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史之乱对唐代图书编撰与保存的影响

2021-12-28梁明玉

兰台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典籍朝廷藏书

梁明玉

黄云鹤在《唐宋下层士人研究》中说:“国家藏书与政治关系过于密切,任何政局的动荡,都会给国家藏书带来毁灭性的灾难。”[1]174安史之乱对国家藏书的影响也是如此,安史之乱不仅给唐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而且给文化典籍的保存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安史之乱前唐政府对文化典籍的编撰与整理

唐政府自建立起,就非常注重对文化典籍的编撰与搜集。早在唐太宗贞观之时,朝廷就曾重金购书,据韦述所作《叙书录》记载:“太宗贞观中,搜访王右军等真迹,出御府金帛,重为购赏。由是人间古本纷然毕进。”[2]3067玄宗登基后,出于统治的需要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也异常重视,面对“内府旧书,自高宗时藏宫中,甲乙丛倒。”[3]5689的局面,特命“左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右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褚无量整比”[4]1465。为了工作的方便,下诏将整理经籍之所置于乾元殿东厢,据《新唐书》载“天子诏于东都乾元殿东厢部汇整比”[3]5689,并且玄宗在《集书目诏》中云:“比来书籍缺亡后多错乱者,良由籍历不明,纲维失序,或须披阅,难可简寻。今丽正殿写四库书,各于本库每部,别为目录。其与四库目不类者,依刘歆《七略》排为《七志》。其经史子集及天文,以时代为先后,以品秩为次第。其《三教珠英》既有缺落,宜依书目,随次修补,朕当披览,无使缺遗。”[2]317

玄宗也非常重视在民间搜访图书,其在开元、天宝时期,相继命令张悱、萧颖士等人以括访异书使的身份在民间搜访图书。据《集贤注记》载:“开元十年九月,……张悱改充知图书括访异书使。”[5]990另据《萧颖士传》载:“天宝初,……奉使括遗书赵、卫间。”[3]5768储光羲也曾作诗《送沈校书吴中搜书》,司空曙有诗《送李嘉祐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也有人主动向朝廷献书,如闾邱均在《为僧履空进图书古器物等表》中说:“前件真迹书及图书古物等,积集既久,众推奇异,岂下僧蒙鄙之资,所得自畜。如将服用,必是保卫圣躬,谨因括图使臣某辄附进上表以闻。”[2]3008正像学者所言:“特别是唐玄宗本人尤为重视书籍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唐玄宗在位时期,由于他本人对文献整理尤其重视,对古文献搜集、保存和流传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6]正是经过唐代君臣们的不懈努力,使得“集贤院所藏至七万卷”[7]3442。唐人张彦远也在《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说:“贞观开元之代,……内府藏书,谓之大备。”[2]8278

二、安史之乱对文化典籍的破坏

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唐政府搜集和编撰的重要典籍大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存放。据《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四年十月,车驾从东都还京。有敕,百司从官,皆令减省集贤书籍,三分留一,贮在东都。”[8]752而在安史之乱中,洛阳、长安两地先后成为战争的主战场,并被叛军较长时间占领,导致两地文献典籍损失严重。据《旧唐书》载:“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9]1962《新唐书》亦载:“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3]1423《新唐书》又载:“禄山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官幐私褚,丧脱几尽,章甫之徒,劫为缦胡。”[3]5637《封氏闻见记》“声韵”条载:“天宝末,平原太守颜真卿撰韵海镜源二百卷;未毕,属胡寇凭陵,拔身济河,遗失五十余卷。”[10]13明代胡应麟也说:“唐开元之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11]7可见,安史之乱给当时文献收集和保存带来了巨大灾难。

虽然两京在安史之乱中受到的破坏尤其严重,但在安史之乱中,也有些藏书家尤其注重对藏书的保护,如萧颖士在战乱中就曾“藏家书于箕、颖间,身走南山”。韦述在安史之乱中也有“抱国史藏于南山”的经历,在其死后的广德年间,他的外甥萧直就曾向朝廷上书云:“苍卒奔逼,能存国史,贼平,尽送史官于休烈,以功补过,宜蒙恩宥。”[3]4529另如时任侍御史的史惟则在问赵城仓督从何处得到“二王真迹”时,仓督回答说:“禄山下将过向太原,停于仓督家三月余日。某乙祗供称意,有怀悦之心,乃留此书相赠。”[12]97最后史惟则将此书献给朝廷,肃宗“赐绢百疋,擢授本县尉”[12]97。这些在战乱中保存下来的文献典籍和新创作的典籍,无疑具有巨大价值。

三、安史之乱后对文化典籍的搜集与编撰

在唐军收复两京后,朝廷也开始重新搜集整理文献,搜集方式主要有献书授官与派员搜访两种。早在至德二载(757)于休烈就曾向肃宗上《请搜访国史奏》云:“令府县搜访,有人收得国史实录,能送官司,重加购赏。若是官书,仍赦其罪。得一部,超授官,得一卷,赏绢十匹。” 至德二年收复长安后,朝廷任命徐浩担任书画搜访使,他曾说:“初收城后,臣又充使搜访图书,收获二王书二百余卷。”[12]97王维也曾在《谢御书集贤院额表》中说:“顷逆胡凶顽,不识经籍,恣行毁裂,有甚焚烧。伏惟陛下御极统天,功成理定,愍其坠简,旁搜古壁,发求书之使,置写书之官。”[2]3287《旧唐书》亦载:“肃宗、代宗崇重儒术,屡诏购募。”[9]1962如沈浩就在“乾元二年尝进《广孝经》十卷,授校书郎”[13]398。

朝廷也曾多次派官员到各地搜访图书,如《新唐书》载:“元载为相,奏以千钱购书一卷,又命拾遗苗发等使江淮括访。”[3]1423耿湋也于“大历十一年奉使江淮括图书”[14]690。卢纶在此时曾作《送耿拾遗湋充括图书使往江淮》一诗为朋友耿湋送行。也有文人在官员奉命赴地方搜访图书时为朋友作诗送行,如韦应物作《送颜司议使蜀访图书》、钱起作《送集贤崔八叔承恩括图书》、戴叔伦作《送崔拾遗峒江淮访图书》等,这些诗作都表明安史之乱后朝廷曾多次派官员赴地方搜访图书,且他们很多人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徐浩在乾元元年充访图书使时,收获“二王书二百余卷”[12]97。也有人主动向朝廷献书,如“大历六年十月代宗诞节日,天竺僧不空将自天宝年间至大历六年间翻译的经典120 余卷、77 部附目录一卷进呈。”

安史之乱前后民间也有大量藏书存在,据范凤书先生研究,“唐代藏书家的藏书数量,和前代相比都明显增多,不少都在万卷以上。吴兢是一万三千多卷,蒋义是一万五千卷,韦述、苏弁、李承休各是二万卷,李泌则达三万余卷,为数最多。”[15]41韩愈曾在《送诸葛》中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16]115就是描述李泌家所藏图书的情况。另如韦述在安史之乱前典掌国家图籍四十年,自蓄书二万余卷。这些藏书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承和保护文化典籍的作用。

安史之乱虽然给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存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但经过乱后朝廷官员和文人的努力,使损失尽可能地降到了最低。至“上元中所收经录六千余卷,至代宗大历年,道士冲虚先生殿中监申甫海内搜扬,京师缮写,又及七千卷。”[17]131这些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为我们今天认识和学习唐代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典籍朝廷藏书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小毛驴藏书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珍惜每一本藏书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