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就业对策探究

2021-12-28庞芳琪

关键词:双创岗位大学生

庞芳琪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院校需对人才培养策略与方式进行创新与完善。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应充分体现现实适应性特点。将“双创”人才培育对接到现实背景中,使学生在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作用下获得全面成长。应针对“双创”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工作的推进,教育工作者需将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地渗透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且从“要素驱动”升级为“驱动战略”,不单一地考虑既定教学要素复杂关系的处理,应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角度出发,以新思路、新视角分析与审视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创业与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驱动,创新与优化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既可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的人生发展问题,还可改善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且学校自身也可实现教育创新。基于此,开创一个多赢、双赢的教育新局面。

一、“双创”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意义

(一)为创新驱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为了具备显著的创业就业优势,并深度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在大学生自身具备实现自我价值能力的基础上,还可为创新驱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获得显著提升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作为社会经济结构升级与转型的有效建议的提供者,利用新时代大学生卓越的思维活力,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注入动力与新元素。

(二)缓解与改善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压力

“双创”人才培养视域下,院校开展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可助力学生解决就业难题。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压力,院校在无法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需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就业与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此外,院校通过此举为社会输送符合要求的优质人才基础上,还可以帮助国家缓解与改善就业压力。尤其,当更多的人进行自主创业时,还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即本身需要争取就业岗位的人,转化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人。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导向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要求

(一)社会适应力

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创业成功的概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倘若学生缺乏积极的认识态度、不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与抗挫折能力,将导致他们无法深度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甚至可以说,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决定了他们人生的“高度”与“长度”,并关乎其在职场上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导向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教师需注重强化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竞争能力。

(二)岗位胜任力

大学生要获得预期的岗位与职业,前提是自身需具备特定的岗位胜任力。岗位胜任力是参与社会竞争、职业发展的必备的职业能力。大学生应具备该岗位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素养,并在复杂的工作岗位上快速跟上工作节奏,达到职业要求。同时,大学生无论是未来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需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市场发展规律建立正确的认识。这些素质都是岗位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的前提条件。

三、“双创”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对策

(一)构建可扩充与延展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方案

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需与现实背景进行对接。“双创”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应构建可扩充、可延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并及时融入最新的教学理念与育人经验。且根据学生所选择专业的发展情况,不断地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与完善。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时代性与指导性,助力大学生真正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性与可延展性,既要体现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升上,还需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及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教师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积极引领,确保他们对就业的领域、创业意义等建立正确的认识。教师需在思想层面、行为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对自身能力建立正确、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其进入适合的领域与岗位奋斗。因此,教师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就业创业实践指导,应秉承适应性、适合性原则。即教师既要确保大学生就业岗位胜任力,令他们能获得良好的就业,还需强化其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使大学生成为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的动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职业发展规划等,或融入,或增补新的知识与文化。以此确保大学生更加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二)组织多样化、职业化的“双创”实践活动

实践是强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高校应组织多样化、职业化的“双创”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不同的职业活动的磨炼与锻炼下,日益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并具备进入所学专业领域竞争的关键素养。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深度参与企业管理、商业运作、商业直播、营销与推广、产品开发与生产等各项实际工作,使他们的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获得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基于顶岗实习,高校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进行强化,并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这些精神、素质和能力,都是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必要素养,更是获得岗位工作的敲门砖。同时,高校可采用产教融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安排大学生深度参与企业创新发展工作,并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产品的特征等,以“经营者”的身份制定企业管理转型的方案。此外,高校可组织校级别的模拟创业实战演练,使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获得创业锻炼,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校需整合一切优质资源,为大学生创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基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与扩充教学内容

教育工作者应对教育基本规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建立理性认知,制定科学的就业创业的实践对策。当前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高校也要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变革与创新。教师在挖掘教材知识内涵的同时,应科学地融入丰富、优质的网络视听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行业信息、专业技术、创新创业教育新形态等信息,科学地渗透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利用校本教材系统传输就业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同时,利用网络平台最新的资讯,拓展学生的视野与就业创业思路。教师不应被陈旧的知识、理论、思想所束缚,要指导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以及当下市场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例如,教师应指导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进行深度了解,充分拓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思维与思路。教师可组织学生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自主创业,依托更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并对当代就业形式做出客观判断。教师教学融入现代元素最主要的目的是打开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思维与思路,令他们发挥自己的智力、才能与优势,对创业形式进行创新,对就业形式进行丰富。相信知识、相信技术,但不盲从固有的就业与创业机制。以此,真正彰显就业创业教育的意义与根本价值。高校需认识到大学生真正参与创业就业竞争的过程中,需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并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行业发展方向的判断力。一旦方向选错,将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地进行创业就业实践。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促使大学生快速捕捉创业就业机遇,并具备实现理想与目标的能力。

(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进行深度融合

“双创”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高校需发挥学科融合的作用与育人功能。即将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的融入各个学科教育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且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的过程中,系统化地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与文化。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进行对接,既可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践提供不同的平台,还可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开展人才培养活动。教师以学科教育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知识。且以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关键,做到有的放矢地实践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否则,缺乏专业技能支撑的就业与创业,只会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机会与成功创业的概率。教师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为他们未来良好就业与科学创业注入动力。因此,高校必须分清教学主次与重点,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工作。充分保证学生打好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进入不同的场景与活动中进行就业创业实践。教师需培养学生实务创新创造的技能,并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创新工作模式与流程。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获得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与发展平台。

四、结语

总之,“双创”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需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岗位胜任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由此,使学生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具备更多选择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科学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教育,使学生各方面能力获得强化的同时,指引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就业形势建立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在满足自我发展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能积极地参与到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并发挥才能与智慧优势。

猜你喜欢

双创岗位大学生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