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改视角下“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培养研究

2021-12-28张鸿奇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子理性江苏

张鸿奇

(1.江苏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0;2.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并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以来,江苏省一直着力把总书记描绘的蓝图化为现实。2020年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要带领江苏人民“更加坚定、更加自觉、更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奋力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篇章!”[1]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伟大历史进程中,江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应当主动担当历史责任,科学、合理、最大化地发挥出应有作用,促进江苏各高校学生成长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人才。

一、“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需要优质足量人才

(一)“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65以此理论视角出发进行观察,可以看出新江苏建设是一种人的实践活动,那么它是哪种类型的实践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可以划分为几种基本类型,“实践的第一种基本形式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与生产实践同时发生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很多功能。这是实践的第二种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构成人类实践的又一个基本形式。”[2]68-69“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显然是包含了各种实践类型在内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同时,“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推进能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发展体制机制,提升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它也是一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践结构的复杂性

一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这一实践的理性结构。因为“实践活动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活动。因此,要把握实践活动的特殊规律,就必须认识实践中的理性结构及其作用。”[2]69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新江苏建设这一实践的理性结构来进行分析。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的理性结构一般样式是,“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以及体现二者统一的评价理性,构成了实践活动的理性结构。”[2]71以此来看,新江苏建设中的具体理性结构,就是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过程中认识到各种客观规律并以其指导实践,对自身所需的全面认识以及对建设成果的评价等理性思维体系,它们构成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这一实践的理性结构。

二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这一实践的社会结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的社会结构的一般样式是这样的:“实践的社会结构表现在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并且体现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中。人类实践就是由个人或集团在相对稳定的、多层次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总体性的活动系统。”[2]72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践的社会结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深思考:“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践是在以往历史江苏发展取得的成就基础上进行的,“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与完成需要全体江苏人民的共同努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需要不同地区及人民进行合理分工。由此,我们可以形成对“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这一实践的社会结构的基本大观。

(三)“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践的基本环节与人才重要性的凸显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分析实践,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这两个哲学范畴。一般来说,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73由此,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就是实践的主体,而被改造的对象则是客体。而主体则贯穿于实践的三个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2]78

有了上述认知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践,可以发现,“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这一实践,也是需要由人,即主体来发起、进行、完成的,并且最终的成果也由主体来享有。“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者是新江苏建设这一实践活动的发起者、执行者、评价者,所以他们的质量、数量、结构等,就对“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这一实践的整个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过程中,能否有优质足量并且结构合理的建设者参与进来,决定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之重要就凸显在新江苏建设实践图景里,为了新江苏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培养出大量的符合新江苏建设需要的人才。

二、江苏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过程中的应有作用

第一,培育学子投身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情怀。思政课具有培育学子情怀的作用,情怀有很多种,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江苏高校思政课应该培育广大学子投身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情怀,让莘莘学子从学生时代起就形成对江苏的热爱、对“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期待等,从而使学子和“强富美高”江苏拉近心理距离,让学子能够慢慢萌发出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情怀,在这种情怀作用下,学子们毕业后选择参与到“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去,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者。

第二,培育学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做奉献的价值观。“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意味着全方位的建设,“发展既要注重总量,还要关注协调性,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提高区域均衡发展大文章。”[3]涉及江苏省全省的南北协调、城乡统筹、区域内部平衡、产业调整升级等诸多方面,这就意味着,不仅工作、生活条件好的地区、项目需要人去建设,还有一些工作、生活条件不好甚至条件很艰苦的地区、项目也需要人去建设,并且有可能在这些情况下主体(人才)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所以在高校思政课上,要培育学子养成勇于奉献的价值观,勇于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做出奉献,到那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过程中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工作岗位上,不管这些地方条件是否足够好,不管这些工作能否给予人才足够多的回报,

第三,培育学子要有战胜困难的强大意志力。因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是复杂的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过程更不可能是“万事如意”的,肯定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充满了成败得失、顺境逆境等。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战胜苦难的意志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活动是对物质存在的改造,必然遇到重重阻力,主观意志的作用至关重要。”[4]虽然学子尚未参与到“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去,但是在思政课堂上,我们可以提前教育学子学会在情绪、心理上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拥有战胜这些苦难的意志。

