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21-12-28武英霞
武英霞,沈 军
(1.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2.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和玉米品种的快速更新,我国玉米的种植规模、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受到水肥管理和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生理病害发生非常普遍。除了病虫害以外,生理病害也是威胁玉米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并造成玉米减产和品质降低,进而给玉米种植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玉米生理病害主要是营养元素缺乏导致,其防治应适当给予营养元素补充,而不是通过使用农药。提高玉米生理病害防治水平必须对玉米生理病害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对症防治。因此,必须对玉米生理病害引起足够重视,深入分析玉米生理病害发生的机理并进行有效防治。农业技术人员多年的实践研究证明,只有对玉米生理病害足够重视才能及时发现玉米生理病害,采取相应的措施便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为了促进玉米种植业高产优产从而提高玉米种植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有必要对玉米生理病害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措施展开深入的研究。
1 玉米生理病害概述
长期以来,人们对玉米病虫害普遍比较重视,却忽略了对玉米生理病害发生机理和防治的研究。玉米生理病害属于缺素症,主要是由于玉米生长过程中缺乏某些营养元素所致。研究发现,玉米生理病害的发生原因主要分为外界环境条件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即遗传因素,由玉米的品种决定,如部分品种的玉米生长性能和抗逆性本身较弱;外界环境条件因素是指玉米种植的自然环境,具体包括空气、光照、土壤、水肥和昼夜温差等,如果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就会阻碍玉米的正常生长从而引发生理病害。目前,常见的玉米生理病害主要有空秆、倒伏、缺粒秃尖和弱苗死苗4 种。
2 玉米生理病害的发生机理和防治对策
2.1 空秆
2.1.1 症状表现
空秆是指玉米植株结穗但没有籽粒或者不结穗。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玉米种植中空秆率正常情况下为5%~10%,严重时会高达15%左右,空秆会造成玉米产量一定程度降低。空秆玉米病株在幼苗期株基部多为圆形,叶子通常呈紫色且叶子顶端会呈现出浓绿色,叶脉相间有白色的条痕或斑点,空秆玉米病株到了拔节期病株矮小细弱,叶子颜色淡绿,叶子和茎的夹角较小。
2.1.2 原因分析
造成玉米植株出现空秆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1)内部因素,即遗传因素,有些种子发育不健全,因此生命力就比较弱,有些品种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比较弱等;2)种植不良因素,主要是指对玉米种植的密度控制不当、种植土壤养分不均衡、种植环境气候条件不适宜等。
2.1.3 防治对策
结合对玉米空秆原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对玉米空秆进行预防:1)在种植时适当加大种植密度;2)日常管理中控制好水肥管理;3)采取人工去雄的方法整体提升玉米的籽粒丰满性从而提高玉米整体产量。
2.2 缺粒和秃尖
2.2.1 症状表现
缺粒和秃尖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玉米生理病害,缺粒是指玉米果穗的一侧从基部至尖部整行都没有籽粒,同时籽粒多的一侧会向没有籽粒的一侧弯曲,有的则表现为整个果穗的籽粒很少并且零星分布。秃尖表现为果穗的尖部籽粒稀少,尖部的籽粒通常为黄白色或白色并且籽粒小而干瘪。
2.2.2 原因分析
造成玉米出现缺粒和秃尖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1)内部因素,也就是遗传因素的影响;2)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的影响;3)气候和光照的影响,当气温超高38 ℃时,雄穗不会开放,当气温在32~35 ℃且遇到干旱气候时,空气过于干燥就会导致花粉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干燥的气候也会使得雌花的花丝容易萎蔫,不利于雌花受精,雌花的发育受到影响从而造成缺粒和秃尖,玉米在生长阶段如果遇到长时间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时也会造成缺粒和秃尖。
2.2.3 防治对策
针对造成缺粒和秃尖的原因,应从以下3 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防治:1)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2)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密植并加强种植管理和水肥管理,在玉米拔节后及时培土并保证土壤良好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在遇到特殊天气时应进行人工授粉;3)果穗到了分化期后对养分的需求很大,此时可以根据土壤养分水平适当施用穗肥,穗肥通常以氮肥为主,施用穗肥的时间应当在抽穗前10~15 d为宜[1]。
