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年我国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1-12-28黄佳佳
黄佳佳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评估”(assessment)一词的词根来源可追溯至拉丁语词汇中的动词“assidere”,它的意思是“坐在一起。”这个词源意味着在教学评估(instructional assessment)中,教师需与学习者“坐在一起”,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与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因此,教学评估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行自我反思、同行反思,是基于教师驱动的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目前几种主要的教学评估中,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评估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它可以“多次进行测验,但分数不计入成绩册,也不用于评定学生的等级和名次,只为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度,获得教学中的反馈,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1]330。由于其对于教学过程与学生参与的强调,近些年来,形成性评估已经成为全球教育评估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2007年,为了进一步适应大学英语发展的新形势,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教育部高教司重新修订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2]。同时,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也指出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形成以动态式评估,如形成性评估为主要评估模式的课程教学。[3]在这些指导思想的推动下,21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改革的研究不断取得成果。
从“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来看,2000年以来,以“英语教学评估”或“英语教学评价”为关键词搜索的核心期刊文章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2006—2008年间增长尤为迅速。到2010年之后,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的增长幅度明显下降,2017年之后则出现了逐年递减的情况。鉴于此,笔者选取2010—2020年核心期刊中关于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讨研究拐点出现的原因,并展望其今后的发展走向与突破,为形成性评估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出建议。
一、研究现状
(一)研究范围界定
在本研究中,“大学英语教学”指的是在高校中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公共英语教学,不包含英语专业的教学、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教学和研究生的公共外语教学。笔者以“大学英语评估(价)”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选取2010—2020年发表在我国核心期刊上的181 篇学术文章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分析
1.外语教学形成性评估综述研究
2010—2020年期间,国内核心期刊中关于外语教学形成性评估综述研究的文章约有6 篇。李清华(2012)对国内形成性评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评述,特别指出了教师对形成性评估认识不深入会导致操作不合理,从而影响评估结果。[4]袁树厚等(2017)回顾了2002—2016年来在外语类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我国外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估的情况,从研究趋势、对象、领域、内容与方法等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与对策。[5]黄剑等(2019)从研究类型、研究主题等角度对国内外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进行了评述,为形成性评估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6]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专门针对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的研究综述较少。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国内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展开,形成性评估对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作用开始凸显,分析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应用的趋势、挖掘潜在的问题和总结颇有成效的经验不仅有利于形成性评估理论本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大学英语评估实践的发展,为形成性评估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2.形成性评估主体研究
关于形成性评估主体研究的论文有30 余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师主体研究、其他主体研究和主体多元化综合研究。在教师主体研究的成果中,有学者提出建立英语教师的专业自我反思与评估模式,提高教师这一评估主体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还有学者针对在远程教学评估中教师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理论修养到平台构建、再到信息分析等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其他评估主体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季鸣等人(2019),他们指出学生对于互评同伴的认知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同时也与教师对形成性评估的设计、监测与反馈等方面密切相关。同时,在同伴评估和自我评估中,学生的评估能力不会受其英语学习水平的影响。学生主体在这两种评估中的参与度,以及其主观因素都会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7]其他学者还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的主体、方式、内容及标准等,并对评估主体多元化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3.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模式建构的研究
在关于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模式建构的探讨中,刘向辉(2016)建议在英语课堂中推行多元评估模式,在实践中还可以采取观察记录、建立档案,采访座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环境更为生态化。[8]行为表现评估模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他们认为这些模式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师对学生学习进度与情况的把握,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高。基于反馈模型的英语教学能力评估法也受到很多高校教师的肯定,他们将此模式分为学生明确任务到制定目标策略,再到反思和自我调整的内部过程和教师帮助学生制定目标到提供反馈,促使学生达到目标的外部过程,通过数据将学生在评估内外过程中的各项表现及指标具体地反馈出来,使评估的结果更为客观、准确。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网络信息化或多媒体的学习环境出发探讨形成大学英语成性评估体系建构的问题。
4.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的应用研究
关于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的应用研究一般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形成性评估对于英语某项技能提高的应用和以某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应用的实证性研究。对于英语学习某单项技能提高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田朝霞等人(2015)的英语语音评估与测试实证研究。他们建议将语流和韵律设计为教学的重点,特别是作为交际有效性评估参数的超音段语音。[9]刘建达(2013)从形成性评估针对语用能力测试和评估的操作进行了细致的说明,还提出一些具体的评估建议,如建立学习档案袋、学习日记、作业记录、活动记录、小组讨论、同伴评估、自我评估等。[10]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词汇学是比较难的一个部分,有些学者提出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类词汇联想任务,从共时与历时的层面对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和掌握能力进行简便有效地评估。在形成性评估的实证研究方面,许多高校教师探讨了在学分制体系下本科学院及高职专科类院校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实施的步骤、过程和方法;还有的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体系下动态的形成性评估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与学习潜能的挖掘,肯定了双重评估体系对于分级教学的推动作用。
