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思考①

2021-12-28

关键词:职业规划常态院校

苏 健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030031)

就业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点课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深入研究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现状,能够为我国推动社会转型,解决发展问题,科学把握经济发展举措提供有有力的支持。但在积极发展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确定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从学校和企业两个层面,探究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及方法。

一、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新常态主要指有别于传统的、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拥有不可逆、稳定性及趋势性等特征。其着重强调了与上一个运行状态的区别和变化,即对比上个历史阶段或历史时期的整体状况,所呈现出来的新发展状态。因此经济新常态是社会发展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经济状态,容易受到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又存在诸多的不确定特征,致使经济发展与建设充满变数和未知。所以“区别于上一阶段或时期”的经济状态,如果在社会中稳定并扎根,便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得到“持续性稳定”,即经济运行状态的“新常态”。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主要指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已经步入全新的发展状态,是不同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经济新常态主要拥有如下特点:第一,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7%-9%的增长率,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特点。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及调查可知,经济发展不容乐观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中高速充分展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强大的发展实力,也为中国探寻新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契机和余地。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将从传统的高速度、大规模、破坏性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高效益、高质量、保护性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这是经济新常态对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此外,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管理升级与结构升级等方式,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帮助企业和行业获取技术优势与人力资源,为我国社会经济开辟出可持续、科学及平衡的发展道路。第三,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服务驱动转变。在大开发、高强度、大规模发展后,我国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影响我国探寻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要素,因此,以“低能耗”和“绿色环保”为基点,以创新驱动和服务驱动为经济发展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新体系、新产品、新业态及新科技。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就业态势

第一,就业形势严峻。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就业结构问题较为突出,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我国人力资源的供给来源与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17岁-25岁求职者的比重为40%,25岁-35岁求职者的比重占50%。到2018年17岁-25岁求职者所占的比重增加到47%,其中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求职者所占的比重日渐增大,但就业岗位有限,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第二,经济增速放缓,岗位需求减少。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降低了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使经济发展重心集中在管理创新与技术引进等层面。加之劳动成本、原材料及资源成本的变化,严重影响到岗位规模的增长与供给。第三,创新创业得到全新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背景下,万众创新与大众创业逐渐成为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的根本与关键,成为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探寻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创新驱动也逐渐成为取代投资驱动、要素驱动的新发展动力,能够为当前的职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三、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问题

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态势,能够发现就业形势严峻、岗位供给不足及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生在求职就业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高职学生存在的就业能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水平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

(一)缺乏较高的职业规划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定位”“认识”及“判断”,致使学生无法选择合适的工作,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而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慢就业等问题,甚至有部分学生出现就业积极性差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较高的“职业规划能力”,无法准确把握自己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使就业过程过于理想、过于盲目。要切实转变这一不良状况,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学生实际,重构就业指导体系。使高职学生更好地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特征,构建出科学的职业发展方案。

(二)技能与理论还不够扎实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设置课程存在不够科学的问题,导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就业指导等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还不够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的培养力度较为薄弱。此外,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出服务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如本科生和研究生,难以充分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要切实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与专业教学形成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理念,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三)职场要求与自身素质脱节

适应力是学生个体适应某项任务或工作所具备的心理与生理层面的基本特质与综合素质,是后期养成与先天遗传在社会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能力。然而根据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能够发现,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场要求间存在明显的断层,这种断层是影响经济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企业现代化发展所急需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其次,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较大,难以满足企业对创新型、应用型及经验型人才的发展诉求。

四、经济新常态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首先结合学生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应将经济新常态下高职生就业格局及趋势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格局,确定职业走向。使高职生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有依托、有保障。其次,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即以思想指导为导向,以就业形势为抓手,将学生“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技能分析”“综合素质分析”作为职业规划的重点与关键,并构建出与之相对应的信息反馈机制,明确学生的不足及努力或改进的方向。最后制定职业规划能力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生当前的职业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在思想前途与能力价值等方面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职业发展目标。使职业规划能力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内驱动力。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构建出基于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社会实践机制,帮助学生利用实践平台,明确自身的不足,确定前进的方向,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规划能力。

(二)加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力度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与资源优化配置成为企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内容,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也从技能型转变为创新型、实践型及应用型。如果高职学生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将难以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提高理论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比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明确现代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并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次,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双师型”教师的指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起来,进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与发展能力。最后,优化课程结构,均衡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将人才市场对高职院校的要求融入课程设置与建设,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程设置成为提高学生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的关键和抓手。

(三)缩减职场要求与学生素质的差距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学生拥有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还需要拥有问题解决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较高的职业素养。对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缩减“职场要求”与“学生素质”的差距。首先,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应结合经济新常态对企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诉求,明确具体的“素质要求”,并以教学评价的方式,反馈给高职院校。企业应将问题、成因及要求系统地整合起来,以此帮助院校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最后,职业院校根据反馈信息,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机制及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缩减学生素质和职场要求间的差距。譬如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等。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却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无法达到新常态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及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对此,高职院校应从就业规划、人才培养及校企合作等层面出发,探究出科学合理的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策略,使高职学生更适应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明确职业发展的目标,提高自身的就业成功率,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常态院校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基于食品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实践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