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哲学之我思
——艺术与哲学的对话

2021-12-28贾亚丽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油画哲学

贾亚丽

(吕梁学院 离石师范分校,山西 吕梁 033000)

在探求艺术征程中,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除了务实探索绘画技巧、绘画思维等基本绘画知识外,考究艺术与哲学之思,以哲学理性指导艺术之实践,又是重中之重。何为艺术哲学?艺术哲学审美建构是什么?艺术哲学发展归宿是什么?对于这些思考,笔者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关于艺术哲学的定位问题

艺术哲学,通俗来说,就是用哲学的视野来洞察艺术,梳理艺术的内涵,也就是采用哲学的逻辑、哲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人的本质能动性与艺术逻辑之间的关系,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艺术特质能力、艺术思维模式及艺术生产的相关机制和艺术生成全过程。简言之,艺术哲学,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思维的理性归纳与理性总结。比如,艺术领域出现的一幅画、一曲歌、一首诗、一支舞,这是具象的艺术。但研究艺术肌理、内在逻辑的相关性的艺术理论研究,则属于艺术哲学的领域。

通常而言,艺术哲学也属于哲学范畴,是一门有关艺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艺术的理性体现,客观理性观念在艺术领域中凸显出来。以中国古代绘画为例,作为艺术门类,中国古代画作的理论层出不穷,出现了不少绘画大家、绘画流派,产生了不少绘画技法,衍生出不少绘画方法。但是,真正意义地提升到艺术哲学层面的,则是各类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理论性。比如,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画论;谢赫《古画品录》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六法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阐释“书画同源”、“疏密二体”等绘画理论。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与论集,反映了中国艺术哲学的推陈出新、创新流变和绵延发展,对中国绘画和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了引导、指南。艺术哲学为艺术创作提供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艺术与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艺术离不开哲学的保驾护航。从字形分析,所谓的“艺”就是指技能、方法,而“术”则是意识形态、哲学。艺术是一个逻辑上升阶段。“艺”经过一定积累、沉淀后,上升到“术”阶段。“艺”是“术”的前提,“术”是“艺”的目标。其次,艺术的发展可追溯到其哲学内蕴。每一件高超的艺术作品背后,都存在着特定的哲学原型、哲学内涵。哲学为艺术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理论基础。比如“文艺复兴”之古典主义,表象上是“复兴”艺术在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繁荣地位,实质上是宣扬“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这些艺术哲学理念,在油画作品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为艺术创作奠定了理论与哲学基础。

二、艺术哲学的审美性:“有意味的形式”“诗性栖息”构建

“人生活在一个客观的、现实的世界之中,不应当只是像动物那样机械地顺从自然的因果律而生存……让整个生活世界罩上一个虔敬的、富有柔情的、充满韵味的光环”[1]。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诗意地栖居”,都是针对现实社会枯燥无味、人性异化而言的。当代艺术哲学追求由人的异化情感转向更加注重人的诗意感受,竭力摆脱没有情感、冰冷的金属环境,摆脱机械主义的标准化模式,摆脱商品货币异化的扭曲人格,真正摆脱世俗物质世界的纠葛与纷扰。人类、艺术、艺术哲学,真正开始重新审视人的真实感情,追求意味与诗意。以油画为例,中国当代油画家艾轩、杨飞云、冷军等,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排除外界环境施加的影响,坚定自己的绘画立场,寻找最初的油画立场和追求,在诗意、有味道之间,不断探索油画本真,油画味道更浓厚,作品艺术性更显著。

提及“有意味的形式”,得追溯到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他提出,艺术的本体在于“有意味的形式”。[2]艺术所囊括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哲学审美关照,是艺术家主观审美情感的表现和创造,具有哲学之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每个个体“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故而,艺术家在物质世界中,面对物质横流、商品利益、金钱至上的社会现状,存在彷徨、犹豫、茫然的情绪,亟需艺术哲学之思考。于是,艺术家们艺术哲学之思不断激荡、定位,理性之思在涤荡中激浊扬清、祛除污浊,在矛盾之中不断做出抉择。海德格尔认定,“人是存在的澄明”、 “诗意栖息在大地上”。艺术哲学,正是帮助艺术家通向澄明、诗意地栖息的指引所在。

在艺术哲学的审美性建构中,不论“有意味的形式”,还是“诗性栖息”,都构建了艺术哲学美的堡垒,也推动艺术哲学高度发展。那么,艺术哲学应该如何更好把握艺术与哲学之间内在的逻辑,方能达到“有意味的形式”“诗意栖息”?笔者以油画为例,进行分析。

(一)准确把握艺术的形象性与哲理性

艺术形象会贯穿于艺术活动全过程、整环境、各阶段。各类艺术形象,能够成为有意味的形象,都渗透了艺术家理性思考,带有哲理味道、理性光芒和诗意栖息。比如,梵高的油画《向日葵》,不仅仅是画布上创作的向日葵具体形象,更是作者心灵的寄托、理想的寄托,体现着生命与力量,是意味深长之油画创作。

(二)切实厘清艺术的情感体验与非功利性

艺术创作中,审美情感是蕴藏在审美过程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超功利、普遍性的情感。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蒙娜丽莎那迷人微笑,恬淡、魅力十足。圣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毫无违和感。这些油画作品,给予全体油画欣赏者美的共感,丝毫不存在功利性,体现出情感美与非功利,是具有哲理味道的“有意味的形式”“诗意栖息”。

