辨是非”的环节,笔者在讲述“中国抗疫”事件时,恰当引入“美国抗议”(特朗普支持者涌入美国国会闹事)事件,并设置情境“有人认为,美国就喜欢祸害中国,建议在美中国留学生组织起来,乘机冲进去‘捣乱’一下,爱国人士必须点赞和转发”,然后提出问题“你会点赞并转发吗?说出你的理由”。情境与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感。他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下。在争论中,真理越辩越明,爱国需要理性、文明,不能做损坏国家形象的事。笔者继续追问:“如果你看到这样的评论或类似问题,除了不参与,你还应该怎么做?”此时,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应加以制止,坚决与破坏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

对于时事问题,要选择一些与教材知识关联度较高的热点问题,以补充教材滞后性的缺陷。“强扭的瓜不甜”,我们不能牵动或强制学生进入教师所要的“那种最佳的结果”,应该在不断的劝导、引导中等待学生觉悟,认同更高境界的选择。灌输只能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却难以达成学生道德观念的提升和法治意识的培养。面对复杂的时事话题,在辨析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民主的课堂氛围,切忌简单地给学生贴标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要有勇气和智慧面对学生意外的回答,在对学生进行正确方向的指引中,从容处理其生成的各种观点,让学生心中“服气”,让课堂更接“地气”,如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才有“生气”,学生的道德生长也才有土壤。

还要注意,时事焦点话题往往信息量比较大,需要把握时机,精当选取,适时植入,以“小切口”实现“深突破”,带来“新变化”,产生“好效果”,发挥时事资源对知识理解的作用。例如,笔者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教学中,还选取了“洪泽湖进行生态保护实行禁捕退捕,许多学生的父母因此不能养船而失去工作”这一话题设计教学。因为这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比较近,容易引发其切身体验,经过辨析,让学生说服自己和父母,理解国家的政策,从而有效达成政治认同的价值引领,实现“以小见大”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借助名人素材开展教学,给学生更加明朗的榜样指引,从而使其认识到,名人也是从做一些平凡事情中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的,从而达到“大材小用”“大材细用”“大材实用”的教学之效。当然,究竟是“以小见大”还是“大材小用”,均需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和选择,真正将素材用透,促进学生与故事主人公进行灵魂的对话,是共同的教学价值的要求。

四、从日常生活中落实报国之行

单纯依靠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行”,指的是具体实践。学生品德能力的提升建立在明理动情的基础上,因此必须要践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我教育,才能真正把爱国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道德的成长。

在“身体力行”的环节中,笔者让学生评选身边的爱国之星,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榜样的力量,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以“我爱我的祖国,我……”的表达方式明确自己的行动方向。在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声中,学生静心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学生在卡片上写下了质朴的语言:“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老师,为祖国培育更多的人才。”“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医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可以冲到最前面。”等等。笔者顺势引导:“你们最崇拜的老师、医生是谁?”学生非常激动地说出了张桂梅、钟南山的名字。至此,师生对话并没有结束,笔者又趁热提出:“你们最尊敬的身边的老师、医生是谁?”学生很自然地提到了很多身边熟悉的老师和医生。这样,笔者通过追问,由远及近,从名人到身边平凡的英雄,让学生体悟到在为国家的奉献中让平凡的人生变得不平凡,每一个为国家付出的人都是好样的,巧妙引导学生说出了他们心中的“明星”,并有效强化了榜样的正能量浸润。但也有学生在酝酿时出现了迟疑和纠结,觉得现在所做的事好像与爱国没有关系。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没有回避学生的问题和矛盾,更没有简单说教,而是锚定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现在做的每一件小事,若能对自己、他人、家庭、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就是爱国的表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爱国离他们的生活并不远,爱国可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虽然已经运用了很多年,但是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建构情境教学、基于大概念的理解重构情境结构、基于议题式教学促进情境的开发与运用,让学习情境承载一幕幕学习情节并使之有序上演,形成一个个鲜活、动人的生命故事。

猜你喜欢

爱国道德笔者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