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个强省”视阈的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的思考
2021-12-28王超佟启玉聂爱林李洪亮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王超 佟启玉 聂爱林 李洪亮(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1]。”《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2]。”产教融合的实质就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耦合发展的协同理论
耦合一词来源于物理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机互动下,相互促进、依赖和协调的联动关系[3]。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提出了协同理论,其基本涵义是指系统内两个以上的子系统之间有机协作,共同完成预定的目标,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进而实现相互间的双赢及多赢的效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具体又分为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4]。
专业集群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基于协同理论产生。专业集群是指在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对接区域内产业集群,对单个高职院校或若干个高职院校的专业按照服务面向组建专业群,形成相关专业在教学资源上的集聚效应,达到联动服务产业的目的。产业集群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专家提出的外部经济理论为基础。马歇尔发现了产业集群与外部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一定区域内产品趋同的企业或产业链条上具有较高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在人才、机构和原料等方面的使用效率明显高于处于不同地区分散状态下的企业[5]。
根据协同理论,我国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以期形成集聚效应,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黑龙江省组建了七大产业集团,提出了“六个强省”战略,北大荒集团实施“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助力龙江农业强省战略,打造绿色智慧厨房。教育主管部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强化职业教育顶层设计,进行高职院校整合和专业群建设,通过“双高”建设、“双论证”、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不断为高职提质赋能,以期促进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二、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影响企业主体联动办学活力
高职教育办学主体涉及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进行顶层设计引导学校和企业联动办学;学校是教育政策执行者,使命是立德树人,期望在政府的指导下吸引企业参与到办学过程中,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企业是高校人才的接收者,承担的是社会责任,但其盈利的属性决定了期望以低成本招聘自己需要的人才,三方联动的纽带是高职学校。责权利对等是激发多方主体活力的关键。然而,当前高职教育的三个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责权利不一致现象,其中最明显的是企业在社会承担责任、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等方面与企业利益目标不匹配,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难以通过校企合作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其经济效益。另外,由于加上缺乏校企合作的社会问责机制与社会约束机制,所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活力不足。
(二)认识误区影响校企双方资源充分共享
长期以来,企业对高职院校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水平无法为企业发展助力,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需要。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定位不一样,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适用的人员。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职教集团,将企业纳入合作办学集团,但很多企业并未真正发挥办学主体的作用,没有真正地将企业资源投入到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与本科院校合作。其根本原因是校企双方未能深入挖掘各自的资源优势,没有找到双方协作联动办学的切入点,没有将各自的优势资源充分共享。另外,区域经济差异和发展水平对校企联动办学的影响也比较大,在东部沿海和长三角地区的校企合作办学质量明显高于内地和西部地区。实际上,校企联动办学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建立了联动对话的平台、愿景目标是否形成交集、利益共振点是否产生。
(三)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不紧密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短板,一是专业设置陈旧,对传统专业未能及时进行动态调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专业调整不及时,毕业生与职业岗位不适应的情况非常明显。二是新增专业不及时,比如在先进制造领域、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却没有供应足够数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紧缺的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专业建设进度也不够快。三是专业建设孤岛,没有从专业群层面进行专业整体规划建设。整体来看,区域内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与市场需求还有差距,还没有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另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形式上深度不够,比如行业龙头企业在高职专业设置、新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内涵建设的参与度还不够高,职教集团实体化操作还要加强,特色学徒制还要深入探索等。
三、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的对策
(一)顶层设计构建科学体制机制提质赋能
为有效激发企业主体联动办学活力,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从管理制度、税收政策和配套政策上予以支持。区域经济内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高职教育规划,结合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立法,完善相关制度,吸引企业主体举办、参与高职办学,形成多元办学格局。区域内政府部门应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评价标准,培育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型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培育市场导向、供需匹配、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在具体操作上政府可制定行业企业参与高职办学的便捷审批政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利用自身条件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或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方面给予资金配套支持和税收优惠,职业院校与企业申报师资实践基地和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给予资金奖励等,给予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支付的报酬可以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等,还可以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开展农民工培训,培养落地的创新创业乡村振兴人才。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从行业企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设置相应标准,遴选各类示范企业进行表彰,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二)目标引领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充分共享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综合考量校企间专业集群的特点,通过“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项目、提质培优建设项目等引导高职院校结合自己学院专业特色和区域内产业集群需求,对接产业链打造优势专业集群。可根据区域内每所高职院校办学优势设置相应的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提高办学水平,为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依据职教20条的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对传统专业关停并转和升级改造,淘汰服务产业效能低、就业前景差的专业,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专业群,从而促进高职专业优质高效发展。高职院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和合作内容,充分挖掘专业群和产业群的资源潜力,让企业充分了解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可以组织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编写对接岗位的工作手册或活页式教材,结合岗位工作实际联合岗位技术人员进行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推动课堂革命,通过订单培养促进实用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三)搭建平台促进专业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产教联盟方式搭建省内高职院校交流平台,引导高职院校竞争发展和错位发展,还可根据区域内东西部协作的机会为高职院校搭建结队发展平台,促进东西部职业院校办学交流。行业企业办学的高职院校要积极促成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职教集团,在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现代学徒制、项目研发、企业员工培训、师资基地建设、学生实习等方面进行实体化运作,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通过职教集团平台,高职院校主动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四、结语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顶层设计,通过体制机制的调整优化调动办学主体活力,积极挖掘校企双方优势资源,通过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交流对接平台的搭建,构建专业集群建设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助于解决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数量和质量,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