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水平分析
2021-12-28王丽君
王丽君 黄 琼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环境监测中心站
1 引言
环境质量报告是生态环境部门的重要参考文献,其编制水平直接影响着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中年度质量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信息比较多,牵扯面十分广泛,指标众多,评价内容更为细致,往往会成为环境决策层参考的重要资料,由此可见,提升报告书的编制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
2 环境质量报告的重要性
想要对环境报告书进行完善,首先需要明确环境报告书的内容,环境质量报告书涉及的内容较多,主要是指不同级别的生态环境部门向对应级别政府提交的关于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的综合性报告,除了要阐明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之外,还要对环境潜在威胁进行揭示,对环境治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大型综合报告。环境质量报告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是规范性文件,在进行编制时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提高编制质量,确保环境质量报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目前报告书编制存在的问题
3.1 系统性弱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环境质量报告的编制工作中,系统性弱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年度环境报告是一项对系统性和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其编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必须要树立全局观念,从环境整体出发,结合实际情况,以系统论作为主要指导方针,对年度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剖析,掌握总体变化走势,从中发现变化规律。从目前看,环境质量报告在进行编制时依旧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提高编制的水平,系统性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大趋势分析少
在环境报告中,对大趋势分析较少,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否准确判断一定时间内环境质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并找到变化规律十分重要,是报告书编制者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衡量一份年度环境质量报告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所在。针对五年或者是更远时间内环境要素变化进行预判是报告书编制的主要任务。无论是突变还是稳定,无论是趋于好转还是存在变化趋势,都应该给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动态概念,以便可以让相关机构参考,决定今后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规划。以某地区的空气质量变化为例,部分城市一改往日空气首要污染物的状况,由尘类转变成了二氧化硫物质,并显然已跃升为空气质量的第一污染物,针对这一情况,就要进行深入剖析,编制出有价值的环境报告,给人以警示。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污染物浓度以及分担率(污染物)的变化行动轨迹,可以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在现阶段,部分城市空气污染正在悄然进入转型期,与以往相比,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发生了变化,空气污染逐渐呈现出新的污染特征,属于煤烟型污染,并且尾气污染现象依然十分严重,通过该结论的得出,为开展大气环境整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3.1.2 大规律提升少
除了大趋势分析少之外,大规律提升少也是其中的一个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细节琐碎。以地表水质量评价为例,选择某一河段(断面)作为分析对象,需要考虑指标的最大值、超标率以及超标倍数等情况,明确主要的河流污染物,划分水质类别,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分担率(污染物)计算。如果在实际的工作中,报告书编制人员可以对指标进行细化,明确哪一类属于稳定达标;哪一类属于偶有超标;哪一类属于骤然大幅度变化,这样会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建立起一个综合性概念。
3.2 震撼力弱
质量较高的环境报告书,往往都会对环境敏感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并且围绕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从而得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让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例如:针对光化学污染问题以及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是当今社会关心的焦点话题,对这样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起到警示人们的作用。同时,面对地区经济发展要正确客观对待,对产生的结构性问题要进行揭示,对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全面分析,指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扩大环境质量报告的震撼和影响。
4 提高环境质量报告撰写质量的对策建议
4.1 改进思维方式,提高报告书编制能力
