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书目著录元代类书考辨
2021-12-28金传道
金传道
对元代类书存佚问题作较为全面考察的,目前主要有两位学者:一是贾慧如,有《元代类书考述》[1]和《元代类书存佚考》[2]两篇文章发表,二文内容大致相同,后者可视为前者的增订补充;二是陈涛,发表有《元代类书的编纂和出版》[3]一文,从编纂和出版两方面对元代类书做了考述。笔者近年撰写元代类书叙录,略有所得,或可补二人研究之缺。这里主要探讨古籍书目在著录元代类书时将非元代类书当作元代类书的情况。
一、将宋代类书误为元代类书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一五子部类书类著录元人“郑起潜《声律关键》八卷”[4]422。考郑起潜字子升,号立庵,原籍闽县(今福建福州),徙居平江(今江苏苏州),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官至权兵部尚书。《宛委别藏》本《声律关键》卷首有时任“朝奉郎、秘书省著作郎兼权考功郎官、兼权国子司业、兼史馆检讨官、兼崇政殿说书”的郑起潜于淳祐元年(1241)正月六日上尚书省札子,其中云:“起潜屡尝备数考校,获观场屋之文,赋体多失其正。起潜初仕吉州教官,尝刊赋格,自《三元衡鉴》、二李及乾淳以来诸老之作,参以近体古今奇正,萃为一编,总以五诀,分为八韵,至于一句,亦各有法,名曰《声律关键》。建宁书肆亦自板行。欲望朝廷札下吉州,就学取上《声律关键》印板,付国子监印造,分授诸斋诵习,庶还前辈典刑之旧。”尚书省“照应施行”[5]116册前言2-3。可知《声律关键》乃郑起潜早岁为吉州州学教授时编纂,至主国子监时进札尚书省得以推广,其书至少当成于淳祐元年之前,为宋代类书无疑。
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子部类书类、张锦云《补元史艺文志》子类类书类著录《群书会元截江网》三十五卷,雒竹筠《元史艺文志辑本》子部类书类著录熊晦仲《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七十四卷,以此二书为元代类书。《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子部类书类将《群书会元截江网》置于宋代类书中,云:“不著撰人名氏,首题太学增修。中有淳祐、端平年号,盖理宗时程试策论之本也。元时麻沙刻本,前有至正七年东阳胡助序。《千顷堂书目》遂指为助撰,误矣。”[6]4238《群书会元截江网》有“皇朝事实”条目,专列宋朝史事,则四库馆臣的判断当是正确的。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七子部类书类著录《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六卷,云:“不著编辑姓氏,亦无序跋。考宋理宗时,书肆本有《群书会元截江网》三十五卷,当出一人所撰。”[7]437此推论很可能符合事实。陆心源皕宋楼藏有完整版《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六十八卷,前有“岁在己未正月元旦前进士陈善元序”,明确称是书编者为熊晦仲;陆心源十万卷楼藏有《太学重新增修决科截江网》三十五卷,署宋熊晦仲编。关于陈善元序中“岁在己未”是指哪一年,陆心源有不同看法。《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一著录宋刊本《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七十四卷(按,实际应为六十八卷),解题中谓己未为南宋开庆元年(1259);《仪顾堂续跋》卷一一《宋椠启劄截江网跋》中又认为己未是指元延祐六年(1319)。胡玉缙《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卷三子部类书类著录《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六十八卷,认为当以陆心源后说为长。不过,陈善元序虽作于元延祐六年,但熊晦仲书却成于南宋。铁琴铜剑楼所藏《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六卷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该本当为完整版《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庚集部分,其中多次称宋朝为“本朝”“皇朝”,在宋理宗诞节“天基节”下注“今上皇帝生日”,又避“玄”字,则《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当编成于南宋理宗时代。
