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1 265份福建省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分析

2021-12-28刘世斌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刘世斌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2〕。因而,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梳理和探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提出应对之策,为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当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的现状,设计了关于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及其使用时长”“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了解”“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情况”“大学是否主动关注官方主流媒体”“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观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认识及关注情况”等指标内容,以期在对问卷调查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客观了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况,梳理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问卷对象以福建省内的本科高校为抽样框,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文献图书资料,并通过与高校大学生、主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关行政领导、一线政工干部、辅导员以及思政学者开展走访,进一步加深了解和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况。本次发放问卷1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3%。

2 “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调查数据分析

2.1 高校大学生使用国内新媒体及其累计时长情况分析

从调查可知,使用“微信”人次占比89.4%、使用QQ人次占比86.6%、使用“微博”人次占比70.4%、使用“B站”人次占比66.6%、使用“抖音”人次占比40.6%、使用“学习强国”人次占比20.2%、使用“今日头条”人次占比6.6%、使用其他人次占比5.4%、使用“微视”人次占比5.2%;每日使用新媒体时长在“1小时以下”占比9.5%、时长在“1小时-2小时”占比27.0%、时长在“2小时-4小时”占比34.6%、时长在“4小时-6小时”占比16.6%、时长在“6小时以上”占比12.3%。由此得知,大学生每日使用新媒体时长累计在1小时以上(不含1小时)的大学生占比高达90.5%。这一数据表明,新媒体的使用已然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因在于新媒体的兴起与广泛使用为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时政等方面提供了便捷,打破了时空限制,深受大学生喜爱和认可;与此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大学生使用的网络媒介及其关注的网络内容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2 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同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同性是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认同性在网络空间的拓展、延伸和真实写照。从调查问卷得知,大学生对“您在新媒体中看到抹黑党和国家的负面信息时,会怎么做?”“您对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如何看待?”“您是否会主动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新媒体?”“新媒体出现对政府政策进行抨击时,对您的影响程度?”“您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态度?”这五个具体问题,分别回答“向有关部门举报”占比63.3%、“辩证看待”占比94.2%、“经常关注”占比39.8%、“很大”占比11.8%、“坚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占比81.4%。由此可知,除了“辩证看待”认同性高达94.2%外,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其他指标认同性亟待进一步提高。特别值得要注意的是,大学生能主动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新媒体”占比只有39.8%,“自己浏览”和“直接转发”新媒体中抹黑党和国家的负面信息的大学生占比高达36.9%,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好”“无所谓,国家和平就好”“其他制度好”的大学生累计达18.6%。这一数据说明,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同性总体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官方主流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甄别能力亟须提升。

2.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效果分析

为较好地审视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效果,本问卷设计了“您了解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吗”“我国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意识形态”“您认为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必要吗”“您所在高校有开展有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吗”“您所在学院或年级、班级有常态化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吗”“您认为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知的影响程度”等六个具体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合走访调研情况,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总体较好,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为有必要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清醒认识到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知的影响较大。从问卷调查得知,对于“您了解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这一问题,回答“只听过这个词,不知道其内涵”的大学生占比高达47.7%;还有占比21.4%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我国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表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落实到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一种“上头热、下头冷”的递减现象,还需进一步抓实抓细。结合问卷分析可知,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大学生中常态化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以及抓督导落实的体制机制还未健全;二是与学校领导部门的执行力相较而言,各年级、班级在组织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方面的执行力相对较弱,活动实施的步伐还未能完全跟上学校的部署,影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及时有效向学生群体的拓展和延伸,从而导致育人合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 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要始终把牢网络媒体的主动权、管理权和领导权,及时发声、主动亮剑,积极清除网络中不利于传播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并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夯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3.1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凝聚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育人合力

进入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挑战性增强,高校要捍卫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需要系统谋划、全盘考虑、系统推进。

