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合施教德育课程的策略研究
2021-12-28孙晓权鄂秀春
孙晓权,鄂秀春
(丹东市进修学院,凤城市东方红小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不仅关乎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更与学生未来的发展紧密相关。实践证明,家庭是孩子道德成长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家长是孩子德育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终身制的老师。可见,施教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但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小学生家庭德育明显滞后,大部分家庭偏重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业发展,对于小学生的德育不够重视,不太明确,也不得法。
在深入领会“谁来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一系列问题的主旨基础上,凤城市东方红小学遵循“谁来实施德育”“怎样实施德育”的问题导向,采用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积极引领家长走出“德育教学责任在于学校(教师)”的误区,以优秀涵养示范小学生,以优质资源给养孩子成长所必须的思想元素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逐步向“家校联合,共育共赢”的教育总目标扎实迈进。
一、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积极表现
1.主观力求进步
在本校调查中看到:小学生思政主流是乐观、积极的,99%的同学认为在升旗等场合应该表现庄重,有自豪感;8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有用的,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是帮助自己快速成长的;71%的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同伴沟通中选择了“与人为善”。这是小学生思政教育的良性显现,同时也为家校联合思政教育提供了积极条件。
2.素养有所提升
经过调查发现:看到自己的老师,84%的同学愿意主动打招呼;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愿意热心帮助的学生占77%;面对友善爱心捐款活动,93%的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对于市民在公共场合喧哗和吐痰等不文明言行,有84%的学生表示出反感的态度;过马路遇到红灯,有86%的同学即使无车辆来往,也能遵守交通规则。这些说明绝大多数小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安全习惯。
3.个性化凸显
问卷调查显示:73%的学生表示愿意将心里话与父母交流;和父母发生矛盾时,69%的学生表示,如果父母的意见正确,方法得当,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对于学校的教育策略,近一半的学生能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反映出当代小学生视野更加宽阔,独立意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个性化也更加凸显。
(二)消极表现
1.迷恋网络“快餐”,忽视“精神营养”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榜样精神的引领极其重要。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处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快餐”形形色色,因为疫情长时间居家,不少学生疏于自我约束,55%的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迷恋网络碎片化视频等信息,把影视综艺明星作为自己追逐的偶像,而对历史英烈、时代楷模等关注甚少,缺乏正规的精神引领。
2.劳动观念淡化,生活能力不强
如今小学生的父母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部分存在不劳而获、“啃老”的思想,潜移默化中也影响到孩子自立意识以及劳动意识的培养,小学生攀比浪费的现象较为明显,勤劳、吃苦、节俭的传统观念呈现弱化趋势。通过调查发现,54%的学生认为勤俭节约、参与集体劳动和家庭劳动等传统观念时下已然老套,42%的学生的零花钱消费在聚会、交友、网购、网游等方面,而将零花钱使用在家庭用度和给父母购买所需的人不足3 成;有近一半的小学生每天洗脸、穿衣上学背书包等事情是由家长协助完成的。在这一点上,低年级小学生的表现尤为突出。
3.利己行为出现,失信表现增多
从教育实践中观察得知,部分家长利己思想严重,在不良观念的示范下,小学生在好处面前首先考虑到自己,而且这样的学生占大多数。在调查中发现,对于“作弊”,35%的小学生认为在线学习只要不被发现,耍点小手段逃课也没什么;24%认为考试时不作弊会吃亏;13%的学生表示反感学校规定禁止带手机;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向老师反映同学犯错情况就是出卖朋友,会以各种借口帮助犯错学生推脱责任。
4.抗挫能力下降,心理问题严重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小学生抗挫能力严重下降,对于家长、老师以及他人的批评指正不能以平常心和宽容心对待,情绪低落或易激怒,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另外,小学生其他的心理问题也有所凸显:21%的六年级学生感觉经常郁闷,47%小学生表示能让自己高兴的事很少。小学生心理问题趋于多样化,表现出多动、冷漠、自卑、偏执、多重人格、抑郁等。很多学生表示,存在人际关系疏离、没有朋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业负担重等问题。
二、家校联合施教德育课程的策略
(一)德育教师要积极履职
育人无小事,德育体现在细微处。执教德育课程不仅仅是德育处教师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专职工作,也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正经事”,是保证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政事”,是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分内之事”。身处教育基层各个部门的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也是最能体现德育的价值、达成德育目标的核心力量。每一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甚至包括学校后勤部、总务处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将自己视为学生的“德育教师”,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履行自己的德育职责与义务。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更要尽职尽责,依照思政育人的大方向,结合德育策略方法、按照《道德与法治》教材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大纲》的要求,利用自身资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把握教育良机,创新授课思维,理论结合实际,坚持思政课的“八个统一”,打造富有特色的德育“金课”,寓思政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要勇于向德育管理部门建言献策,积极组织富有特色的学校团体或者班级思政德育活动。班级组织班队会不要流于形式,要结合各种纪念日,关注国家大事,洞察身边感人事迹,要有的放矢,使学生心灵有触动,情绪有感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启迪和净化。