张锦云《补元史艺文志》子类类书类著录林駉《源流至论》。然《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子部类书类一著录《源流至论》,明确指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宋林駉撰。《别集》十卷,宋黄履翁撰”[6]4245。李裕民考出林駉为宋理宗时人,林駉编《源流至论》在宝庆元年(1225)后不久[8]297。黄履翁《古今源流至论别集序》云:“昌黎外藁,后来所次;坡老数论,又文集之续者。《至论》之作,岂能无遗论耶?予擢第西归,又有逐海滨之臭者而求续作,伎痒未歇,不免复为之索笔。噫,斯集果盛传于世耶,予不敢效福畤《中说》以盗人之名;果未足重于世耶,又安敢为魏泰《碧云豭》嫁恶于人哉!故特于篇首言之,以自见云。癸巳书云之旦,合沙西峰主人黄履翁吉父序。”[9]344册336黄履翁为绍定五年(1232)进士。“癸巳”即绍定六年。由此可知,林駉《源流至论》当成书于绍定五年之前。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类书类、《中国古籍总目》子部类书类类编之属通编著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有一部明抄本《类编名公四六启劄云锦续集》五卷,定为元代类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子部类书中亦著录此书,但定为明代类书。此书无序跋,无编校抄者署名,当为整部书中散出者。书中所收例文大多不署作者名,从少数有署名者来看,都是南宋人的作品。卷三馈送门土宜类有《临安送土宜劄子》,首谓“某来从辇下”,其后《临安归送土宜劄子》中有“归自日边”之语,二篇均不署作者名,若此书为元人所编,恐怕不会选此有所忌讳之文。因此笔者认为,此书当是南宋人所编。
二、将金代类书误为元代类书
张锦云《补元史艺文志》子类类书类、龚显曾《金艺文志补录》子部类事类著录郑当时《韵类节事》和《群书会要》。《千顷堂书目》卷一五子部类书类则将此二书著录于金代,谓郑当时“字仲康,洪洞人。大定中进士,汾州教授”[4]422。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吴骞《四朝经籍志补》子部类书类所记同《千顷堂书目》。钱大昕《元史艺文志》经类小学类著录“郑昌时《韵类节事》”,小注云:“字仲康,洪洞人。汾州教授。”[10]22卷152子类类事类著录“郑当时”《群书会要》,均列为金代著作。考〔成化〕《山西通志》卷一九载:“郑当时,洪洞人。明昌二年(1191)登进士第。河汾教授。编节义事行于世。”[11]史部174册325〔康熙〕《山西通志》卷二〇载金代人物有郑当时,又有郑时昌,谓后者字仲康,洪洞人,大定间对策第一,为汾州教授,编《韵类节事》及《群书会要》传世。张希清等考郑时昌为大定二十八年(1188)的经义魁[12]277。方志所载郑当时与郑时昌事迹多有重合,笔者怀疑“郑当时”很可能是“郑昌时”之讹,而“郑昌时”又为“郑时昌”之乙。〔康熙〕《隰州志》卷二四《艺文》收录“金郑时昌”所作《题宋簿碑》,《金文最》卷四八据以收录,改题《宋簿兴儒里记跋》。无论笔者的推论是否正确,《韵类节事》和《群书会要》都应当是金代类书。
三、将明代类书误为元代类书
张锦云《补元史艺文志》子类类书类著录周宏道《裁纂类函》一百六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七子部类书类存目一著录《裁纂类函》一百六十卷,云:“不著撰人名氏。其书杂录《册府元龟》之文,而删易其篇目。前有虞集序,称‘相台庐陵周宏道先生所著’。考《道园学古录》不载此文,所谓‘宏道先生’亦无所考。据其文意推之,盖周必大《平园集》外尚有著述八十馀种不传,奸黠书贾因伪造此书,以依托求售。既讹必大之字‘洪道’为‘宏道’,又以必大先世郑州人,而加‘相台’二字于庐陵之上。观其序词旨鄙俚,可资笑噱,正不足与辨真赝也。”[6]4289《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庚集子部类事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类书类、《中国古籍总目》子部类书类类编之属通编著录有明抄本《裁纂类函》,题“元周宏道辑”。考元代文献中并没有“在朝秉政”的周宏道其人,据序文来看,此“周宏道”乃宋人,四库馆臣推论其为周必大是正确的。然《裁纂类函序》既为假托,则此“周宏道”亦属子虚乌有。四库馆臣断是书乃书贾伪托求售之作,甚是。至于此书为何时之作,考其仅以抄本传世,且清代以前的书目中未见著录,笔者推测,此书很可能是明代或清初书贾伪托周必大之作,不可能为元代类书。