(三)深刻领会艺术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

艺术与哲学一样,属于意识形态之一。它包含着独特“意味”意识形态美,反映了时代之声,是艺术魅力所在。比如,德拉克洛瓦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不仅具有强烈美学色彩,更折射出当时轰轰烈烈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形态,其中囊括的向往自由、崇尚自由、追求民主、解放束缚的社会学哲学之美的味道。

三、探索艺术发展归宿与路径:艺术如何与哲学融合

艺术的发展,归宿在何方,是面临终结,还是与哲学融合发展?笔者试着剖析艺术哲学所面临的一系列理性拷问。

(一)“艺术的终结”论断的哲学之思

艺术发展在其兴盛之际,呈现出勃勃生机。一种具体的艺术门类,在其发展流变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各类艺术都会面临“兴起—发展—鼎盛—衰落”的艺术周期律。艺术最终将走向何方?现当代,兴起的“艺术终结论”作为一种艺术哲学思考,进行了沉思与反思,给予艺术之哲学答复。

“艺术终结论”肇始于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发展于丹托,最终成为现当代艺术哲学理论聚焦点之一。丹托在遇到《布里洛盒子》刹那间,产生了“艺术的终结”想法。他认定,艺术终结之后,将开启极端多元化的自由发展历程,世界艺术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状态。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受到黑格尔“艺术终结”灵感的启发,印证艺术终结时刻到来的预言,“艺术终结”哲学观念至此方兴未艾。然而,哈贝马斯和卡林内斯库认为,艺术尚未终结,尤其是现代主义艺术仍具有生机与魅力。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不断迈进的过程,截止目前仍然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卡林内斯库则竭力主张现代主义艺术仍未灭亡,他把后现代主义视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之一。面对“艺术终结”与现代主义艺术尚存在生机活力的艺术哲学悖论,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与不同观点。詹姆逊认为,后现代艺术仅追求艺术“奇异性”,其实质上都是商品层出不穷造就艺术追求新奇与独特,商品肤浅外在形式造成艺术的肤浅与单薄,这些都是市场营销的缘故,为市场经济所服务。他认为艺术终结,是个体艺术作品或客体在客观世界中的过剩,艺术终沦为商品。

“艺术终结论”,艺术是否终究走向灭亡?艺术最终归于终点?这个艺术哲学思考萦绕在每个艺术工作者心中。其实,艺术的终结点又是新艺术的起点,是“凤凰涅槃”与重生。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发展中却形成了终结”,但却又认定“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3]。丹托认为,“艺术随着它本身哲学的出现而终结”,但又确认“艺术会有未来”[4],其实质,就是艺术在当前的“终点”后却又孕育着未来艺术“起点”,是艺术的新生和希望。

以油画艺术创作为例,西方古典主义时期油画,与现实相结合、追求人文主义,折射出人的情感意向。部分作品强调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造成光感的艺术凸显,保证了艺术创作质量。古典主义的成熟、衰落是艺术的终结吗?不是。近代油画的崛起,成为油画发展的新路径、新思路。19世纪末,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重复模仿自然、再现自然,更加突出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凸显艺术家的再造能力。画家们基于自身的体悟,自由构造油画艺术形象,成为新的艺术真实。油画也成为一种媒介和手段,表达自己精神、情感世界。以梵高为例,他的《向日葵》、《星空》等,放弃了传统油画再现自然的模式,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奔放的笔触,天马行空,调动起各种浓厚、明亮的色彩,比如,蓝、桔黄色、绿色、紫、红等色,色泽浓烈、夸张、神秘,使作品充满了空间感、艺术感。这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夸张,在印象主义和后现代艺术油画创作之中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艺术之表现的魅力,终酣畅淋漓地显示出来。莫奈的《印象*日出》亦是如此。

艺术并没有终结,艺术哲学之光芒不断普照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之中。它伴随着人类诞生发展而不断演进,不断深化其美学意蕴。只要有人类存在,艺术与哲学就将不断推陈出新、绵延变革,不断焕发青春与活力,取得新成就。

(二)艺术发展归宿路径:艺术与哲学之融合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三大家之一的休谟认为,美是一种情感性、经验性的感知,需要主体对客体的“关照”、审美性欣赏。他指出,“艺术失去了哲学的指引,就只是感性的疯癫”。艺术需要哲学的指引,才能有更多的知性,才能焕发理性光芒,才能摆脱无节制的“感性癫狂”,艺术依赖哲学指引,艺术终究离不开哲学。哲学指导艺术逐步走向成熟。

个体在感受“美”的过程,也是审美体验过程。个体审视客体时,激发出对客体的审美情感。一件艺术品,在某个点上能够激起艺术家与普通大众共同审美体验、产生“共情”,其艺术品价值方才彰显出价值所在。艺术审美“共情”过程,是情感的抽象集合,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过程。审美个体欣赏艺术品,抽象的集合的辩证统一就是哲学,就是欣赏哲学本身。所以,艺术归宿是哲学。

艺术创作者需要审慎地评论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将艺术哲学之辨融入到整个艺术环节之中。在艺术创作中,要有艺术哲学的辩证思维。在艺术评论中,要涵盖哲学与社会价值导向。在艺术反思中,要总结艺术哲学规律,要让哲学光芒、哲学智慧孕育到艺术评判、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之中,指导具体的艺术行为。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油画哲学
万类霜天(油画)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岁月长又长》(油画)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