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议题式教学的法治意识培养策略探析
——以“我们与法律同行”为例
2021-12-28◎魏锦
◎ 魏 锦
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等三部门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了“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1]《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法治意识”。
议题式教学将特定主题或问题置于课堂讨论中是一种以活动形式呈现、承载学科内容的教学方式。[2]议题式教学通过提供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和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给予学生表达与解释的机会,使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这和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思考、探究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大有裨益。那么如何运用议题式教学来落实学生的法治意识的培育?本文结合统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与法律同行”的教学,试作探析。
一、议题设计着力体现学生中心
“我们与法律同行”是统编教材七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中的一课,该单元是法治内容的初始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学生在法治意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依法办事等方面的知识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单纯地通过知识讲授,让学生背诵、复述这些法律知识,很难让法治意识在学生心里真正地落地生根。
七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我国不断推进的法治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运用法律层面,特别是发自内心地信仰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行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学习。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以法律作为评判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准绳,学会依法办事”和“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意愿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提高道德水平”。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有了清晰的定位后,如何选择合适的议题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直面真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3]在教学中引入学生的真实生活,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议题十分关键且很有必要。
首批新冠疫苗在北京、山东等地开始接种,继而全国范围的新冠疫苗接种有序进行。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听到或看到家长、教师谈论接种新冠疫苗,对新冠疫苗接种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了解,然而其对接种新冠疫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不是很理解。笔者通过设置议题“如何看待新冠疫苗接种”,让学生运用法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二)引发认知冲突,培养法治思维
“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4]因此,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驱动学生去调查、讨论、实践、思考,经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后,获得法治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如何看待新冠疫苗接种事件”活动设计中,学生要面临两次认知冲突,分别为“国家为全体公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提供财政补贴,号召公民应接尽接,你如何看待身边不接种的新冠疫苗行为呢?”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公民自愿接种新冠疫苗,但是疫情当前,国家迫切需要提高接种率,该怎么办?”。通过一步步澄清其中的困惑,学生能在正确认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积极履行公民的责任,依法参与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
(三)强化价值引领,涵养法治素养
“思想品德课程要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3]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身心发育、三观塑造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事件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强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在此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扣好第一粒扣子”,切实让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地。
通过对“国家为什么要花巨资为公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呢?”的思考,引导学生感受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通过“强制大家接种疫苗的做法是否合理呢?能不能这样做呢?”的辨析,明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会法治社会中要依法办事;通过“当个人意愿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的反思,在认识到新冠疫苗接种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能够自觉地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学习承担社会责任,履行道德义务,并由此强化政治认同。
二、通过议题激发、促进和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确定和设计议题只是为议题式教学搭好了初步的框架,要实际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实现法治意识培养的目标,还需要教师明确角色定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内容传授者”“知识建构者”“讲坛权威者”。[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迫不及待地代替学生回答问题,将结论强加于学生,不给学生自主探究、深度思考和充分讨论的机会,很难达到培养法治意识的效果。[6]
《青少年法治大纲》在实施途径中指出:“法治教育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模拟法庭)、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1]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多方面的教学能力,还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起者、支持者和引领者。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议题式教学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挖掘知识的深度和提高师生、生生的互动性,促使多种教学资源融合共生,使议题讨论更加鲜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有效地组织资源:其一,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料、影像资源等,在情境创设、问题抛出、讨论结果等环节都能熟练地运用教学资源;其二, 教师要将课堂外的资源和课堂内资源实现有效衔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结合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收集、课外阅读等活动。
