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内蕴及其时代旨趣
2021-12-28徐秦法
◎徐秦法,常 劼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530004
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别于其他一切信仰,不是作为“绝对真理”加以迷信、膜拜,其解构了一切传统信仰的“主—奴”逻辑图式。传统信仰放弃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发主体性;传统信仰以启示、以寓言来开启,马克思主义信仰则以现实实践而“在场”。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现实性与未来性、真理性与革命性、世俗性与崇高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个体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标示着其本质与价值内蕴不是针对基督教,而是针对商品拜物教;不是针对精神领域,而是针对人民大众的生存社会;不是指向观念王国,而是指向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为人民大众指向的现实的幸福生活、所揭示的未来生活一定会到来的真实存在,是现实的、科学的存在过程,而非“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或“人民的虚幻幸福”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个体”和“类”、“个体”和“自身”解放的过程,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78。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批判性、人民性、实践性而“在场”,凸显其存在于此岸世界的根本立场。具体而言之,其一,通过对“宗教的人”的揭露,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不是生活在想象的、臆造的社会,不是生活在虚幻的、缥缈的世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实践的社会中,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批判特质,彰显批判样态。其二,通过对“个人”的深层把握,确证社会历史、生产生活之主体——人,不是相背而行的平行体,不是游离历史之外的独行体,而是万千联系的交集体,是共同生存的实在体,从而在历史之维中,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民属性,明晰人民立场。其三,马克思恩格斯直趋“现实之活动、物质生产”——实践之内蕴,“现实的个人”是实践之主体,而个人的实践推动生产活动、交往活动的开展,确证社会历史发展以“现实的个人”——实践的个人——为条件,以“现实的个人”为指向,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属性。如此,从批判性、人民性、实践性确证马克思主义信仰之独特属性,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立足此岸世界的现实指向,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真理性特质,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规定。
(一)批判性:对“宗教的人”的揭露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亦非悬空而上的“绝对精神”,而是在历史进程之中、生产发展之中,通过对理论的批判、对精神的驳斥、对所谓“宗教的人”的揭露并高扬其批判性的真理存在。马克思指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的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不取决于他个人,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其自主的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1]50-51。在宗教教义诱导之下,人民大众所施行的圣礼、进行的救赎,最后的结果不是由人民大众自身所决定,而是由不受个人控制的、在自身之外的、异己的“神”所把控。人民大众越是需要什么,在宗教之中就越是缺少什么。如此而言,宗教信仰是异己的活动,究其本质,是人民大众将自身的观念、念想寄托给上帝、神,这不是自身的活动,其既无法知晓活动的结果,也无法判定活动的作用。宗教活动从本质上而言是异化活动,人的祷告、赎罪等自身进行的活动能否发生作用不取决于祷告是否多层次、赎罪是否多方式,而是完全由神灵主宰,而人民大众为了自身所谓的“彼岸的幸福生活”,必然要进行诸种圣礼,圣礼开展得愈多,他就愈是失去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对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指出“宗教的人”与“现实的个人”[2]11有本质上的差别。“宗教的人”是精神、意识之把控,存在于彼岸世界里,生活于虚幻的花朵之中;“现实的个人”是实践的、真实的、生存着的人,是生存于此岸世界之中的人,人之生产生活是真切存在的。历史由“现实的个人”创造,而非“宗教的人”编造;社会历史由“现实的个人”之实践而推动,而非“宗教的人”之祈祷;生存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而非“宗教的人”信奉的神。在现实的世界中,人是主体,而非上帝;人之实践形成生产生活的社会关系,而非宗教之意念捏造的虚幻的一切关系。总而言之,通过对以往德意志哲学批判学家们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宗教的人”是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假想着的信徒,凸显了“现实的个人”是社会之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性:对生存主体的把握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描述、揭露,实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个体”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从而实现对生存“个体”的深层把握,凸显其人民性的崇高存在。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生存的人”入手,凸显生存“个体”的历史之维。历史之于人的思维、观念、精神是为第一性的,实践之于人的意念、想法是先决性的,而非颠倒而谈。私有制下生存的人,不再是具体的、存在的个人,他们不具有任何自主生活的权利。“这些个体”为了取得共同的自由,彼此发生联系,彼此进行交往——而这样的联系、交往却是在现实之外的。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个人,都生存、生活在相互联系之中——无论是自然关系还是社会关系,人都是生活在一定关系中的个人,抛除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作为现实的、生存的人进行思考、实践都与他人、他物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不是孤立的、物质的、无交集的存在,本质上是交互的、联系的、生存在关系之中的存在;人不是虚无的、幻想的臆想,人是现实的、实践的“个体”。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的价值目标: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亦是人民性的属性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3]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如此,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人是生存世界的主体,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要通过主体——人——达到最终的价值指向,共产主义不是一个社会形态或是一个社会概念,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进程,它本身具有历时性、崇高性、人民性的特质。共产主义是人对自身的完全占有,解蔽了“主—奴”之状态、打消了“物欲”之观念,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复归——人自身的发展、财富的自我满足、幸福生活的完全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揭示了:复归是人本身回归到原本属于自身的一种样态,不再是宗教束缚、不再是资本奴役、不再是商品、货币的主导,人就是生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是生活的主体,亦是自我发展的主体。