第四,培育学子要善于运用理性思维。思政课不仅仅是对学子的情怀、价值观、意志等心理情感方面进行培育,还能够教给学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历史观等,这些思想都是能够用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熟练运用这些科学理论能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性思维方式,这些理性思维方式也能够运用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深刻、系统地给学子讲授有关知识,引导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尽早形成理性思维方式,这有助于他们将来参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践时可以全面地、联系地、历史地、发展地、本质地思考他们遇到的各种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发挥有利条件和降低失败风险,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等等。总之,思政课能够培养出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虽然不是全部的理性思维,但是这些理性思维能够为他们更好地做好“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三、依托教改发挥思政课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作用

(一)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思政课能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意识与教研能力

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这样一种意识:思政课应该并且能够为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思政课能够实际地发挥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思想意识前提。如果思政课老师都没有意识到思政课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培育中的作用,那么实际地发挥思政课在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了。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意识,这是实际地发挥思政课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前提条件。

当思政课教师具备了思政课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思想意识后,还要具有能够进行思政课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结合“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际情况,主动探索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形成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专业的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还要具备能够进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有关科研的能力。当思政教师的专业科研能力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之后,能够加深“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培育的教学内容深度,扩展人才培育教学内容广度,增加“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培育教学材料的新鲜度,等等。总之,教师有进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有关科研能力,对“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培育的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二)融合常规思政课教学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教育

一是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并和常规思政课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进展、所遇到的各种现实情况和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融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子尽早接触到“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全面了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思考“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二是进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专题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分为不同的专题来进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教育,这样能够有效地集中发力,实现思政课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功能。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根据每种功能,具体地、科学地制定专题教育的内容、课时、课程编排等。例如,为了增强学子对“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理性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增加“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认识论分析专题,带领学子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锻炼学生理性分析“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思维能力,推进思政课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功能的实现。

(三)“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的创新

一是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之上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教育,不能囿于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在“教与学”两端单向信息输出与接受的模式下进行教育。教师要勇于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特点、授课特点等,在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不违背学子成长成才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课堂教育方法的创新,推动思政课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功能的实际发挥。

二是要建立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课外思政教育支持系统。要想完全发挥出思政课在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作用,就不能仅仅在思政课堂内发力,还要建立起支持课堂教育的课外支持系统。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请一些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的优秀基层代表,尤其是奋斗在相对贫困地区的一线基层模范代表人物,为学子现身说法,这样他们更容易有内心深处的触动。课外支持系统不仅仅是人,还包括了其他方面。例如,可以实地参观企业、博物馆、示范点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了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有效联动的创新机制等。

(四)建立健全思政课进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要有优质足量的师资力量配备。为了能够在思政课中进行有效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教育,需要有优质足量的教师参与进来。如果学校短期不能够在本校范围找到足够的优质教师,那么应该由上级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教师,或者由该院校自己联合其他院校教师进行师资力量补充,这种补充或是临时的,或是长期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二要有各校思政课“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专项教育的协同推进。由于江苏各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同,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不同,在进行思政课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专项教育过程中,教学力量和科研能力强的院校,要和教研能力相对较弱的院校之间实现有效联动,在师资、教案、教学技术、教学场地等方面实现合理共享,共同推进思政课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功能的顺利实现。

三要有在资金配套、政策激励、允许教师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在思政课中进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专项教育,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的主动参与,而且还要有学校的支持。比如,学校出台思政课教研资金方面的激励政策,给予教师自主创新的空间,尤其表现在课堂教学层面。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够更积极、更有空间去创新思政课中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教育,有力推动思政课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功能的实现。

四、结 语

总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高校思政课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内在关系:“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为一种实践,需要优质人才(主体)的参与,而高校思政课满足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践的这一需求,可以推动优质人才参与到“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践中去。今后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在教改中针对“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有的放矢”,创造多种条件,切实发挥思政课培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人才的功能,引领大学生成长为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青年人才。

猜你喜欢

学子理性江苏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杏林组曲·学子赋
江苏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