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以高校历史教育为例

2021-12-28张炎晓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张炎晓

(青岛滨海学院 教育学部,山东 青岛 26655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历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价值观教育功能。历史知识的传授、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眼光的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充分挖掘历史教育资源,彰显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历史教育中,通过历史教育在青年学生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成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历史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价值观导向功能缺失

人文素质即在人文方面具备的综合品质,它包括人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为人处世之道等。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人文教育,特别是文化教育、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及精神修养教育,从而培育人文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对价值问题的辨识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历史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33年章太炎发表《历史之重要》学术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夫人不读经书,则不知自处之道;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历史教育指明了方向。

当前,高校重理轻文现象严重,作为人文教育基础学科的历史学,呈现边缘化特征。各高校除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公共基础课外,文理科基本处于隔离状态。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精神匮乏,自文史哲分家之后,人文社科之间同样呈现孤立状态,这些学科大多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基础地位和它在涵养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历史教育受到漠视使其价值培育等隐性功能无法发挥,直接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针对当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高校迫切需要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注重历史知识传授,弱化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的培育

历史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主渠道,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和唤醒大学生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可以构建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热爱,进而实现政治认同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培育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学习和体悟,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意义,以深远的历史眼光理解当下所处的时代,进而准确判断和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在他的专著《学校与社会》里指出:“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聚积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去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用以表明人怎样和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怎样和为什么取得成功和归于失败。”[2]102他进一步阐释:“历史教学的伦理价值是根据将过去的事情用作理解现在的工具能达到何种程度来衡量的——在何种程度上能对构成今天社会的结构和运转的东西提供洞察力。”[2]148这里讲的“怎样和为什么”以及“洞察力”即是对史实的思考、综合、归纳,进而形成价值判断,用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就是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三)多元价值观和错误思潮消解历史教育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发生着深刻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主流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自媒体的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潮传入中国,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特点。一些腐朽的社会思潮泛滥导致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偏差,特别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企图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进而企图侵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基。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和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错误思潮的渗透,价值观极易出现偏差。作为网络时代原住民的青年学生,他们大多通过微博、微信、各种论坛获取知识和信息,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不乏一些错误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产生恶劣影响。同时,在浅阅读时代,青年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碎片化、“快餐化”信息,而不去加以辨析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历史观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学生的价值观就会偏离正确轨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因此,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公民素质的培养都亟待科学的、主流的价值观来引领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增强历史教育的实效性,使青年学生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社会各阶层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者。这恰恰是高校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标所在。

二、高校历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关联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辉煌成就的凝练与升华,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历史学科具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学科优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抓牢历史教育这一主渠道,让学生徜徉史海中,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可以说,历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内在一致性。

(一)高校历史教育的培育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本要求高度契合

历史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承接面,是培育青年学生爱国情、民族感的最好教科书,是培育健全人格、品格的营养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4]因此,加强历史教育是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培育爱国心的有效途径。200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培育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理解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而让学生感悟近现代中国史是为实现救亡图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繁荣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二)传统历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植之处,历史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任何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都有着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中华文明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的孕育和产生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沃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深刻体现了乡邻的和谐友善、患难与共。回顾历史,清末海军将领、海疆英魂邓世昌,虎门销烟林则徐,“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等爱国志士,他们为革新图强、反对西方列强侵略而肝脑涂地,舍命抗争,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前赴后继,置个人生命安危于不顾,用生命诠释着忠诚和爱国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既有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为争取“天下一家,共享太平”进行的农民运动;又有以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来拯救国家的积贫积弱;还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目前,高校历史教育主要集中在历史学专业和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 “纲要”所阐释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一致和高度契合。“纲要”等课的历史教育可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这部抗争史,深入理解近现代革命先辈、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如何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平等不懈奋斗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历程,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从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由此可见,历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历史和文化认同的加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如何在历史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引领地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导向性

马克思主义从一诞生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从此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高校历史教育过程中,要始终牢固抓好一条主线,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来分析解决问题。

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同错误思潮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回应、纠正、澄清对学生价值观造成坏影响的错误认识。历史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强化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和基本规律,围绕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重要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知其所来、明其所趋。同时,在传授历史知识过程中注重让史实说话,对历史知识的讲述建立在翔实客观的史料和全面精准的分析基础上,并对以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考察人类在以往社会形态中核心价值观的产生、确立、特征及其社会功能,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辨清历史是非,进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增强历史意识、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

(二)改革创新高校历史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高校历史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双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身体验,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创新历史教育理念

树立古为今用的历史教学观,以服务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培育,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历史教育应注重从人格塑造和价值培育、树立学生主体教育意识两个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实践能力。任何课程的教学只有坚持从学生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才会促使学生积极深入地建构和检验所学的知识,并最终达到深层次的认同。在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做到贴近学生思想特点,注重话语体系转化,增强理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把理论融入史实,用史实阐述道理,以道理获得认同。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处于“传授—接收”模式,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历史教育与未来求职没有直接关系,导致其失去学习兴趣。因此,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成为增强历史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历史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通过专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的形式,采用讲授与互动、辩论、调研等相结合,收集整理学生关注的思想问题,建立课程教学问题库,理论联系实际,用史实、理论来解答学生现实中存在的困惑。还应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贴近学生接受习惯,进行“微课程”教学改革,建立 “微课程”视频库,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查阅历史资料和开展社会调研的途径、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知识、史料来理解和诠释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的培育。

(三)坚持历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协同性

校园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强自尊的人格品质。一方面,应结合重大节日,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党日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阅读经典和红色书籍等活动,彰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应注重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传统的历史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学生所学知识仅仅局限于课本,因此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知识结构,通过校园实践、寒暑假实践,深入社区、历史遗址、文化机构、教学实习基地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学生身临其境可以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经历和知识,并将所学的方法和技能运用于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历史责任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层面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而高校历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