5.大学英语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形成性评估研究
笔者梳理发现,有些学者借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评估,提出了生态评估检查表,还有学者借用钱媛教授的“四步法”探讨了适宜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的标准。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有学者研究了大学英语技能课中影响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多种要素,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等层面讨论了跨文化大学英语课程评估量表的建构,还有学者提出了建构大学英语课程多元评价与动态测试体系的思路与方式。赵应吉(2012)则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探讨了多种技术手段与评价方式应用于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成效监测的效果,为大学英语课程评估提供了借鉴。[11]
二、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形成性评估的理论建构尚待加强
国内对于形成性评估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的相关理论研究过少。形成性评估在国外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教育评估领域,教育评估的范式演变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理论已逐渐建构。国内也可以在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外延探索,并可结合国内形成性评估教学与研究的实际情况,将教育评估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及语言测试学相结合,进行跨领域研究。
(二)形成性评估在英语技能课与学术英语课的应用研究过少
经统计发现,2017年之后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研究成果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英语技能如听、说、写、译等课程上的应用研究明显减少。2018—2019年仅有2 篇形成性评估在英语写作课的应用研究,而在英语翻译、语音、口语及听力方面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并不突出。典型又有深度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实证研究更少,而重复性研究过多。
(三)评估主体以教师为主体居多
在关于评估主体的研究中,对于教师主体的职业素养提升、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理解、教师的思辨能力、教师在形成性评估中的策略和作用等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学生和其他主体的研究颇少。这也许与传统教学模式中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有关。不可否认,教师主体在整个教育评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对于以强调师生互动为重点的形成性评估而言,学生、作文自动批改系统及档案袋等其他主体的作用也值得探讨。
(四)形成性评估在学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有待推广
现在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英语的学科英语课程,而对于这些学科英语中形成性评估的研究却很少。在目前的研究中已出现少量将形成性评估与医学英语和化工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文章,这些文章很好地将形成性评估的优越性发挥在学科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还优化了教学程序与教学效果。如果能在其他专业的学科英语中推广形成性评估的运用及研究,将会使更多的学生获益。
三、研究展望
(一)加强形成性评估理论建构的研究
国外不少专家指出,形成性评估范式从20世纪开始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演变的状态。谢伯德(L.A.Shepard)、吉普斯(C.V. Gipps)与马布里(L. Mabry)都曾分别提出不同的“评估范式三阶段”之说。在他们的研究中,形成性评估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如社会建构主义、心理计量、教育测量均进行了相应的结合,从而拓展了形成性评估理论体系的发展。在此启发下,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时,亦可根据形成性评估的教育实践特点,将其与其他学科理论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形成性评估理论建构的多元化。同时,亦有学者指出,形成性评估理论不仅包括抽象的理论依据,还应包含具体的操作步骤、形式与过程,他们与操作者的认知心理、主观情感及文化素养皆有一定的关系。考察形成性评估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操作环节与影响因素同样有益于形成性评估理论体系的建构。
(二)实证研究与英语技能课程及学术英语课程相结合
大学英语技能课的开设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将形成性评估与英语技能的提高相结合,可多方面监测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具体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和成效。学术英语现已在全国各高校英语专业中开设课程,其课程的专业性与理论性较强,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形成性评估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与同伴、老师的多元互动提高对术语使用的频度和对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
(三)注重评估主体的多元性
评估主体的多元性是形成性评估较之于终结性评估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同伴评估与自我评估的兴趣颇为浓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在评估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估标准或必要的技术手段,又因主体本身存在的一些的局限性,评估的信度与效度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为实现形成性评估对于教学过程与成效的促进作用,我们需要从这些教师之外的主体出发,对他们在评估过程中的参与方式、运作效率、不足之处以及受影响的因素等进行实证研究。
(四)重视形成性评估在学科英语中的应用研究
学科英语是英语在不同专业领域的运用,对学生自身专业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专业术语本身的难度及学习方法的不得当,很多学生将学科英语视为专业学习的负担。然而,形成性评估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的难点分解化,并能通过与同伴、老师的互动将问题细化直至解决。并且形成性评估动态的监测过程可以让学生随时关注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的自信与动力,增强学习自主性。因此,笔者建议可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成性评估方案,突出学科英语的重点,细化学科英语的难点,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进步空间。理工科的学科英语可以加强自动测评系统、评估标准及实验测评等方面的研究;文史哲的学科英语则可以从基于评估的社会文化理论、主体主观因素、主体互动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四、结 语
大学英语的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新的教学方式与评估方式的研究与应用,它们使教学环节与过程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与完善,并尽可能使教学主体皆能在教学中获益。形成性评估以其相对客观、及时与互动性强的特点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效率与活力。通过对最近10年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研究的梳理,笔者发现了其在实际操作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重复性与局限性让我们正视目前短暂的瓶颈期,并能自我反思、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是形成性评估理论的建构,还是其具有中国特色教学模式的建构,抑或是其在英语技能、学科英语及学术英语多领域的应用都会有更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使更多的中国学生与教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