张锦云《补元史艺文志》子类类书类著录徐达左《群书集事渊海》四十七卷。徐达左(1333—1395)字良夫,号耕渔子,别号松云道人,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邓尉山,明初出任建宁县训导,有《颜子鼎编》《金兰集》传世。高儒《百川书志》卷一一子志类书类著录《群书集事渊海》四十卷,云:“不著作者。弘治末年方梓行,盖国朝人之所为者。”[13]172《千顷堂书目》卷一五子部类书类、《明史》卷九八《艺文志三》类书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七子部类书类存目一、《嘉业堂藏书志》卷三子部类书类、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六二子部类书类等著录是书,均认为是明代类书。现存《群书集事渊海》的最早版本是明弘治十八年(1505)司礼监贾性刻本,前有刘健《群书集事渊海序》,后有李东阳《群书集事渊海后序》及谢迁《题群书集事渊海后》。刘健谓是书乃太监贾性购于货书家,李东阳推测编者为明初人,谢迁则怀疑是“元末丧乱之际穷居避世,而托志于文字以终其身者”。考《群书集事渊海》记事自春秋战国至于元末,书中大量引用注明来自《元史》的材料,其成书必在明代。冯贞群《伏跗室善本书目》云:“《群书集事渊海》存四十八卷,凡一百六十卷,徽藩命其臣编集,每册有徽国经史之章,背页有写对对读臣名,原稿本朱笔句读。《明史》误作四十七卷。”[14]70明英宗第九子朱见沛于成化二年(1466)被封为徽王,其后朱祐枱、朱厚爝、朱载埨先后袭任。如果冯贞群之说不误,则《群书集事渊海》最早当由第一代徽王朱见沛下属编集。
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四著录元王罃撰《群书类编故事》二十四卷,谓此类书有元刻本。庄芳荣《中国类书总目初稿》、张涤华《类书流别》(修订本)存佚第六、《元史艺文志辑本》子部类书类据此著录,以为是元代类书,只不过前两者将作者写为“王莹”。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八《群书类编故事跋》云:“罃字宗器,号乐淡,家贫,积学自立。中永乐六年乡试。明年授睢宁教谕,擢礼科给事中,改刑科。宣德五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以罃守肇庆,奉敕行增修水利,作兴学校,令行政举,境内帖然。居九年,进秩二等。徙治西安,如治肇庆。越三年致仕,卒年七十,见《明史·李骥传》《宁波府成化志》《肇庆府志》。以宣德五年守肇庆、居九年调西安、又三年卒、年七十推之,当终于正统六年辛酉,生于洪武五年壬子,其非元人明矣。《揅经》题为元人,不免为门客所欺耳。卷首有宣德时序,书贾抽去末页,以充元刊。以序中‘肇庆守四明王公’一语证之,则必宣德中刊也。”[15]128李裕民亦认为“此书当作于明宣德六年(1431)至正统三年(1438)间”[8]465。据此,则《群书类编故事》当为明代类书。
《元史艺文志辑本》子部类书类著录张九韶《群书备数》十二卷。考高儒《百川书志》卷一一子志类书类著录此书,谓“元临江张九韶纂辑经史子集所载之事可数纪者,汇成一集”[13]172。同书卷九子志崇正家类又著录张九韶《理学正编》一卷,却谓其为宋临江人。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内编卷三类书类、《平津馆鉴藏记书籍》卷一、《廉石居臧书记》内编卷上、洪颐煊《读书丛录》卷二四、江标《宋元本行格表》卷上等均著录有元刻本《群书备数》,《群书备数》为元代类书似无可置疑。考张九韶(1314—1396)字美和,号吾乐,江西清江人,元末累举不第,隐居教授,明洪武三年(1370)荐授清江儒学教谕,后升国子助教,改翰林院编修,洪武十三年(1380)致仕。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明万历三十六年吴昭明刻本《群书备数》,卷首有“洪武戊辰岁秋八月既望蒙阳八十六翁梁寅谨序”之《群书备数序》,云:“先生以耄耋之年,淳正之学而特承天宠,许归田里。其家居也,乐于闲静,务学之心虽老如壮。所藏之书累数千卷,手钞目阅,日夕忘倦。近又以为,名物之书若《目会》、若《小学绀珠》、若《小学名数》,因世难散轶,后进罕见于世。旁蒐群籍,益广类例,别为一编,名之曰《群书备数》。”“洪武戊辰”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由此可知,《群书备数》是张九韶洪武十三年致仕后着手编纂的一部书,编成刊印在洪武二十一年。
古籍书目之所以会把宋、金、明等其他朝代的类书著录为元代类书,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元代类书的编者一般为底层文人,名不见经传者多,即使有编者署名,也很难准确考知其生平;二是元代类书多为通俗读物,上层文人、私人藏书家对其持轻视态度,缺少“流传有序”之相关记载;三是明清时期,书贾为了牟利,伪造了一批包括类书在内的假古籍,稍不留意,就可能上当受骗;四是元代类书向来不受重视,研究薄弱,观点多陈陈相因,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