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比较与选择
2021-12-28重庆工商大学刁园园
○重庆工商大学 刁园园
一、 引 言
会计计量对会计来说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会计计量是一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计量属性并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交易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会计计量是为了满足符合可靠性与相关性的记录需要,从而实现会计目标。不同会计计量属性下的计量结果不一致是常态,区别很大也不是个中例外。那究竟何种计量属性才是最能体现资产价值的呢?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上,比较与争论从未停歇,只因两者都具备着独有的优势,因而要选择出最能体现资产价值的计量属性,首要问题便是明确双方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本文就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优劣情况以及对两者进行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比较
(一) 公允价值的优点
1.公允价值能够体现资产的本质
公允价值的衡量在多数情况下依赖于公开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换句话说,在公平交易条件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偿还的金额便是所谓的公允价值[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下的估计并未脱离交易双方所处的市场环境,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出资产的创收能力。所以,公允价值体现了资产定义中“经济资源”的本质。
2.公允价值更能体现企业的价值
公允价值可以及时反映市场的经济动态,可以合理地估计出资产可获得的现金流量,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企业经营能力与财务状况。这使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能够获知贴近实际情况的财务信息,便于投资者知悉企业的真实实力,能够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3.公允价值能够提高决策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测量的侧重点为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资源,这是资产本质的体现[2]。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不拘泥于久远的过去,而是面向未来,动态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创收能力,这些恰恰便是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因此,公允价值提供的具备时效性的信息能够满足决策者的需要。
(二)公允价值的缺点
1.公允价值为利润操纵行为提供便利
公允价值的使用,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操纵利润的捷径。企业管理者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达到粉饰报表等目的,在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利用一些技术手段,人为地扭曲资产的公允价值达成交易,继而达到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2.公允价值削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自从将公允价值纳入到我国会计计量属性选择范围之时,其可靠性就一直存疑。在缺乏活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够对称,需要依赖大量的主观判断进行公允价值估计,这给管理者提供了极大的利润操纵机会。活跃的交易市场才是获取真实交易信息的可靠来源与基础,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公允价值得到可靠的估计。相较而言,历史成本是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的结果,其计量的依据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并且为交易双方所认可,受调控的几率较小。
3.公允价值的时效性带来的伪相关性
公允价值体现的是一个时点的金额,一旦脱离该时点,便成为历史成本。如果信息使用者能够在使用时点获取反映该时点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那么公允价值便能很好地发挥决策相关性的优势。但真实情况是,信息使用者获取的报表信息不是使用时点的公允价值,其做出的决策并不是以企业的现时财务状况为依据的,依据的实际上是另一个历史成本[3]。因而,所谓的“公允价值”下的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体现的是“伪相关”。
(三)历史成本的优点
1.历史成本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历史成本来源于现实,是真实发生的、不可逆转的成本。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资产的价值通过实际交易价格体现,负债则是按照实际应偿还的金额或合同金额进行记录的。历史成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高程度的可靠性。并且,历史成本依托的资料容易取得,其交易时的原始凭证比较齐全,不易受到人为篡改。
2.历史成本的低成本性
历史成本依据的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取得历史成本的成本费用也相对较低。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既可以减轻会计工作的工作量,又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可操作性。资产和负债是以实际取得价格入账,账面价值入账后在该资产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降低了随意篡改会计记录行为的发生率。
(四)历史成本的缺点
1.估值技术降低可靠性
在持续通货膨胀、物价剧烈变动的经济环境下,历史成本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不能体现出资产的真实价值。具体来说,价格一旦发生剧烈波动,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在逻辑上很难保持一致,许多资产和负债的可比性得不到保证,企业财务状况失真。可见,坚持配比原则的估值技术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所谓的可靠性。
