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洁生产工作现状与出路

2021-12-28

绿色环保建材 2021年6期
关键词:咨询机构专业人才污染

张 倩

河北林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 引言

目前,我国面临着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八大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工作的重要性。清洁生产工作作为防治污染的强有力手段,对于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促进低碳环保等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我国清洁生产工作现状

2.1 相关政策逐步得到完善

完善的政策是推动产业良好进展的基础。自从绿色发展理念被提出,清洁工作试点被开放,我国关于这项工作的政策法令在逐渐地完善[1]。以2002年6月29颁布的《清洁生产工作促进法》为例,在此法令颁布后,清洁工作步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从2003年开始,我国逐渐建立健全关于此项工作的管理制度,推进了如《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防治污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防治污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防治污染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指导了我国防治污染工作的方向和道路,将我国防治污染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回顾近30年的发展历程,关于我国防治污染工作的政策法令逐渐得到了完善和优化,各省、市相关政府部门也更加重视防治污染工作。

2.2 咨询机构得到了稳定发展

要进一步推动我国清洁生产工作良好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关于此项工作的咨询机构。自2002年以来,我国关于此项工作的咨询机构在逐年增加,并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辽宁等省份。相关数据显示,在2002年期间,我国关于此项工作的专业咨询机构不到40家,但发展到2013年底,此项工作的专业咨询机构则发展到了934家。十年间,广东省份的咨询机构发展到了130家,江苏省份的咨询机构发展到了95家,安徽省分的咨询机构发展到了65家,河南省分的咨询机构发展到了60家。此外,我国以挂靠形式开展的咨询机构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在2006年我国205家咨询机构中,有42%比例的咨询公司挂靠在科研院所、11%挂靠在高等院校、8%挂靠在行业协会。通过对咨询机构数量、比例等数据内容进行分析,能够看出我国清洁生产行业的发展逐渐步入了正轨。

2.3 专业人才得到了培养

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自引入了绿色发展理念以后,我国相关部门更加注重防治污染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据数据显示,我国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均有人才培训机构,且培训力度非常强,能够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专业人才。除了培训机构对人才进行专业培养,不同省市还根据不同省市的具体环境问题展开了专题调研、讲座,对在职期间的人员进行了清洁培训。以2013年为例,我国在本年培训了近16万专业人才[2]。在空前的专业人才培训力度之下,我国的防治污染工作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3 清洁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高效率的清洁生产工作对于不同部门的协调作业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在相关政策法令出台后,部分部门能够进行协同作业,但在具体工作中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无法划分明确的工作归属。一些政策制度只规定了大方向的工作内容,却没有落到实处。各地方环境污染的问题不尽相同,有的面临着水土流失、风沙严重问题,有的面临雾霾问题,有的面临水资源污染问题。只依照大方面的政策内容进行工作,并不能够良好的解决地方的实际问题。此外,清洁生产工作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内容复杂,在基层服务的清洁人员人事变动幅度也较大。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地方各部门难以协调工作,缺乏对具体工作、具体人事变动的管理,导致防治污染工作并不能够得到高效实施[3]。

3.2 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多项防治污染的专业技术,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行业内的企业在具体工作中仍面临着严峻地形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防治污染工作缺乏明确的行业内评定标准和行业内评价指标,不同企业在面临不同技术指标、技术路线时会产生难题。二、防治污染工作技术难度较大,却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导致行业内各企业的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三、专业的技术指导大规模分布在发达城市,在某些欠发达地区的覆盖率不够,导致地方防治污染的技术水平不达标。

3.3 缺乏流畅的生产信息

良性发展的行业需要“买方”和“卖方”之间保持良好的信息交换,才能够将市场价格稳定在两方预期的范围之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内清洁生产行业内的生产信息并不流畅,用户找不到具有专业技术的清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找不到用户[4]。这就造成了防治污染科研技术成果得不到良好的使用,用户也得不到高质量的防治污染的技术。

