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抗联红色文化的旅游传承路径研究
2021-12-28韩劲松
唐 羽,韩劲松
(1.辽宁科技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2.辽宁科技学院 校办,辽宁 本溪 117004)
1 辽宁抗联红色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在此次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传承现状分析调查中,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回收率达到95%。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处理,得出结果如下:
1.1 旅游者对于辽宁抗联红色文化的认知过于表象化
根据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关于旅游者对辽宁抗联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91%的人对于抗联文化选择基本了解,9%的人选择完全不知道抗联文化;能说出3位以上抗联英雄名字的有35%,说出1-2位的占比为65%。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辽宁抗联红色文化基本内涵的了解趋于表面化,仍缺乏清晰准确的认知。
1.2 旅游者对于辽宁抗联红色文化传承的认同度较高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关于红色抗联文化在中国梦的实现和弘扬抗联文化的必要性两个问题上,都有至少85%的人抱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只有小部分人觉得没有必要。从总体形式来看,旅游者对于辽宁抗联红色文化内涵及其时代价值有着较高的认同。进一步提高群众对于红色抗联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激发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辽宁抗联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知行分离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旅游者对于传承弘扬抗联文化的意愿很高,持积极态度的占比80.2%,有32.5%的人选择十分了解和基本了解抗联历史,还有9%的人不了解。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抗联文化的认同与践行上出现了不一致。旅游者对于辽宁抗联红色文化的感悟缺乏主动性学习,都是想得多做得少,长久没有付之行动,行动跟不上思想。
1.4 辽宁抗联红色文化传承效果有待提高
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旅游者在获得抗联文化以及传承抗联文化都是以网络为主体,分别占比28.2%和33%。由此可见,大众媒体在传承红色抗联文化之中占主导作用。此外,调查发现有46%的旅游者认为大众媒体的传承效果一般,媒体关于红色抗联文化报道少,公众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抗联文化中社会参与感低,缺乏有效的手段,难以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 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辽宁红色抗联旅游市场需进一步开发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参观辽宁红色抗联旅游景区的游客大多以中老年为主,两者总计占比77.6%。可以看出青少年市场不足,严重缺乏。根据数据显示,在2021年“五一”假期,红色旅游形成新业态备受关注,出行报告显示,“红色游”游客群越来越年轻,“90”和“00”后成为主力占比近50%。由此可见,红色旅游年轻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所以辽宁红色旅游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2 辽宁红色抗联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认为辽宁红色抗联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占比43.5%。辽宁经历了14年抗战,为躲避日军,东北抗联战士建立的据点多处于深山老林之中。例如本溪的龙道沟、老秃顶子、丹东的天华山和天桥山遗址都是辽宁红色抗联的主要旅游景区。这些多处于城市的边缘,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欠发达。相比于城市中心,住宿设施差、卫生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2.3 辽宁红色抗联旅游服务质量尚待提升
根据问卷数据分析,有28%的游客认为景区的服务人员素养低,具体表现在导游为游客讲解过程中,对于历史了解不深刻,内容不清晰。红色旅游因为其内容的特殊性,对讲解员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目前辽宁红色抗联景区的讲解人员质量参差不齐,还有的讲解人员在服务的过程中照本宣科,讲解词单一雷同,不能充分展现辽宁红色抗联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难以吸引游客注意力。
2.4 辽宁红色抗联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足
通过此次调研数据发现,有53%的旅游者认为抗联文化的传承来自网络,有26.5%认为来自新闻媒体。由此可见,大众媒体在红色传承抗联文化所占的比例较大。且通过SPSS的相关性分析,旅游者对于旅游传承红色抗联文化的态度和认为大众媒体在传承抗联文化中作用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56%的旅游者认为辽宁红色抗联旅游在传播和宣传红色抗联文化方面缺乏新意,不能很好地传承红色抗联文化。
2.5 辽宁红色抗联资源的保护力度不足
根据辽宁红色抗联遗址的调查数据,在辽宁未开发的78处抗联遗址遗迹中,大多处于深山老林之中,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均为简易的木结构且大多处于裸露的原始状态,长期处于风吹日晒的自然环境中,没有被相关部门重视,也没有得到保护以及资金保障。导致部分红色抗联旅游遗址遗迹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由此可见,对于辽宁现存的红色抗联遗址遗迹重视程度不够,保护力度不足。
3 辽宁抗联红色文化的旅游传承路径研究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路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传承好辽宁抗联红色文化,使东北抗联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与传承,使抗联精神在人们心中永存。
3.1 深入挖掘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的时代内涵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旅游者对于红色抗联文化的认知过于表象。应该深入挖掘抗联文化的内涵以及抗联文化在新时代具有的现实意义。要把党的光辉历史、优良传统、英雄人物三者相结合。让红色抗联文化更加的具有生命力,贴近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和实际发展情况。将红色抗联遗址的独特资源优势和文物展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音响设备等媒介或者借用AR实景等创新讲解模式,通过讲述真实发生的故事,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在挖掘红色抗联遗址资源的内涵之中,应该不断地思考新技术如何与历史进行恰当的融合,创新表达形式,使红色抗联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3.2 积极创新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的传承形式
第一,将红色抗联文化旅游与教育融合。将红色抗联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学素养。只有亲身的经历才能够将抗联文化牢记于心,通过参观红色抗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之中,用红色抗联精神不断地激励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第二,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传承作用。可以通过典型的英雄人物、抗联人物、先进人物的案例来增强旅游者对于抗联文化的认识。第三,要创新红色旅游传承形式。可以通过安排经典红色旅游文艺演出,定期在各大红色旅游景点开展文艺演出,利用戏剧舞台艺术向游客介绍辽宁抗联革命历史和抗联战士经典战斗的场面,从而丰富内容的参观游览。