2.历史成本体现弱相关性
现在及未来的状况总是依托于过去,历史成本并非与决策完全不相关。时代变迁与经济环境变化的既定事实,对计量属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即弱化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五)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对立统一关系
1.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对立关系
首先,历史成本是基于既定事实的不变结果,公允价值是面向未来的估计。历史成本体现的是交易双方的一种共识[4],公允价值则体现的是资产创收能力。其次,历史成本是对事实的一种直接映射,公允价值则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估计。历史成本基于事实,具有可验证性、便于取得等多方面的优点,而公允价值的取得并非来自真实的交易,而是一种估计。最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二者的稳定性具有很大差别。历史成本自其发生后便处于静止状态,而公允价值却会因市场环境、企业战略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此外,由于市场认可度的不同,同一项资产在同一个时点可能存在多个公允价值。
2.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统一关系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互为基础。历史成本是交易发生时的公允价值,是过去条件下公允价值的结果。历史成本是建立在公平价格的基础上,即交易价格是公允价值时,达成交易的结果。历史成本是公允价值的估算基础。没有脱离过去的现在与未来,现在和未来是历史的延续。公允价值虽是对资产潜在创收能力的评估,但是创收能力具有内在一致的稳定性,因此资产过去和未来的创收能力具有紧密联系。总之,公允价值既是历史成本形成的基础,也是历史成本的延续结果。
三、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基于宏观和微观的选择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市场的动态性决定了计量属性的选择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公允价值就是时代的产物,在选择会计的计量属性的问题上,会计准则制定者必须做出顺应时代的选择。在确定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范围之后,需在考虑技术条件和效益成本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会计计量属性。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人是经济人”,投资者和管理层会在准则约束范围内做出利益导向的抉择。企业应在明确自身目的的前提下,遵循准则的要求并做出符合企业利益的选择。
(二)基于会计目标的选择
脱离目标的抉择是违背科学的。选择会计计量属性必须循着会计目标的方向进行。不论选择计量属性的主体是谁,都应当选择能真实可靠地反映资产经济实质并有助于决策的计量属性,以达到会计目标。会计计量属性的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实现会计目标——反映受托责任或决策有用观或两者兼有。不论是公允价值还是历史成本,既然都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优势,进行抉择时便不能拘泥于单一的会计计量属性,也即是说,能够实现会计目标的计量属性都可被纳入选择范围内,否则,很难将会计目标置于最优实现状态。
(三)基于经济环境的选择
进行会计计量属性选择时,不可以忽视计量时所依托的宏观经济环境[5]。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企业能够将自己封闭于孤岛,融入经济大发展大变革的潮流趋势是必然之选。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使用便是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公允价值优势的发挥需要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国家所处宏观环境是进行计量属性选择的重要基础。会计计量性的选择脱离所处的经济环境,公允价值不仅失去使用价值,还可能是扭曲“价值”的导火索。
(四)基于利益协调的选择
会计计量属性是成本效益衡量后的结果,其本质是利益各方的协调后的结果[5]。首先,不同使用环境下,计量属性的使用随之具有差异。根据我国目前公司治理发展状况,还不适合全面推广公允价值;其次,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机制还不够发达,尚在发展完善中,采用一种计量属性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某种计量属性至上的观念可能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超出可承受范围的风险,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因此,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选择必须是利益协调之后的最优选。
(五)基于技术条件的选择
事物的存续和持续性发展必须以现实条件为依托,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亦然。因此,在进行计量属性选择时,必须考虑技术条件的现实可能性,比如人员的能力、计量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计量技术的可获得性,否则计量属性的使用成为空谈。只有在拥有具备现实可能性的技术条件的情况下,所选择的计量属性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无论是选择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或是将两者结合,都需要考虑技术条件的现实可能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各有优缺点,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要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之间进行最优的抉择,首先必须明确选择的主体,其次要确保会计计量属性与会计目标的一致性,并考虑计量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成本效益、技术可行性等因素,确保计量属性选择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表明,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优势都存在现实制约,因此,要致力于改变现实条件以及完善理论方法去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