(三)实践性:对“现实的个人”的确证
马克思主义信仰确证了:人民大众之未来生存样态必然是自由的、幸福的存在,是经由“现实的个人”实践而不断生成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性,突出体现在:打破了所谓“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之产物的悖论,驳斥其意识第一性的观念,直截了当地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2]26。德意志所谓的哲学批判家们,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批判”之本质所在,统统指向宗教批判,而未对人类历史之最根本的存在进行剖析,从一开始就将历史、世界划归于意识之内,从根本上秉持歪曲、自为的看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痛斥了哲学批判家们,指摘其观念世界之概念,指出观念决定现实的谬误。德意志的哲学批判家,从根本上剥离了历史、现实的独特属性,从而将生存着的“人”的观念、思想、意识冠以“统治”之名,是撇开历史之发展、社会之发展、实践之发展的歪曲之维。“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16。马克思恩格斯直指生产生活的发展主体是从事活动、物质生产的“个人”,从本质上而言,即为实践的、实在的“个人”,而非意识的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个人”针对于“想象的个人”,前者是真实存在,以实践为其生存之根本的、真切存在的、清晰可见的“个人”,而后者却为虚幻缥缈的存在,是发生于幻想、假象之中的“个人”;前者从事个人的生产、开展个人的生活,后者束缚于、囚禁于臆想之中,不是真实存在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直趋“现实之活动、物质生产”——实践之内蕴,“现实的个人”是实践之主体,而个人的实践推动社会结构、国家之产生、发展,确证社会历史发展以实践的个人为条件、以“现实的个人”为指向。个体的观念精神世界立足于个体的现实生存活动,“现实的个人”在生产力领域之中从事的实践——现实生存之需,真实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之中,如此,从本质上打破了世界、历史源于人之思维、意想、观念之说,推翻了人类史就是宗教发展史的纰缪之论。历史、国家、社会产生于“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实践,不是意识观念之想象,更不是宗教教义之衍生,一言以蔽之,马克思恩格斯从根本上粉碎了历史与人民大众生产生活之藩篱,历史源于人民大众之生存生产,意识源于人民大众之现实实践;实践彰显了“现实的个人”的生存活动与生产活动,其是人民大众未来幸福生活的必然手段。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内蕴
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指向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人民大众的解放,以实现人民大众的美好生活为价值旨趣,以其现实性、真理性、价值性引领人民大众的生存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作为“精神指引”而存在,还深层次地指导人民大众改变现实生活的“物质力量”在场,指引人民大众的现实生存、生活。同时,也是对幸福生活的真实指向,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个体存在、从现实角度、从现实生活世界着手,引领人民大众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而工人党却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4]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达到的是彻底的解放——必须是作为“人”的人之解放,最终目的是完成人的现实生存,实现人的幸福生活。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精神指引”存在
人民大众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以其精神世界的信仰为基准,以人民大众的现实生存、生活的价值目标而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人民大众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无可置疑,意识具有影响人民大众实践的能动作用,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意识思维,而信仰的外在表现是人民大众的现实活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民大众精神生活的指向,在根本上就是作为人的精神指引而存在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提出要“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以“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为价值指向、以“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为价值目标,从根本上指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是最高取向。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民大众的精神指引,主导着人民大众的行为表现。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外化形式是人类对其现实生存、生活世界的实践,追求其本身的现实幸福生活等都是对其价值取向的主导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着人民大众的生活面貌,引领着人民大众的主体精神,就是要将人民大众作为历史发展中的生存个体,真正地把“现实的个人”的概念落实于现实实践之中,从而把具体的、真实的人的面貌“归还”于人民大众本身。马克思主义信仰打碎了宗教信仰的“指引”假象——宗教信仰假借为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类指明了生存的方向,使人类确信宗教信仰是其获得“解放”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宗教是“精神抚慰”,是“虚幻的幸福”展示,是“人民的鸦片”,宗教从根本上抑制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使人成为“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指引”,人民大众端正了自我的价值取向,确立了自我的价值观念,认识到自身不再是宗教观念把控下的“干尸”,也不是神学教义束缚下的“非人”,从本质上而言,人民大众就是实实在在、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而非彼岸世界的人,实现自我的幸福生活方是“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实践的、崇高的信仰,它始终指向人民大众的现实实践、生活世界,始终将人民大众的自我幸福作为本质目标。