3.3 努力构建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的传播体系
红色旅游是一种以了解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思想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一个旅游景点是否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传播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构建红色旅游传播体系、搭建旅游传播平台和旅游传播空间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建立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服务信息在线平台,通过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共享旅游信息,与此同时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鼓励旅游业与其他跨行业部门数据的共享。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介为游客搭建旅游传播平台,为游客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信息的服务。其次,搭建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传播空间。关于旅游传播渠道的拓展,旅游传播体系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关于旅游服务设施的信息传播功能,推动旅游区旅游景点的传播体系建设、改善景区的内部环境,提高旅游传播功能。
3.4 大力开拓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
目前来说,辽宁抗联红色景区青少年客源市场严重不足,客源老龄化严重。“红色游”游客群不够年轻。现在“90”“00”后成为红色旅游的主力军条件下,开拓青少年的客源市场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数据显示,目前青少年已成为红色旅游的主力军。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市场十分广阔,所以必须加大青少年市场的开发力度。同时,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身上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因此,青年学生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光辉历史,并且要将红色抗联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之中。红色抗联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值得青少年们去学习。加强对青少年的红色教育,能够帮助其增长见识,提升爱国主义情怀,更好地铭记历史。
3.5 增加完善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的配套设施
目前,红色旅游设施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游客对旅游业的热情。设施差也阻碍了一部分游客的兴趣。旅游业是一个十分复杂性的产业,因为它需要与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相融合,需要与各行各业进行密切合作。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各部门加强合作。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进一步达到行业的相关标准,同时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提升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的酒店和餐厅的卫生环境质量。为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以增建当地具有自身特色的餐厅。
3.6 提高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服务人员素质
提高红色抗联文化讲解员的素质需要一个培训过程。最直接的方法是在招聘时进行严格的选拔,候选人必须是历史及旅游相关学科的毕业生,对抗联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穿着得体,有亲和力,多才多艺等。此外,入选的讲解员需要接受多方面的培训,在历史专家的指导下,可以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解释,使讲解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问题,回答旅游者的问题。可以在抗联旅游景区创作有特色的、旋律优美的红色歌曲,讲解员可以在演唱红曲的同时演唱讲解词,使其更具生命力。
3.7 设计创新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推进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创意、互联网、休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辽宁红色抗联景区应该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兼容功能,积极地推动红色景区与其他类型产品融合发展。具体模式如下:
(1)抗联“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模式。将抗联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相融合,设计出一条既包含辽宁红色抗联旅游又包含乡村旅游的精品线路,例如在“重走抗联路”旅游线路上增加乡村旅游的板块,这样能够吸引各地的游客进行观光旅游,带动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
(2)抗联“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模式。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并且红色旅游资源大多集中于辽宁东部的山区,深山密林之中,所以辽宁省应该利用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相结合,进行联动开发。以红色抗联旅游为引领,同时依托清新秀丽的生态资源为主体,打造辽宁抗联和生态旅游的特色品牌。例如:辽宁本溪桓仁的龙道沟遗址,那里有很多抗日英雄杨靖宇战斗留下的密营遗址,这里既是接受革命教育之地又是风景秀丽、生态观光的好去处。
(3)抗联“红色旅游+主题公园”模式。近年来,很多的国内红色旅游景点都有体验式的服务。如“穿抗联战士服,走当年抗联道路,吃当年饭”等主题体验活动,但是这些大部分都停留在拍照纪念,没有更加深层次地理解。辽宁抗联遗址资源分布密集且广泛,可以通过建造主题公园的模式复原当年的地窨子式密营,让现在的旅游者体验当年那段艰苦卓绝的光辉岁月。
(4)抗联“红色旅游+红色演出”模式。针对于辽宁的抗联文化,除了有形的遗址遗迹以外,还有许多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大量的红色抗联歌曲,以及军民情谊故事,战斗小轶事等等。这些有利于打造辽宁抗联红色文化的品牌。可以借鉴国内像三亚千古情那样优秀的案例进行模仿,在旅游景区设计抗联红色精美演出。
(5)抗联“红色旅游+民俗文化游”模式。辽东地区至鸭绿江流域曾经在明初女真的活动区域,到如今仍保留着浓郁 的满洲风情,满族文化特色等。这些特色得到了很好的留存与保护,将抗联文化与民俗民情融合起来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加地吸引游客。
3.8 高度重视辽宁抗联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近年来,辽宁抗联红色文化遗址被毁严重破坏二百多处。由于缺乏全面的城市规划,城市拆迁往往导致红色抗联文化遗址的破坏或损坏,破坏或损害后没能有效地抢救保护。此外,辽宁抗联红色文化遗址资源开发方面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辽宁文化遗址进行特殊保护。首先,在地方发展规划之中要加入顶层的设计。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使抗联遗址和遗迹的管理更加地科学有效。有计划地探索、挖掘、学习、研究等将各种散落在外不被人知的抗联文化转化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次,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辽宁抗联文化遗址遗迹进行保护,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无人看管,长期风吹日晒并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像在本溪桓仁的密营,大多没有完整地保护,裸露在太阳底下。这就需要引起重视,加强立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