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合作交互”打造“智慧课堂”
2021-12-28广东省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523770黄银色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523770) 黄银色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十分强调“智慧课堂”的打造.“智慧课堂”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之中体现教师的智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互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它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提高学生沟通、表达、探究、合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对“合作交互”这一教学模式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广泛应用,但由于对合作交互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活动开展中存在一些误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智慧课堂”背景下,正确认识“合作交互”的内涵,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初中数学合作交互常见问题剖析
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对合作交互概念理解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也是影响合作交互实效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对合作交互目标不明确、合作交互内容设计不全面,以及对合作交互缺乏有效指导三个方面.
1.1 目标不明——合作交互“无方向”
教学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目标的支配,教学目标不明确,那么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失去方向,可能会出现无法预见的偏差,最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合作交互的开展也需要一个教学目标的支持,如果教学目标不清晰,合作交互最后可能会流于形式,既浪费了时间也无法实现教学预期.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关内容时,一位教师布置了如下合作交互任务: 教师先为学生出示了几个不同形状的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从三角形性质出发,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讨论,并提问学生:“大家可否看出等腰三角形的角与边有什么关系,结合三角形性质能否推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等腰三角形,合作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位教师虽然提出了合作交互的任务,但其实并没有提出合作交互的目标,结果是学生们各自观察和思考,并没有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最后,教师只得宣布合作交互结束,继续回到“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活动中来.
1.2 内容空泛——合作交互“走过场”
新课改对合作教学与互动教学的理念十分推崇,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交互开展也如火如荼,似乎成为了课堂的主流,几乎每节课教师都会安排一些时间进行合作交互,虽然课堂氛围看起来十分活跃,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只注重合作教学的形式, 对课堂内容是否适合并不关注,这种合作交互的开展只是“走过场”, 并没有十分实质的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甚至还会拉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时,一位教师组织了这样的合作教学活动: 让学生先思考一元一次方程的要点,然后进行合作交互,讨论是否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虽然教师安排的是合作交互,但学生们并没有进行讨论, 而是各抒己见, 有的说能, 有的说不能,场面好不“热闹”.其实这个问题根本用不着讨论,只需要引导学生用知识迁移理论进行分析就能得出结果,探究价值并不高,而且也不是课程的重点.教师设计这个合作交互对学生思维发散没有太大作用,而且内容的探究性不强,如果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个问题的合作讨论上,课堂教学就显得有些舍本逐末了.
1.3 缺乏指导——合作交互“无实效”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有些老师对其也十分重视,却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也有些教师对合作交互的引导过于宽泛,没有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显然,缺乏指导的合作交互是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
例如,在教学“走进图形世界”的相关内容时,一位教师围绕一系列教具设计了合作交互活动,教师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图形的实物,有铅笔、积木、球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一看、二摸、三分类”,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最后根据特征对图形进行分类.然而,学生看到实物后,小组之前却以游戏的心态来面对,秩序较为混乱,并没有围绕一个目标来进行试验,之后上台汇报成果的环节也比较随意,学生缺乏理性思考,对物体并没有数学角度上的认识.
2 基于三大“落点”,让初中数学合作交互更有效
合作交互的顺利开展有三大落点, 分别是合作交互目标、合作交互内容和合作交互指导,这三种缺一不可,而且还要在实际教学中将问题进一步细化、对内容合理选择,开展有效指导,这样才能使合作交互更加高效.
2.1 细化问题,突显合作交互目标
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合作交互教学时,首先要设计好细化的合作交互问题,这样的问题才具有讨论性,学生才能从讨论问题出发,逐渐与合作目标相吻合,学生的讨论才会更具方向性.
例如, 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相关内容时, 一位教师并没有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步骤分解教学法,而是引领学生进行学习, 把问题“化大为小”、“化小为无”,精心设计了几个探究式问题,请他们分组合作,自己去寻求答案,具体步骤如下:(1)同学们,请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特性,可以拿出手中的等腰三角形试折一下.(2)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3)和同桌讨论一下, 我们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大小相同? 学生们带着问题,对手中的三角形进行了折叠,在获得顶角的角平分线的同时,也温习了以前学过的证明角相等的几种方法,并受到启发,开始思考被折痕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式,证明成立的话,就说明它们的底角也相等.
以上案例中,老师抓住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本质特征出发,通过折纸的方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有效启发学生的逻辑证明的思路,学生在分组讨论中主动观察、探究,发现辅助线的做法,有效地突破难点,最终发言有理有据,思维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证明的整个过程就是一次思维逐渐迁移递进的过程,对他们以后深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关系打下基础.
2.2 合理选择,优化合作交互内容
合作内容在合作交互中,承担着载体的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合作交互进行引导的同时,要对内容进行管理,确保它针对性较强,内容不至于太过宽泛,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开展数学合作探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还要善于合作选择,对学生合作交互的内容进行优化.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内容繁多,有涉及到概念的教学、特征的教学,还有关于解法的教学,而且解法又有很多的变式.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教师开展合作交互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合作交互的内容,一定要合理选择,明确优化,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对合作交互的内容有所明确,从而“有的放矢”,能够和同伴们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类似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在对学生的合作交互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合作交互的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优化,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学生能够进行高效化学习.
2.3 有效指导,实化合作交互过程
合作交互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为看重,然而,这并不是说,教师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中可以放弃主导作用,无论何时,教师都需要担负起“学习指导者”这个重要角色.因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及时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合作交互的效率.
例如,在开展“走进图形世界”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合作交互进行了这样的指导: (1)观察一下每样物体,触摸一样,对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2)请学生介绍不同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3)请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得,并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通过这种方式,细化学生学习合作的过程,并配合不同的环节进行指导,这样,学生的合作交互就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们发现,有效的指导能够细化合作交互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合作交互的效率会更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很快会掌握柱体、锥体和球体的特征,教学目标也会尽快实现.
综上所述,合作交互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教学实践的证明,其开展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沟通能力、探究能力等多重效果,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也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对合作交互目标制定不清晰、内容设置空泛、指导不明确等问题,要选择合理、有效的策略来开展合作交互,将合作交互的目标分解到合作活动中,同时注重内容的优化和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在合作交互中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开展更高效的合作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