历经历史与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确证了其就是彻彻底底为人民大众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为实现人民大众的自我解放的科学信仰。人民大众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基于正确的价值引导,投身于改变自身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尤为鲜明地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指引内蕴。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物质力量”在场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实践性、人民性特质,明晰了人民大众的现实幸福、自我解放,不是意识观念的推测,不是绝对精神的宣扬,而是历史的必然、发展的必然,是现实的、生存实践中的解放。人的解放须有现实的手段方可实现,而现实的手段在历史之中被宣扬着——“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等机器的出现,农业改良运动的开展”[2]19,是“现实的个人”的自我活动的阐释,是生活主体自我意志的渐序表达,它本身就是实践着的、真切存在的运动。现实的手段是对人的最根本生存需求的满足,成为“现实的个人”,首先要成为“有生命的个人”,人要生存、生活,前提是在现实之中满足其对吃喝住穿的需求,离开了最本质的生活、最现实的条件,那么所谓的“解放”,就不过是词语的滥用、文字的掩饰,更是毫无意义、令人眼花缭乱的假象。人的解放是现实的运动,是现实性、实践性的本质要求,要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彰显其历时性特质——人的解放是历史的必然,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动态的、运动的过程,而非静态的、固化的口号;是人的生存、生活的彻底阐扬,而非人的自我精神慰藉。总之,人的解放是现实的、实践的、历时性的、彻底的历史运动,是真正的解放——自我生存的满足、幸福生活的实践、自由发展的实现。同时,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批判私有财产的存在,将无产阶级作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的主体力量,而无产阶级是这样一个阶级——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全人类本身的解放,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推翻资产阶级,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无产阶级诞生以来,就毫不避讳其人民性、实践性的阶级属性,直接向世人表征其代表人民大众,并且把人的解放的历史任务作为其自身解放的根本,无产阶级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交往的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认为唯有达到了这种“发展”,共产主义的条件才会成熟。共产主义不是囿于观念的、思维的描述,不是泛泛而谈的概念;不是观念上层建筑——制度,亦不是物欲的实现,而是现实的——消灭不符合人的生产生存的——运动。这个运动的发生条件——生产力发展、交往的普遍化,指明了共产主义是全世界范围内达到的、人与人之间打破地域束缚及交往宰制的历史阶段,它是人的生存生活的必然阶段,是历史的必然阶段。共产主义不是状况,不是理想,而是由应然走向实然的历史的本质规定,是由“抽象的人”转向“有生命的个人”再到“现实的个人”的必然要求,它是运动,是伴随历史、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共同前进的运动;它是历史的必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指向,它是人的自我生存、生活的必然,人的自我发展的价值需求。一句话,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达到的是历史与生存主体的统一,是历史的发展阶段,是人的自我生存的实现,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物质力量”,亦是人的自我幸福的贯彻与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幸福生活的真实指向
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引人民大众认识自身、认识现实,人民大众唯有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异化境况,才能正确审视自身所处的阶段,从而为摆脱如此状态而进行实践。马克思曾鲜明地指出“废除枷锁”的目的即为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打破人的幻觉的处境,将人从苦难尘世之中“解救”出来。人民的现实幸福,必须以“人民”为核心主体,废除一切“非人”的不利条件,为人民创造现实幸福之径。马克思所提出的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就是确立“人民的现实幸福”之使命,彻底打破“彼岸世界”之“真理论”,将“人民的现实幸福”作为最高价值牵引。人作为“现实的人”,要坚决抵制将人神圣化;反之,要将人本身作为现实世界之最高价值主体存在,作为未来社会实现个人幸福之实践主体存在,唯有将人真正作为“现实的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愿景方可实现;唯有正确审视人的实践之主体、价值之主体,“人民的现实幸福”方可实现。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作为现实生存主体的人的彻底解放,也就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彻底的解放,即解蔽了人民大众的非主体性、非人性,从根本上确证人之本质价值,宣扬人之存在。人民大众要获得彻底的解放,要真正成为现实的人,最终必须扬弃私有财产,即超越异化,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推翻那些“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如此,人方可以主体的、真实的存在生活在历史发展之维。人的特性是指人既是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又是生存世界中的主体,无论是个体抑或是主体,人民大众的历史性地位都是不可否认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人民大众实践的发展,剥离了人民大众的社会阶段是无法维持的,否定了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也就抹杀了社会的发展动力。对“异化”的不断扬弃的过程,就是共产主义不断实践的过程,这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大众自身的发展的进程是一致的。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1]78将共产主义确证为历史的、现实的运动,它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形态,而是历史进程中的生成过程。