(二)学校德育工作要“实事新做”
德育处是家长学校的责成分管部门,是德育课程的施教者,是家校联合德育工作策略的制定者,是各项家校联合德育活动的设计者、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班级和家庭开展联合育人的管理、监督以及协调者。若想将家校联合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德育处要摆脱“面上的事”为主,德育课程施教为辅,应付检查和走过场的不良作风。结合本校学情和家庭情况,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定主题,联合本校道德与法治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地开通线上线下各种显性课程教学渠道。同时,组织接地气的、有可操作性的各类常规和特色德育课程联合活动,充分发挥隐性德育课程的积极作用,让德育课程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教育功能,激发广大家长参与家校联合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德育处要认真做好各项本职常规管理工作,结合教育新形势,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增强劳动意识,加大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干净整洁而又富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例如,用墙壁说话,用音画感召,以时代英雄楷模为引领,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其思想境界得以提升,自我人格得到完善。
(三)引领家长协同共事
新形势下,“家长学校”的育人功能日益彰显,为家校联合育人探索出很好的途径与方法。但并不是所有基层小学所设立的“家长学校”都在“做事”,甚至有的“家长学校”形同虚设,无事可做。如何建立健全家长学校,让各个小学的“家长学校”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这就需要“家长学校”敢于“家事恒做”,坚持把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这件关乎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做细做久。通过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培训、亲子活动、教学开放、家长讲堂、家教沙龙等策略,有效密切学校与家庭,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庭育人的正面作用,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家校形成合力,营造家校合作育德的良好态势。可以借助家长优质资源,让家长中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或者通过网络专业知识协助学校开展思政教育;充分利用家长们的职业优势,带领师生到家长所在的厂矿机关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家长们采用类似的方式积极参与家校协同教育也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校与家长开展更为广泛的联合,扩展实践领地和项目,引导学生相关群体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乡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达到身心塑造的目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感知中行为得以优化,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得以形成。
(四)吸纳社会人士多做“德行益事”
基层学校应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关怀下,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学生和家庭负责的态度,承担起家校联合思政教育的重任。学校要夯实原有好的做法,不断创新思维,把小学家校联合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向社会拓展,争取更多社会人士为小学生思政教育多做益事,尽可能为小学生德育课程实践活动提供帮助。比如,学校可以主动联系当地司法机关,为学生提供法治以及自我保护教育的协助;积极联系交通部门,为学生提供交通安全出行教育的保障;联系当地农业、林业部门,为孩子植物种植以及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提供理论以及实践帮助;协助本地“爱心助学”“义工队”等诸多社会团体,吸纳更多学生、家长参与义工实践与献爱心活动,培养学生公民道德意识以及爱心与责任担当,等等。学校是智慧创新的摇篮,同时也是发挥联合思政教育的发散地,只要策略得当,将能人智士吸引到家校联合德育课程施教的阵营里来,实为一种超前设想与实践。
四、家校联合施教课程的激励与保障
德育不仅仅是家事,也是校事,更是国家快速发展、繁荣昌盛的大事。施教德育课程不能仅靠学校或者某一方力量获得成效,必须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都来关注、参与,方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如何才能让家长学校、德育处以及各位教师不再循规蹈矩,不断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家校联合施教德育课程的研究工作呢?这就需要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保障措施以及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通知精神,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养与监督的力度,从精神层面给予充分激励,从物质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从社会新闻媒体评价方面提供舆论支持,让学校真正发挥德育的强大功能。
时代在发展,网络科技日新月异,小学生道德思想状态必定会有新的发展与变化,调查手段以及教育策略也亟待更新与优化。基层学校、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夯实德育业务能力,创新德育课程施教活动,大力营造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德育环境,为小学生道德工作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