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国标指导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2021-12-28范莹芳杨秀娟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标英语专业思政

范莹芳,杨秀娟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思辨能力培养是外语教育的独特属性〔1〕,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国内外专家学者从诸多方面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对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即“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欣赏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2〕,思辨能力被确定为一项重要的核心能力。

新国标将思辨能力界定为“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能自觉反思和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该界定精准、完备,涵盖了元思辨能力和思辨的认知及情感要素。学术界关于思辨能力构成的模型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包括Peter Facione提出的双维结构模型〔3〕、Paul R.和Elder L.提出的三元结构模型〔4〕、林崇德提出的三棱结构模型〔5〕和文秋芳提出的层级模型〔6〕。其中,文秋芳的层级模型是在借鉴前几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包含了元思辨能力和思辨的认知及情感要素。其对思辨能力的分类更为细化,对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的分类更为精准,更适用于对思辨能力的深入研究,体现了新国标的要求。

1 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课程建设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涉及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等环节。

1.1 课程体系

新国标强调了课程设置要处理好各种类型课程、各种教学环节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突出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的课程调整机制。由此,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任务并不在于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需要认识并明确通识教育课程与英语专业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知识课程、课堂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同样都承载着思辨能力培养的重任。

1.2 课程教学

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应明确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中也应体现思辨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结合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推进启发式、研讨式、任务型、翻转课堂、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在教材使用上应尽量避免教材单一,注重辅助教学材料的选用。思辨的视角应体现在教材的选择上〔7〕。尤其应当注意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具有前沿性、时新性、权威性、引导性的辅助教学材料,引领学生展开广泛、深入、创新性的思考。在实践教学环节,新国标也做出了相关规定,除传统的专业实习外,明确了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具体形式。

1.3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既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又是促进学生水平的重要工具,能够在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新国标对思辨能力各个维度的界定,在课程考核上应做到:考核内容上注重专业知识与能力考核相结合,题目设置上应保证对思维深度与广度的考核;考核形式上注重多种形式的结合,除传统的书面试卷测验外,还应根据课程特点开展个人陈述、项目展示、辩论、小组汇报、学术报告会、撰写研究报告、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的考核,做到对学生阐述、分析、评价、推理及解释能力的考核;考核时间上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保证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促进与监管的一贯连续性,同时通过考核结果的反馈作用,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策略,保证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这一动态过程的有效性;考核主体上注意教师与学生相结合,提高学生在考核评价中的参与度,引导其增强元思辨意识和能力,自觉反思发现问题。

2 英语专业课程实践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新国标对元思辨能力和思辨的认知及情感要素的培养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2.1 元思辨能力的培养

新国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自觉反思和调节思维的能力。首先,在学生进行问题回答、分析、推理、阐释或评价后,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做出的回答、分析、推理、阐释或评价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引导其评估、调整、完善自身的思维能力。如:在翻译实践中,让学生对比自己的译文与译文范例,分析自己在语言分析、选择、加工方面和翻译策略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下一步翻译策略与方法。其次,引导学生观察、评价他人的认知技能使用情况和思辨的情感要素特点,进而引起其对认知技能等本身的关注,促进学生学习好的经验、方法、技能和优秀的情感品质,总结并改正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思辨能力的整体水平。如:在口语、演讲、阅读等专业技能课程,甚至文学、语言、文化类专业知识课程的口头展示、个人汇报、小组研讨等环节,可以增加学生互评项目,设置相关的评分点,把学生的关注点由单纯注意同伴的语言使用、意思表达进一步引到对思维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和思考上来。

2.2 思辨的认知及情感要素的培养

认知与情感要素是思辨能力的重要核心内容,对其进行培养要注意以下方面:(1)合理设置课程任务内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阐释及评价等能力。如: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设置系列思考题,让学生进行研究讨论。以文学课程为例,在讲授庞德的“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中,可以设置如下系列问题:①在这首诗中,庞德描写了什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③这首诗与李白的原诗《长干行》有哪些不同?各自的优缺点有哪些?④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围绕教学内容中的一点提出系列问题的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别、归类、分析、阐释、评价等认知技能,又有利于提高其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其持续探索的良好思维品质。(2)合理设置课程任务形式,促进学生认知技能与情感要素的全面发展。在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开放、互动的形式,给学生提供阐释、发问、质疑、探究的空间。如在开展小组研讨活动中,组内成员对相关研究及陈述展开提问、质疑、评价,在成员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好思好问、敢于挑战权威观点、尊重不同意见、开放包容、追求真理、不懈努力等思辨能力中的优良情感品质。

3 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思辨能力培养

课程思政对思辨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及2020年教研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都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要求,《纲要》更是明确指出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每门课程都应发挥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依托英语专业知识传授的“形”,更要融合思想引领的“神”。

3.1 专业教育类课程中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思辨能力培养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教育类课程应发挥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重要作用,通过思想价值引领、精神内涵挖掘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

专业技能性课程应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形式结合具体话题的分析、阐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的同时,进行思辨能力培养。如:在英语口语、英文写作等输出型课程中,加入中国文化类话题和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表现及影响力类话题,在增强学生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阐释、评价和表述;在英语阅读等输入型课程中,引入时事类语料,即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又有利于训练学生理解、分析、评价等思辨能力。

专业知识性课程应训练学生通过思辨来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提高其思辨能力。如:文学类课程中,可以引入中西方文学比较类研究讨论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不同流派文学作品的特点,感受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历史的悠久,体会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借鉴,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培养其分析、比较、评价等思辨能力;语言学类课程中,可以通过讲授语言及语篇分析方法、理论及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更好地使用英语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学以致用,提高思辨能力。

3.2 实践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思辨能力培养

按照《纲要》要求,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将思辨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

(1)专业技能类实践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传达的思想内核,而非只是语言形式本身。如:翻译实践中,需引导学生积极思辨,思考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别,关注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在对外交流中、在语言翻译中保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有之义。此外,在翻译训练语料的选取上,也应关注中国在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将对学生进行的分析语料、选择翻译策略、评判译文的思辨能力培养与增强其对中国制造、中国方案、中国模式的感悟与文化自信有机地融合起来。

(2)创新类实践活动,应将思辨训练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意识相结合。如:科研创新项目中,可引导学生将所学语言理论与语言的社会意义研究想结合,开辟语言研究的新思路,结合创新精神、创造意思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

4 结论

依据新国标关于外语类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关注思辨的认知技能及情感品质,也要关注元思辨能力,更要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各种教学活动内容及形式要注意对学生元思辨能力、认知技能及情感品质的全面培养。此外,思辨能力的培养还要依托于语言的思想内涵,与课程思政想融合,进而实现其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国标英语专业思政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轻工国家标准计划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唐红新:演绎产业扶贫“国标蓝本”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