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与改革的路径

2021-12-28胡颖群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胡颖群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安徽 安庆 246052)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然成为当下中国政经语境中最热的词汇,并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对待世界上万事万物变化规律的问题上,我们在今天仍应该充分地借鉴和运用古人所说的“凡意之道,与时偕行”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改革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准确把握受教育对象的群体性特点和变化规律,找准改革的方向,适时在自身方面作出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的观点——“……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及时把握随着时代发展所产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一、准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把握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

所谓供给侧,指的是不再仅仅局限于需求那一方面的诸多问题,而是根据需求端的变化和具体要求,在涉及供给的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改变,提高有效的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必须根据教育受众,也就是青年大学生的切身需要而不断作出相应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为学生服务而开展一系列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把握学生的需求点和兴奋点,才能增强其获得感和共鸣感。马克思在1856年就指出“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2]。所以针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明确认识、尽快适应和精准引导高校思政工作的“需求侧”,只有充分认清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新形势和新需求,其各项工作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卓有成效。

(一)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特质,引导思想“需求侧”

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新时代的大学生其特质也有了明显的改变,把握这一点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当前迈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都是“95后”的一代,“00后”也即将走进大学校园,习近平总书记曾对“95后”大学生作出点评——他们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他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气质有着明确的判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情感和心理都还没有得到成熟的发展,“三观”的塑造也尚未成型,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等现实情况的发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思潮,青年一代必然会在思想上出现波动,正如塞缪尔·P·亨廷顿所说的:“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3]。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和精神文化需求,时刻警惕错误思潮的迷惑,维护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引领意识,对大学生的思想需求作出科学的指导。

(二)紧跟时代形势,掌握内容“需求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现实并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与接受。要想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侧”,应该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形势,贴近青年大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不能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而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与学生一起平实诚恳地共同探讨。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表达上要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大众话语,对理论、概念的阐释多加入一些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的新元素。当前网络文化在青年人之中能快速传播并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我们应当借鉴网络词语、网络文化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相关流行文化元素的有机植入和适度表达,只有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形式灵活、方式多样,其价值的传递才能更加迅速、更加深入人心。

(三)树立互联网思维,把握教学模式“需求侧”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态势,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其个性变化趋势与信息接收习惯都彰显出更加鲜明的特色。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移动终端、微社交平台的普及和发展十分迅速,网络微文化日益繁荣。所以“年轻人几乎是无人不网、无处不网。……从一定意义上,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4]。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积极主动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淘汰陈旧僵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如满堂灌式教学、PPT的文本堆砌式教学等。思政课教师要树立起“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创新为要”的思维模式,不断探索如何驾驭新兴网络平台,并创新新型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板书教学、PPT教学之外,还应精心设计好新的教育传播形态,多开发和设计如慕课、SPOC、MOOL、MOOR、DOCC等网络在线教育的新模式。此外,思政课教师要重视“两微一端”在“95后”大学生中的运用,并积极参与其中,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较便捷地展开适时互动交流,这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结合地方区域特色,打造好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平台

中国疆域辽阔,风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文化传统、历史沿革、精神气质都有很大的不同,如山东地区有齐鲁文化,浙江地区有吴越文化,安徽地区有皖江文化等。因为地方高校往往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文化特色密不可分,会深深打上地方文化的烙印,所以地域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会渗透到地方高等院校之中。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关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引导教育,而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现实解释力”[5],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离不开国际国内的社会现实,也与当地的区域发展、社会实际、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地方高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在地区思政资源“供给侧”方面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当地的优秀文化资源,这样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才能收到加倍的功效。

(一)立足地方实际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打造教师“供给侧”

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还要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基本功与课堂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效能感提升的切实载体”[6],以理论自信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实效性,这不仅是满足在校学生专业学习的切实需要,也能帮助青年学生应对当前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增强自己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自身学校的办学实际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主动参与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能够从物质财富的建设与积累背后,看到先进的价值理念、知识系统和精神财富等。结合这两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受教育对象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文化自信,讲课或论证时才能更接地气、更有底气。

(二)结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打造内容“供给侧”

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体地位,应当坚持不懈地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各种新理论、新思想。其次,必须重视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在充分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有很多相容或相通之处,在当前应当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通过地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通过打造一些平台,如编写校本教材、策划推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云平台”专栏、发起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等,这也是当前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培育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三)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实践教学,打造实践“供给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课融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正如有专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活动”[7],因此要想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地方高校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针对青年大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搭建地方实践教学的平台,例如通过参观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优秀企业考察,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参观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通过参观烈士陵园、地方革命老区文化旧址,获得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各个层面的观摩、参观和考察,结合地方实际的文化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使青年大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在自身的行为实践上产生认同,最终使青年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四)改革教学理念,打造课程“供给侧”

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是当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不仅要将几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好,更需要其他各门课程的配合与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单打独斗”,势必会势单力薄,教学效果也会很不理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出现“孤岛化”的囧境,必然会被大学生轻视、漠视,也难以收获预期的教育效果。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质,将专业课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起来,融会贯通、合作共建,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所有课程,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共同承担起培育和塑造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润物无声”,让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