(1)推进和完善各职能部门协同合作机制。高校要形成党委全面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体制,要及时成立高校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工作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宣传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宣传部门要及时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传播规律,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共青团要发挥联系大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党建引领团建,以青年影响青年,不断优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注重在网络空间上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全力抓实抓好全员参与育人机制。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持续深度推进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党政部门全员同心协力、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夯实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首先,思政课程教师主要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责任,也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思政课程教师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备课中充分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其中,加以思考并设计教学环节,在授课环节中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输出;与此同时,还要针对网络上错误思潮或内容予以及时回应,切实发挥好思政课程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坚决守护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其次,专业课程教师要在用好网络媒体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落实好“课程思政”的要求,主动承担和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向发力,巩固和拓展思政课程育人成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作用。再次,辅导员担负着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任,更要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网络空间的延伸和拓展,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充分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活动及其活动规律,进而用好网络这一载体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最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不只是党委书记或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党政部门凝聚共识、勠力同心、齐抓共管,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大思政格局。

(3)深度推进线上线下同向引导机制。随着5G移动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给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也要及时调整和开拓适应在网络时代中成长的线上育人模式。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做好线下教育工作,如抓住党和国家重大庆典节日或事件,用好宣传栏或电子屏,有计划、有目的在大学生中开展宣传教育,筑牢现实空间“防火墙”。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以及网络空间具有的无限性特征,决定了网络阵地的占领不仅仅通过创建几个网站或适时发布几条信息就可以实现,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大学生身上,通过线上线下同频同振,开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反馈和沟通渠道,强化宣传教育,协同引导大学生同向同行。这样使得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得以相统一,且又能发挥大学生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3.2 唱响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网络中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塑造正确“三观”的影响深远。

(1)弘扬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网络应用拓展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渠道,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了新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网络媒体渗透蔓延“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三权分立”“普世价值”等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其目的是淡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崇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旨在瓦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高校要责无旁贷地唱响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教师网络思政工作水平和网络育人能力,旗帜鲜明地对网络各种错误思潮开展斗争、予以批判,及时有效回应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时政热点或重大事件,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动权,不断弘扬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提升育人成效。

(2)全力抓好校园微平台建设。微平台不仅仅是高校施教、行政办公的便捷工具,也是对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高校要顺势而行积极创建优质的微平台。一方面,高校要抓住大学生关注度高和使用频率高的微信、微博等微媒介,充分认识并发掘其在大学生中传播的规律和特质,着力打造“辅导员微评论”“青年微观”“理论时评”等学生工作微品牌,定期面向教师、辅导员和大学生征集时评文章,通过以教师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学生,主动弘扬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升微平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届党代会精神等重要理论成果,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通俗易懂且严守政治底线的话语内容,用寓教于乐的漫画解说、微视频、图表剖析等形式呈现,吸引大学生关注,激发其学习热情,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和内容,增强微平台的引领力和向心力。

(3)注重做好舆情引导。舆情引导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好学校官方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大对党和国家时政大事、学校成就宣传、典型主题事例、先进榜样等宣传报道,大力营造传播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氛围,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另一方面,对于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报道,要尽快查明事因,做到明来处、知去处,针砭利害,明晰网络舆情的重、难、疑点,及时有理、有节、有据、有利地予以回应,持续做好后续跟踪和回应,及时形成正确的宣传报道,切实有效地消除错误报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也应积极培育一支精通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注重发挥在师生中公信力较高的教师、学生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作用,着力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切实把牢网络舆情主导权。

3.3 注重大学生理性培养,进一步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育人成效

大学生是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变量。因此,高校必须把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列入大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然要求。

(1)抓好网络意识形态警示教育。高校要抓实辅导员履职尽责,发挥其在大学生日常事务和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周末集中大会、党团活动等契机,面向大学生开展在互联网中违反意识形态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达到以案为鉴、以案明理、以案明纪,形成教育的一种常态。

(2)抓好网络法规法纪教育。人只有知敬畏,才会存戒惧和守底线。要以国家普法宣传日为抓手,面向大学生开展有关我国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法纪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教育,把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底线意识的宣传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网络应用的全过程,形成教育时时处处皆有,真正让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自律精神。

(3)抓好主题宣传教育。针对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认知的不足,高校要常态化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网络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面向大学生做好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价值认同。要发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积极运用“两微一端”平台,持续推进线上线下主题宣传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夯实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实效和影响力,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