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简析
2021-12-28张雪华
朱 艳 张雪华
1.河南省郑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1 引言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各级政府和决策部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政策性工具,也是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信息来源。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受限于卫星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缺失等影响,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2016年以前均采用单指数评价方法,此次研究采用生态环境状况综合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2 评价技术方法与资料来源
2.1 评价指标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选取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CEI)、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NEI)、生态功能区功能状况指数(FEI)等指标开展研究[1]。
2.2 评价方法
2.2.1 现状评价及标准
郑州市及市辖六县(市)采用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五个分指数反映评价区域内生物的丰贫,植被覆盖的高低,水的丰富程度,遭受的胁迫强度,承载的污染物压力等,再计算出综合指数即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反映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整体状态。生态环境状况分级:EI≥75为优,55≤EI<75为良,35≤EI<55为一般,20≤EI<35为较差,EI<20为差。
郑州市城区采用空气质量达标率[2]、水质达标率、城市热岛比例指数等18个指标,计算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3]、生态建设指数三个分指数反映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受纳的污染压力和生态环境状况,再计算出综合指数即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CEI)反映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级:CEI≥80为优,70≤CEI<80为良,60≤CEI<70为一般,50≤CEI<60为较差,CEI<60为差。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采用面积适宜性、外来物种入侵度、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开发干扰程度四方面综合计算出综合指数即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NEI)评价生态保护状况。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分级:NEI≥75为优,55≤NEI<75为良,35≤NEI<55为一般,20≤NEI<35为较差,NEI<20为差。
郑州市生态功能区中黄河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采用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指数(FEISWDYX)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指数(FEISYHY)评价生态功能状况;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嵩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黄淮平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采用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指数(FEISYHY)评价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分级:FEI≥70为优,60≤FEI<70为良,50≤FEI<60为一般,40≤FEI<50为较差,FEI<40为差。
2.2.2 年度对比分析
对2017年、2018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CEI)、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NEI)的年际间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2.3 评价区域
研究区域包括郑州市市辖六县(市)(中牟县、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城区、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郑州市生态功能区(黄河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嵩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黄淮平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2.4 数据来源
遥感数据采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提供Sen⁃tinel-2号卫星分辨率为10m的数据,其他数据来源于郑州市统计数据[4]。
3 评价结果
3.1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3.1.1 郑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2018年度郑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56.9,级别为“良”,表明郑州市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适合人类生活。各项分指数的贡献值分别为生物丰度指数31.9,植被覆盖指数0.1,水网密度指数1.9,土地胁迫指数13.1,污染负荷指数9.9,其中,贡献值最大的为生物丰度指数(贡献值31.9)。
市辖六县(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在50.4~63.6之间,巩义市最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63.6;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的县为巩义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占67%,级别为“一般”的县市为新郑市和中牟县,占33%。市辖六县(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级别自东部向西部由“一般”转为“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逐渐增高。
生物丰度指数反映评价区域内生物的丰贫程度。市辖六县(市)的生物丰度指数在70.0~109.2之间,较好的为登封市,生物丰度指数为109.2,随后依次为巩义市、新密市、荥阳市、新郑市、中牟县。
植被覆盖指数反映评价区域内植被覆盖高低程度。市辖六县(市)的植被覆盖指数在0.44~0.54之间,较好的为登封市,植被覆盖指数为0.54,随后依次为巩义市、新密市、新郑市、荥阳市和中牟县。
水网密度指数反映评价区域内水的丰富程度。市辖六县(市)水网密度指数在6.1~18.5之间,较好的为荥阳市,水网密度指数为18.5,随后依次为中牟县、巩义市、登封市、新密市、新郑市。
土地胁迫指数反映评价区域内遭受的胁迫程度。市辖六县(市)的土地胁迫指数在6.9~15.2之间,较好的为登封市,土地胁迫指数为6.9,随后依次为巩义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新郑市。
污染负荷指数反映评价区域内承载的污染物压力。市辖六县(市)的污染负荷指数在0.25~3.1之间,较好的为中牟县,污染负荷指数为0.25,随后依次为新郑市、巩义市、登封市、荥阳市、新密市。
3.1.2 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CEI)为65.6,级别为“一般”。二级指标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生态建设指数的贡献值分别为22.4、19.7、23.5,其中,生态建设指数贡献最大。环境质量指数的分指标(H1~H6)中贡献值最大的为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H3),污染负荷指数的分指标(H7~H13)中贡献值最大的为固体废物排放强度(H12),生态建设指数的分指标(H14~H18)中贡献值最大的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H17)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H18)。
3.1.3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NEI)为76.2,级别为“优”,表明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原有生境得到有效保护,无明显开发干扰迹象。
3.1.4 郑州市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指数
郑州市生态功能区中,黄河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区的生态功能指数FEISWDYX61.2、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指数FEISYHY为62.9,级别均为“良”,表明黄河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自然生态相对较好,生态功能相对稳定。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嵩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黄淮平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指数FEISYHY分别为73.6、72.1、74.9,级别均为“优”,表明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嵩山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黄淮平原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自然生态优越,生态系统承载力高,自我调节能力强。
3.2 年度同比分析
郑州市2017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级别为“良”,2018年与2017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值△EI为0.3,表明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同比无明显变化。市辖六县(市)生态环境状况级别同比均无变化;新郑市生态环境质量略微变差,其他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
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级别年度同比无变化,均为“一般”。环境质量指数中城市热岛比例指数2018年较2017年明显降低,绿地覆盖率2018年较2017年明显增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值ΔCEI为5.5,表明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好。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状况级别年度同比无变化,均为“优”;生态保护状况指数变化值△NEI为0.1,表明生态保护状况无明显变化。
4 研究结论
(1)2018年郑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56.9,级别为“良”。与上年相比,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级别无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市辖六县(市)中,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范围为50.4~63.6,“良”占67%,“一般”占33%。与上年相比,六县(市)生态环境质量级别均无变化;登封市、巩义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生态环境质量均无明显变化,新郑市生态环境质量略微变差。
(2)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CEI)为65.6,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级别为“一般”,级别年度同比无变化,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同比变好。
(3)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NEI)为76.2,生态保护状况为“优”,级别年度同比无变化。
(4)郑州市4个生态功能区中,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嵩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黄淮平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状况均为“优”,黄河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状况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状况均为“良”。
5 相关建议
(1)郑州市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同比明显变好,表明2018年郑州市增加绿地、公园建设投入、加大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力度等举措起到明显作用,建议继续增加生态建设投入,使郑州市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2)新郑市、中牟县△EI均为负值,后续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扭转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趋势,提升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