3.4 缺乏科研基金

科研项目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目前,我国虽然格外重视防治污染工作的开展,从外引入了一些专业技术,但在国内关于此项工作的专业技术却不能够良好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国家对此项工作技术的科研支持力度不够。由于缺乏科研立项,防治污染工作并不能深入展开。此外,国内的重大科研项目一般按照大气、水等要素分类,而清洁生产工作所涉及的要素种类多,并不能够申请专项研究。这就导致相关人员并不能对此项工作开展深入的研究。

3.5 缺乏生产审核指导

我国内生产情节工作所面临的生产审核指导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行业内企业领导对污染防治工作的了解度不够,缺乏专业的污染防治意识,导致此项工作的生产审核工作过于疏松。企业内部上行下效,导致员工也对此项工作产生抵触心理,在审核生产成果时不够配合。另一方面,行业内对咨询机构的准入管理较为疏松,不同咨询机构存在着恶性竞争的现象,导致行业内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

4 我国清洁生产工作的出路

4.1 切实落实保障机制

要使清洁生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指导其向正确的方向行进。因此,国家要切实落实保障机制,明确清洁工作在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工程中的地位。首先,构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总框架,将清洁工作与末端治理工作摆在同等地位。其次,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生产工作,由相关政府职责部门牵头,组织关于污染防治工作的会议,加强各单位、各部门领导对清洁工作的重视,进而完善清洁生产工作的保障制度。以我国出台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为例,法令中定制了一系列关于此行业中工作内容的赏罚制度,明确规定了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具体工作内容,对于提高其工作协调性、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2 制定行业内技术指标

针对行业内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这一问题,可通过制定明确生产指标、制定管理制度等方式进行解决。一方面,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过程中,尝试将排污许可证与清洁生产纳入同一制度下,探索“三线一单”制度的合理性。根据不同企业的技术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污染防治标准,以此来规避政府部门对行业内企业进行“一刀切”式管理[5]。对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分级,并创新企业内生产审核工作和督查巡查工作的衔接作业方式,提高生产质量。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提高自身的协调工作效率,对传统的管理工作模式进行优化,对传统的污染防治补助资金、污染防治项目验收、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等方面的工作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以实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4.3 大力发展信息流通机构

市场化经济能够自动调节行业内的不合规现象。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放开权利,调整管理方针和管理政策,抓大放小来促进此行业良性发展。一方面,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工作,对于行业乱象(如恶意竞争、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进行严打,为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放松对服务市场的管制,启动“资源共享”活动,建立信息化平台,促进“买方”和“卖方”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此外,相关部门还可建立第三方机构,由第三方机构担任中介、仲裁职责,进一步推动行业内部市场化改革。

4.4 加大对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

国家要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科研立项,不仅要加强经费投入,还要调整关于专利技术、人才、行业机制等一系列内容的管理措施。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出台关于“促进清洁生产科研工作良性发展”的政策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民间企业、外商的投资,进一步保障科研工作能够有足够的经费支撑。

4.5 建立严谨的生产信息系统

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国内的清洁生产行业当中。在《国家清洁生产专家库》中的183位专家在我国的污染防治过程中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6]。但综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行业内急需更多的专业人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专家的引入力度,以实现推动清洁生产工作迈向新台阶的行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将行业内的生产技术、清洁工艺、清洁设备等内容上传到数据库中,便于相关从业人员在信息系统中进行查阅。在上传信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注意对国家、地方的各类政策进行分类整理,将确切的生产评价指标、行业规范等内容上传到数据库的不同部分当中。

5 结束语

在严峻的形势下,只有坚持低碳环保、持续发展、节约资源,才能够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逐渐恶劣的生态环境。相关职责部门及社会企业应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加大对清洁生产工作的支持和投入,通过落实确切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清洁科研工作、建立严谨的生态信息系统等方式,促进我国清洁生产工作的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咨询机构专业人才污染
美咨询机构预计2022年铝将有220 kt的供应过剩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发展的若干分析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