2.3 倒伏
2.3.1 症状表现
倒伏可以细分为根倒、茎倒和茎折3 种:1)根倒是由于玉米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遇到大风天气或者长期阴雨天气时出现倒伏;2)茎倒是由于玉米茎秆节间纤细而过长,植株生长过高,加之植株基部强度不够引起茎秆向一侧弯折或者倾斜;3)茎折主要出现在抽雄之前,主要原因是玉米植株前期生长过快,茎秆组织脆嫩,对风的抵抗能力差,加之病虫害的影响。
2.3.2 原因分析
导致玉米出现倒伏的原因主要有3 个方面:1)玉米品种自身的问题,有些玉米品种自身的抗倒伏性能较差,特别是农户自留品种的根系和茎秆较弱,极易出现倒伏,因此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尽可能避免;2)种植布局和种植密度控制不合理,行距过小而株间距过密导致玉米光照不足,植株发育不良,降低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3)水肥管理和田间管理不当,导致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根系扎根较浅容易出现倒伏。
2.3.3 防治对策
防治倒伏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5 个方面。1)合理控制种植布局和种植密度,根据不同玉米品种和实际种植环境条件合理确定种植行距和株间距并适当进行密植。2)加强施肥管理,做好不同肥料的搭配,根据土壤养分水平和玉米生长的阶段合理施肥,既要满足玉米生长需求,也要避免玉米疯长,当玉米到了拔节期要重视氮肥的追施,以此满足玉米拔节期养分的需求。3)重视培土作业,培土作业主要针对于多风的田地,做好玉米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的中耕和培土作业,以此促进植株根系的发育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4)重视蹲苗,如果田地比较肥沃,土壤墒情好,玉米出现疯长的趋势时可以采用减少浇水和中耕断根的方法进行蹲苗,以此来防止玉米疯长出现倒伏,一般蹲苗的时间不宜过长,且蹲苗应在玉米拔节之前完成以免影响果穗分化。5)加强倒伏后的应对处理,若已经出现了倒伏应对造成倒伏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倒伏的成因选择最为适宜的处理措施,如果是根倒应在雨停后尽快人工将植株扶直并培土使植株直立牢固;如果植株出现弯倒,待雨停后可以用竹竿抖落植株上的雨水以减轻雨水对植株的压力,待天晴后植株可以自然恢复直立;当发生茎折时,应根据茎折程度区别对待,如果茎折范围较小,可以及时将茎折植株割除,如果茎折程度比较严重,可以将田地全部植株收割后用于青贮饲料并及时补种其他农作物以减轻经济损失[2]。
2.4 死苗和弱苗
2.4.1 症状表现
死苗和弱苗是指玉米发芽出现障碍不能正常发芽,幼苗生长迟缓矮小,叶子黄瘦,甚至停止生长出现死苗。
2.4.2 原因分析
造成玉米死苗和弱苗的原因有3 个方面。1)土壤结构和耕作的问题,玉米发芽和破土对土壤结构的要求较高,当土壤结构不良或者耕作出现漏耕时,土壤会出现板结现象,土壤的通透性和土壤温度都会降低,种子发芽受到阻碍,种子无法正常发芽,土壤板结也对芽鞘破土造成影响,从而造成玉米死苗。2)播种的问题,当土壤湿度过大且播种过深时,种子会因为缺氧出现闷种死芽,即使发芽也会因为土壤中茎在伸长过程中胚乳养分过度消耗造成幼苗瘦弱。当日照充足时土壤干旱并且土壤温度过高,如果播种过浅种子就无法吸收到足够的水分阻碍了种子正常发芽从而造成不发芽和出苗后生长迟缓甚至枯死。如果播种过浅,即使种子可以正常发芽但是根系不能深扎,也会形成弱苗[3]。3)地下虫害,当地下存在害虫会对种子和根茎进行啃食,在土壤墒情不良和绿肥茬田地中地下虫害更加严重。
2.4.3 防治对策
结合死苗和弱苗的原因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防治。1)加强播种管理,严格控制播种深度,根据土壤实际条件灵活选择适当的播种方式,播种深度要基本做到均匀一致,通常将播种深度控制在4.0~6.6 cm,干旱田地可以适当加大播种深度,此外还要控制好播种量并及时间苗。2)加强耕田作业管理,掌握宜耕期并提高耕田作业质量,当土壤湿度过大翻耕后应利用机械将硬土块打碎。此外,还要控制好耕翻深度,如果对瘠薄田地耕层过深会将耕作层肥土下翻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如果耕层过浅又起不到消灭病虫害和熟化土壤的目的,因此应根据田地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耕田深度。
3 结语
玉米生理病害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优质高产,因此玉米生理病害机理研究和防治工作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农业科技相关人员对玉米生理病害的发生机理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提升我国玉米生理病害认识水平和防治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玉米种植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