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核心要义及实践策略①

2021-12-28

关键词:任课教师育人思政

吴 丽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430064)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这是关乎人才培养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在于系统化梳理思政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并依托课程思政的实施,提升高等院校思政育人与人才培养的工作质量。

一、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核心要义

无论是专业课程抑或是课程思政,实质上均是高等教育为实现培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活动,换言之,二者均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相比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内涵更加丰富和深邃。首先,课程思政是全新的育人理念和价值培育与输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课程思政并非高校学科或一门课程,代表的是全新的课程观念与思政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涉猎范畴广泛,涵盖思政课以及高校其他专业课程。依托课程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育,促进学生内化吸收,最终转化为自身行为指引。其次,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协同育人的体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必然要依托课程思政,构建社会主义大学合力育人体系,融合高校思政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以此带动思政教育的发展。再次,课程思政是巩固高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前沿窗口,意识形态教育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始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课程思政教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领导,坚定不移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意识形态教育构建了阵地。最后,课程思政推动育人模式创新,实现思政与课程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高等教育育人与育德割裂问题得以解决,通过打造课程思政特色育人模式,从多维度全方位渗透思政教育,发挥协同育人的优势。综合来说,课程思政是基于传统思政课程育人主渠道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精神融入高等院校其他课程体系,构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新型教育范式,开拓思政育人格局,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知存在偏差,我国高等院校教师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是专职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并非其他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重视度偏低,其自身并不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没有深入发掘学科特点与学生成长规律及相关的思政元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其次,教学建设尚未完善,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施,成为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路径,许多高校从思想层面上已经认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却由于缺少充足的教学资源和设施,难以将思政教学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再次,教学方法滞后,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思政理论课并无显著差异,仅仅是在课程教学之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进,使其难以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合度较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另外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并未融入学生喜爱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导致教学的趣味性不足,难以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最后,缺少课程思政实施的保障制度,无法对任课教师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激励,许多教师存在应付了事的思想。

三、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意识培养

课程思政教育根本目标,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全员育人理念,对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是新接触的课程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存在不适应、不接受的心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与适应过程。所以,在推进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从课程思政意识培养入手。一方面,提高高等院校领导部门对于课程思政实施重要性的认知,使其具备较强的领导与推进意识。有学者在研究关于课程思政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提出,课程思政实践需党委主体发挥作用,为高等院校具体实施提供正确指引,按照国家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传递的精神内涵,以及党的教育方针战略,把控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大方向,加强各类资源整合与师资培养,打造思政育人新格局。换言之,在课程思政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高等院校党委领导正确解读思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正确认知各个学科的思政育人功能,肩负起领导与统筹规划的职责,才能构建各类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工作实践依托高等院校课程教学,因此,各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及意识形成同样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方面要着重引导广大课程教师,通过专题培训、研讨会、示范公开课等形式,进行课程思政的宣讲,使其正确认知课程思政实施的意义与必要性,以及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实践。在基于本课程教学目标与特点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理念潜移默化融入。

(二)推进教学建设

搞好教学建设是推进课程思政有条不紊实施的基础前提,需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与设计,循序渐进完善教学体系。第一,加强课程思政教材建设,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教材内容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思政领域专家和学者,应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国情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坚持走社会主义特色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囊括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元素,打造符合国家发展脚步与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材。同时,国家应针对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材进行统一,以此保证教材整体大方向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在课程专业教材中,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史观、方法论等内容,以此巩固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第二,加强课程思政师范课程建设,高等院校专业繁琐、课程种类颇多,并非所有课程均适用于课程思政教学。因此,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要循序渐进。结合当前高校实际情况与基础课程特点,从相关思政课程着手打造综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实施试点课程。以形势政策类课程教学为例,作为具有较强灵活性、时政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体系,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试点课程,高等院校需在打造试点课程时,融入自身特色,保证试点课程的适应性。总之,在示范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高等院校需重新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配置契合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标准,从试点课程中累积经验,逐渐过渡到其他课程思政建设。

(三)创新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实施思政教育主要依托理论课堂,但整体教学效果始终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思政理论知识过于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偏低,以及思政理论教师存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育人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强调学生的知识吸收,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不仅思政理论课,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同时其他各类课程要基于课程思政的实施,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结合的方式方法。其一,要注重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法,基于学科特点,将其在与思政结合的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小组学习法、情境体验学习法等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以此强化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其二,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依托学科教学引领学生感受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提高不同学科的德育价值。其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生成性,结合课堂中的偶发性事件,将思政育人融入其中,实现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其四,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引入多样化的信息技术与新媒体手段,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趣味性。

(四)完善课程保障

高等院校实施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任课教师的任务,同时需要高等院校不断完善各种各种设施的保障机制,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继而保障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一方面建设激励机制,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依托高等院校任课老师,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任课教师规范教育意识的形成。高等院校方面要加强任课教师思政意识,培养转变其错误的思想认知观念,在任课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将德育意识融入其中,使其认知到思政教育是每一个高等院校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加强考核评估体系建设,充分了解课程思政实施状况,并评估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为广大任课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使其能够明确课程思政实施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积极性。首先,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建设要注重评价主体与评价维度的多元化,由任课教师咨询以及学校领导和学生共同展开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等维度变化。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要多样化,不能雷同照搬,应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更要从隐性维度展开对学生的评价。总而言之,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需要多方协作,循序渐进推进和改善,最终构建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评价体系,以此获得准确的评价结果与反馈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有助于高等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因此高等院校方面要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培养、推进教学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并完善课程保障,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同向同行,提升高等教育思政育人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浅谈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