报告书的编制要学会转换不同思路,站在不同角度与层面思考问题,确保报告书的完善性。可以模拟各类管理者,或者是以百姓的视角看待问题,结合现实需求,寻找最佳的话题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加工和分析,提高报告书的普及度和覆盖面。例如:在现实工作中,可从决策者(国家环境保护决策者)的角度出发,将最近一段时间的水环境现状综合分析,掌握来源、时空分布等指向性特征,供重大调水项目参考。在报告书编写阶段,也可以从地方建设项目切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细致思考问题,结合不同区域污染负荷情况,积极寻找发展空间,完善报告书内容,提出合理治理措施与减污设想,这样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区域建设项目意见书才能够发挥作用,以此来保证环境质量报告的实效性。另外,还可以转换思路,站在公众宣传的角度,可以在报告中将水域改善前后状况做成对比图,这样一来,可以更加清晰、直观,编制报告的水平和说服力将会大幅度提升,让治理成效深刻印进公众脑海。
与此同时,还要掌握编写技术规范,确保环境报告的编写质量。各监测站在进行环境质量报告的编制工作时,需要树立全局观和发展观,对评价方法和模式以及评价因子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为了确保选择的正确性,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手段,参考其他区域的评价方法,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在方法的选择上要确保连续性和科学性。为了避免评价模式不规范和不统一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采取统一的评价体系,确保编制的合理性。采用系统论的观点,优化报告内容,注重报告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年度报告书中想要体现出关联性等特征,要尽可能层次分明,将鲜明特征突出,注意报告书的前后逻辑关系要清晰,在此基础上实现报告书深层次内涵的提升、汇总与挖掘,全面增强报告书编写能力。
4.2 明确环境报告书的方向,提高可读性以及社会性
环境质量报告并不是简单的工作报告和科研报告,其指导作用非常显著,它是环保主管部门向政府定期做出的报告,为政府各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计划以及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保障,因此环境质量报告应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除此之外还应该兼具可读性以及社会性。就目前的编制情况来看,报告书的编制水平还有待提高,应该在确保评价结果准确的基础上,提高报告的社会性,加大对环境质量情况的相关定性描述,对等级进行划分,分出各要素的“优、良、中、差”,确保社会各界在看完报告书后,都可以对目前的环境质量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所在辖区的环境质量问题有定量的了解,同时也有定性的把握。基于这样的前提,当政府各部门在进行经济发展计划制定时可以有科学的参考,对城市发展计划合理安排,准确掌握环境承载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协调产业布局,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保证计划和规划的行之有效[2]。
4.3 加强环境质量状况以及相关情况的分析,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
环境质量报告在进行编制时,应该在区域污染源问题上下足功夫,分析污染的来源和主要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相关人员和部门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认真做好报告书的编制工作,确保编制的科学性,以便为决策提供可靠保障。在进行报告书的编制时,要从环境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掌握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到污染源的检测上来,找到环境监测断面和区域环境质量之间的相应关系,重点关心排污总量指标以及社会发展指标,并以此作为判断依据,制定针对性强的策略,切合实际,确保对策和建议的可操作性。
4.4 拓宽报告书的交流渠道,开展技术培训,增强编制人员的工作能力
在进行报告书的编制时,除了上述渠道之外,拓宽报告书的交流渠道,开展技术培训,增强编制人员的工作能力等也是有效地手段。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确保报告的编制水平,可以建立相关的编写技术讨论小组,完善编写的质量管理制度,在编写前对内容进行集中讨论和补充,集思广益,寻求报告书的突破点和落脚点,针对难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在形成初稿后,要组织监测、管理、统计等人员进行讨论,全方位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完善方案,对评价结论和变化原因分析等进行验证,确保报告内容的正确性以及科学性[3]。除此之外,还要对优化建议的可操作性进行验证,同时检验报告的可读性与社会性,真正体现出报告的价值。另外,还要对编制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报告的编写质量,并定期组织《报告书》的评比活动,调动人员热情,提高各监测站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主观能动性。评比活动要秉持自愿交流的基本原则,完善报告书交换活动流程,让相关人员从中学习到先进经验。与此同时,还可以每年定期举办编写技术研讨(关于环境质量报告)和经验交流座谈会,从多方面下手,整合现有资源全面提高编写水平,为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5 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质量报告属于环境监测部门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编写质量直接影响着决策的科学性,尤为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报告的编写人员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对报告书的内容科学划分,对监测数据采取正确的统计方法,确保评价指标计算的合理性,为科学决策提供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