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

2021-12-28孙其战

关键词:道德建设

孙其战

(1.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教育系,山东 淄博 255130 )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分析指出当前的道德困境,“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1]。面对人类社会遭遇的道德困境,习近平就为什么要重视道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道德、如何建设道德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学习研究习近平道德建设重要理论论述,是夯实道德建设共识基础、加强新时代道德建设的理论前提。

一、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的功能定位

习近平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高度重视道德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其道德价值,阐明了道德的重要作用。

(一)人无德不立

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人作为一种有自我意识的理性存在物,才开启了“生活”模式的生存,而人类这一独特生存模式的本质在于对意义的寻求。人生而追求意义,道德准则作为人生意义的具体表达,是人生路途的导航灯塔。“德者,本也”,习近平引用《大学》中的这句话,指出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3]173。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提出不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为了以理想的、有意义的方式生活,就要过理性自律的道德生活。理性自律的道德是人类存在意义的保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指出“德是首要、是方向”[3]173。亚里斯提卜的感性快乐主义追求的是肉体的感性快乐,必将导致感性欲望的肆意膨胀;托马斯·阿奎那坚持基督教德性观,他论证上帝的存在,敬畏上帝的神明,便是宗教的追求;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正是这样的选择支撑他即使徘徊在“坟墓”的边缘,还能坚持《资本论》的写作。道德引导着人对意义的追求,对人生的定位,换言之,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决定了他将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和怎样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指出崇德修身是做人做事第一位的要求。

(二)国无德不兴

马克思政治道德的进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无产阶级政治权利的获得,但是这种政治权利不再是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工具,而是真正具有了道德属性的政治权利,因为它打破了以往共同体的虚幻性和伪善的意识形态呓语,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求发展,不断创造解放人的物质条件。这是无产阶级掌权下政治的道德价值属性,即马克思政治道德的进路,超越了卢梭的“公意”,脱离了康德抽象的普遍性,跳出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马克思政治道德的路向穿透了人类历史的迷雾,为政治的道德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世界的增值”反而导致“人的世界的贬值”,“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4],导致人异化为物的奴隶,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根本上失去了正义性。习近平沿着马克思政治道德的进路,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把是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判断发展成就的标尺和准星,使“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成正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道德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要“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3]161。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就是要以道德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检视自己的成败得失。卢梭曾断言:物质文明的进步伴随着道德的堕落。显然这一论断不仅偏激且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对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方式下的直观、现实的表达。不断催生、强化人的物质欲望,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伴生物,从而导致物变成了人的主宰,掩盖和遮蔽了人们的道德精神发展,功利主义似乎成了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开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我国实现了生产力的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盛行,金钱确定人的价值,金钱尺度广泛地渗透进部分人们的生活之中,道德在利己主义的冲击下,受到了严峻挑战,在部分人的思想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荡然无存,社会主义信念丧失殆尽,道德意识淡漠,钱权交易、钱色交易大量滋生,诚信缺失,行为失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刻关注市场经济下社会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之势,痛批在部分人中存在的追求物质享受,沉湎花天酒地、热衷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犬马的现象。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仅有生产力的提高,物质文明的丰富,仍然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如果不能克服卢梭所描述的物质文明进步伴随着道德的堕落的窘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将会遭遇物质与精神二元分裂的命运而难于前行。习近平把道德建设放置在了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强调要防止出现“木桶效应”,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道德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丰厚的道德滋养、充沛的精神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

针对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培育什么样的思想道德,习近平指出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明大德

明大德,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3]17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黄大年,做小小浪花一朵,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严私德,守公德是明大德的基础,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高尚的德性修养与卓越的人生才华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才能真正成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栋梁之才,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二)守公德

守公德,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做到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习近平强调要“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3]173。常怀感恩之心,投桃报李,则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指责、推诿、抱怨。常有助人之行,济人利物,守望相助,才能领悟集体主义的真谛;常有谦让之举,包元履德,方能滋养团结友善的道德情操。懂得感恩、乐于助人、主动谦让,则将助益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才能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要遵纪守法,敬畏法规法纪,动循矩法,争做社会主义法纪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身敦厚,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习近平指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在马克思的语境中,自然不是澳洲的珊瑚岛,而是向人生成的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换言之,自然就是人本身。习近平同样指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

(三)严私德

严私德,就是要“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3]173,修身律己,做到慎独慎微,积善成德。首先,要树立道德意愿。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要把道德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是把一定的道德标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前提,因此树立道德意愿具有基础性作用。其次,要培养道德情感。习近平论述了道德情感的力量。如果人们对感官享受充满过分的追求,那么则将鄙薄道德评价尺度,而可能对一己之私欲趋之若鹜,如蚁附膻。道德情感是道德意愿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只有培养起对道德积极的情感态度,人们才能在行动中尊重内心的道德律令,自觉以道德标准为价值尺度。最后,勇担道德责任。习近平分析了如何培育道德责任。只有崇敬道德,视遵守道德律令为责任和义务,才能生发出坚强道德意志,抵御住各种诱惑,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三、深化教育引导:道德的实践养成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必须要实现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只有一代代中华儿女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中华民族才会永远充满希望。习近平倡议深化道德教育引导,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凝心铸魂。

(一)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国家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遵循,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首先,富强是生产力发展维度的价值遵循。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生产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6],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民主是政治制度维度的价值遵循。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保证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利,维护人民权益,体现人民意志。再次,文明是文化维度的价值遵循。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必然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最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我国“和”文化的继承,又是马克思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和解”思想的中国话语表达,指向了物质的丰富、精神的丰盈、环境的友好。习近平将其归纳总结为: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和谐就是人民生活的和谐,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全体人民一致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德,作为一种大德,它就是国家的德,昭示出“真正的共同体”生活的美好愿景。由此,新时代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道德国家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律保障社会公德建设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法律、道德都是资产阶级的偏见。有人据此认为马克思是非道德主义者。其实,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道德和法律并非全称判断,资本主义的法律、道德自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表达,是资产阶级的偏见。而以人类的解放为己任的无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破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幻象,真实地表达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7]133,是道德的底线。通过道德的教育作用,引导人们崇德向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法律手段对见利忘义、违信背约的不道德行为进行惩治,通过法律规范的强制力,捍卫道德底线,匡扶正义,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基本方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就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同时习近平进一步论述,把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一方面把道德约束难以实现的领域,通过法律的强制力量予以保障,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又使我国的法律体现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失去道德立场的法律,就谈不上良法,就会背离捍卫正义、维护人民利益的立法原则。道德为法治创造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人文环境,为立法提供源头活水;法律是对道德规范、人民利益诉求的系统表达,惩戒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为良好道德风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体现出习近平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习近平道德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三)为政以德,以政德垂范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推进道德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引领者。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重拳反腐、建章立制,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重塑了党员干部的素质形象,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发展。党员干部是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少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必须强化这些“关键少数”的号召力、引领力,树好风向标。

道德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价值基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理解把握习近平关于道德的功能定位、道德建设的核心要旨及实践路径,以习近平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是时代发展向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