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区域游戏规则 助推幼儿社会性发展

2021-12-28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1年2期
关键词:游戏规则社会性积木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幼儿园 卢 静

区域游戏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活动,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区域、材料和玩法。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缺乏规则意识,常常会出现区域游戏“自由过了头”的问题,所以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则加以约束。

“规则”的含义是“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由此可以推论幼儿区域游戏规则是“由全体幼儿共同制定、公认并通过的,由全体幼儿一起遵守的区域游戏条例和章程”。梳理其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出幼儿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执行者,规则应该是得到全体幼儿一致认可并能自觉自愿自主遵守的。

对于区域游戏而言,遵守规则是保证游戏有序开展的前提;对于幼儿自身而言,遵守规则是幼儿行为习惯、学习品质等社会性发展的助推剂。一贯遵守规则,当习惯变成自然,规则便不再是约束,转而内化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学习品质和向好的社会性发展。而这些正向的社会性发展因素在幼儿学习、生活、游戏、交往等日常活动中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个性品格。

然而,审视区域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不乏存在教师“冥思苦想、自说自话”的现象:这个区域该限定多少人数呢?我该给幼儿提出什么要求呢?材料要如何摆放呢?……教师恨不得事无巨细地考虑周全,可谓未雨绸缪。考虑完整内容后再考虑如何制作才更美观、更让孩子一目了然,这样的规则可谓既美观又全面,然而却是最不切实际的,因为这样的规则不是幼儿制定的。教师的包办代替既剥夺了幼儿制定规则的权利,更将幼儿变成了被动的规则执行者,幼儿常常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被告知“你违反规则了”!

只有基于幼儿区域游戏中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规则才符合幼儿的认知,才能得到幼儿的认可,幼儿才能自觉遵守,这样的规则才具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1.轮流玩与一起玩

小班娃娃家里两名幼儿为抢夺一个娃娃争吵起来,教师介入了解情况:

教师:发生什么事情了?

幼儿A:他抢我的娃娃!

幼儿B:我也想要一个娃娃。

幼儿A:可是,这是我的娃娃!我在喂娃娃喝奶,还没饱呢。

幼儿B:她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还不给我玩。

教师对幼儿B说:你有没有跟她商量,让她给你玩一会儿?

幼儿B:说了,可是她不给。

教师对幼儿A说:你把娃娃喂饱了,愿意给他玩吗?

幼儿A摇头,继续喂娃娃。

教师:大家都很想玩,你们可不可以一起来照顾娃娃呢?

在教师介入后,两名幼儿同意一起玩,并分别自主扮演爸爸和妈妈,一起照顾娃娃。

通过此案例,可以明显看出3~4岁幼儿常见的社会性行为——自我中心、争抢行为。自我中心现象在两位幼儿行为中均有表现:幼儿A霸占玩具据为己有并理所应当地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幼儿B因为得不到,所以抢夺玩具欲据为己有。这些行为具有明显的3~4岁幼儿年龄特点,即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所接触的外界事物,不考虑他人感受。针对这样的典型行为,教师可以提议幼儿轮流玩、一起玩,让幼儿感受到轮流玩、一起玩的行为既能使自己得到满足,也能使他人得到满足,是一种共赢策略。本案例中,教师在尝试建议幼儿轮流玩无果的情况下提出了“一起玩”的游戏建议,既解决了争抢玩具的矛盾,又创造了合作游戏的机会,有利于增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儿在共享游戏中也能切身感受到“一起玩”的好处。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形成“轮流玩、一起玩”的游戏规则,幼儿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会自然而然地认同与遵守。

案例2.积木的分类与收归

开学初一周的建构区观察中,积木的分类与收归问题明显暴露:积木摆放凌乱无序,影响美观;幼儿常常为了寻找一块需要的积木而翻遍所有的积木,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建构活动的持续进行,同时给他人游戏带来干扰。

教师及时关注到这一现象,将游戏现场产生的问题以拍照和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幼儿无法自己意识到问题并自主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利用游戏结束后的活动评价时间将照片和视频播放呈现,组织幼儿集体观察讨论:建构区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会带来什么影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的幼儿跳出了游戏情境,置身事外看问题,直观形象的照片和视频让他们深有感触:

“太乱了!”

“怎么找也找不到我要的积木!”

“每次找积木都要花很长时间……”

“游戏结束后必须要分类整理积木!”

“哪儿拿的还要放到哪儿去”,幼儿不仅发现了问题,明白了这些问题若不解决还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更可喜的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应的游戏规则自然产生,可谓水到渠成。

这样的规则带来的不仅是区域游戏的正常和有序,也有助于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收归习惯。这种行为习惯不仅在区域游戏中保持,也会改变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其他方面,提升了幼儿收归和分类整理的能力,比如:收纳、整理自己的用品;收拾房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协助保育老师整理床铺、物品,主动收拾晨间活动器械,等等。由此,幼儿的习惯、能力、社会性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制定和遵守规则的终极目标是去规则化,即让规则内化为意识。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基时段,教师有责任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生活、游戏的各项常规,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基于问题形成的规则,能够使幼儿对规则产生深刻的印象,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将规则的制定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会自己制定规则并主动遵守规则。

把规则内化为意识,给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游戏规则社会性积木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堆积木
the Walking Dead
有趣的积木
游戏规则
游泳
玩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