在“我们与法律同行”一课中,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了新冠疫情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发放了线上的“新冠疫苗接种”家庭调查问卷,组织了学生设计采访提纲并参与社区居委会访谈;课中呈现疫苗接种的新闻视频,分析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数据图表,播放“新冠疫情防控,我们在行动”的采访视频;课后布置学生记录家人新冠疫苗接种的情况并定期分享。通过多层次、多方位整合教学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提供支架,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激励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7]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个性,清楚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基础上,激发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学习的支持者,对学生没有表达清楚的观点进行追问,或进行观点的整理和归纳,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达到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关键概念的理解。
在“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成7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学习。教师首先呈现“新冠疫苗接种”的场景并引出议题,通过对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和新冠疫苗的比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国家为公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提供财政补贴,保障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接着分享家庭成员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思考是不是可以不接种。在现实情境中分析做法合理和不合理的法律依据,在小组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依法依规实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公民要遵守相关的防疫法,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学生从法律的角度了解了接种和不接种的依据,对新冠疫苗的接种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断。疫情当前可以不接种新冠疫苗吗?教师继续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积极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才能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学生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对接种新冠疫苗有了全面的了解,接下来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扮演家长或者学生来对家人进行新冠疫苗方面的知识宣传和劝导,依法参与新冠疫情防控,为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肯定和澄清,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伴随问题循序渐进地展开,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学习支架。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一直保持着探索的积极性,全员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的思考和学习。
(三)建立学习进阶,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在确定总议题后,把议题分为若干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又分解为几个任务。每一个环节都由某一个相关的子议题引领,进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环环相扣、层次递进的议题探讨的过程中,将学习内容一步步地融入每个议题探讨过程,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到促进学生思维进阶,教师在每个议题中都要做好思维引领者的角色。设计议题要立足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保证每个议题都带有思辨性、探讨性,发散学生思维,提升思维高度,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5]
在本课例中,教学设计的三个主要环节从场景导入到新冠疫苗接种事件,再到“新冠疫情防控,我们在行动”,在思维上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在“公民有接种新冠疫苗的道德义务”这个板块,通过问题链的递进设置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思维上对学生进行引领。共三组问题链,第一组:疫情当前,我们可以不接种新冠疫苗吗?为什么这些国家致力于提高疫苗接种率呢?第二组:到时,中国可以打开国门吗?不打开国门可以吗?为什么?会给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第三组:当个人意愿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开始对于接种新冠疫苗的认识比较感性,经过问题的层层递进,思考更有深度、更多维,能够从国家利益层面来看待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能够真正地认可、尊崇法律,促进法治意识的培育。
三、总结与反思
议题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它实现了课堂形态的大转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驱动下,经历学习过程,促进思维的培养。纵观整节课,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思考—表达—倾听—讨论—再思考,一个个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从个人身体健康的角度延展到国家利益层面,能从整体、国家层面来看待接种新冠疫苗,从而形成家国观念,强化政治认同。
然而,通过对本次议题式教学的反思可以发现,本次议题式教学还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其一,议题的设置在引发学生的精准认知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多花功夫,例如,“你了解的家人不接种新冠疫苗的原因有哪些呢?”转化成了“你的家人都接种了新冠疫苗了吗?他们接种和不接种的理由是什么呢?”前面的问题没有体现学生的认知,问得有点儿突兀,仅仅强调不接种的原因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后面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多角度地充分表达他们的观点,拓宽思维路径,能够引起学生充分讨论,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其二,在学生回答问题、开展活动等环节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引导等形式介入,进而更及时地促进学生思维拓展。例如,在角色扮演中,帮忙打消“家长”接种新冠疫苗的顾虑时,学生由于缺乏成人的生活经验和处理复杂情境的能力,“家长”很容易就被学生劝服。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如果你是这位家长,这样的劝说你认可吗?” 或者教师直接充当“家长”,与学生再讨论几个回合,看看学生是不是能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下,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打消家长的顾虑,实现学生思维的锻炼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其三,最后环节需要做好从知识到素养的概括提升。议题式教学的问题往往都是开放性问题,课堂上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种严峻的考验。课堂上学生思考的角度多种多样,呈现出来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但都是基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思考的结果,教师在总结和提升时,要注重从具体事件的思考中抽象出一般的知识原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是重要一环。法治意识要真正地根植于学生心底,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议题式学习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在选择议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呈现认知冲突,同时要强化价值引领。议题的实施关系到议题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议题展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议题教学中激发、促进和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成为学习兴趣的引起者、支持者和引领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