共产主义,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只有在现实的实践中,只有在彻底的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现实的个人”的生存生活,只有在实际的、现实的、彻底的共产主义革命中,方可实现最真切的表达。共产主义不是改革、不是改良,而是革命,只有在最彻底的革命运动中,同非现实的、非科学的存在进行斗争,不是口头批判、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现实的实践,是自由意志的宣扬,更是自我意志的表达,而个体自由发展的现实表达,只有在抛除一切非人的、非科学的、非本质的肮脏的、陈旧的东西,方可最终实现。只有“推翻”“打破”“革命”,进行“重塑”“建构”,才能实现最终的“确证”。共产主义是否定的否定,是对私有财产的否定,是对异化的扬弃,是对人民大众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断确证,最终将达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共产主义不是死板的教条,它是随现实的实践而不断生成的,并不是要指明其作为一种完备的、崇高的社会阶段,更深层次上是一种现实的、非抽象的运动态势,这才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的现实生活的实现、人的自我的彻底复归。总而言之,彻底的解放必须是作为“人”的人之解放,最终目的是完成人的现实生存,实现人的幸福生活。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旨趣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真理的、崇高的科学信仰,以其现实的、实践的特质直接指向时代之维,进而从理论与实践之中引领时代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5]76具体而言,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时代理论。它不是空洞的理论,不是教条教义,而是针对现实生活的、从根本上就是实践的现实存在,它的指导地位指明了其在时代理论中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时代价值。它不是虚幻的精神慰藉,不是束缚个体的“枷锁”,其就是指向于人民大众现实幸福的科学指南,从其本质上而言就是实现个体的发展,就是完成现实的“人”的幸福,就是引导时代价值的存在。
(一)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时代理论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牢牢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科学的理论“说服”人民大众。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11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最为核心的观点,即“批判的武器”——理论、“物质力量”——人民,意在指明理论对人民的引导作用,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以自身的真理性引导人民进行实践,确证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而人民是推翻一切的主体,更是生产力的主体,人民当然可以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民的主体创造性的凸显。现代国家的根本,就是人民,人民利益的满足与否是国家发展与否的关键。而在当下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7]。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将“彻底”的理论普及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发挥其时代理论引导之功用。在历史与实践之中,在我国的建设历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无不发挥着其理论引导功用。历史与实践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若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没有坚定信仰的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政党将会失败,并会逐步泯灭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西方国家以“教义”“上帝”“神”等概念对人民大众进行引导,究其目的,依然是进行理论引导,实现其政治上的满足,但“上帝”“神”诸如此类的引导,并不是实在的、科学的存在,其本身就是政治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所谓绝对精神、意识、自我的统治,无情揭露了政治统治的产物,完全粉碎想要以精神统一而达到所谓“人”的统一的阴谋,彻彻底底地将人民大众作为国家的个体,作为现实社会的主体,作为生存在浩瀚历史之中的存在者。人民大众是“物质力量”,绝不可将其作为政治的手段、方式、产物,“物质力量”是社会生存的主体,唯有树立其主体地位,把握其生活需求,构建其生存幸福感,方可实现人民大众的主体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5]532在当今诸种社会思潮涌动之下,真正抓住时代理论的引导已成为关键因素,只有以正确的理论引领时代思想,才能真正适应历史的洪流、时代的发展。事实证明,只有统一的理论引导,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才能真正投身于改造世界的实践之中,无论是国家的强盛还是党的壮大,都体现了理论引导之关键。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秉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理论,引导着我们的国家建设、党的建设,以其特有的光辉,引领人民大众投身于建设之中。唯有科学的理论,方可引导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信仰,牢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发展之诉求,更是理论引导之诉求。从理论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了“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5]518,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之凸显,极大地加强了理论上的引导;从实践维度而言,党和国家的建设历史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地位,其是党和国家应对外来风险、加强政治坚定的有力保障。70年来的国家建设进程、100年来党的建设历史,已然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理论上的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式的存在,它在时代之中不断凸显其理论引导之功用。
(二)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引中国穿破黑暗、迎来光明、创造辉煌的指路明灯”[8]。马克思曾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特征,指出其“是无情世界的情感”[6]4,反映出宗教与现实世界之不相符,是观念上“无情”的存在,宗教剥离了其与现实的关系,只能在幻想里存在。马克思战胜了宗教造成的彼岸世界,因为他用现实的此岸世界推翻了它;马克思破除了对宗教的信仰,是因为他揭示了宗教的丑恶面貌;马克思把人民群众从外在的宗教信仰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人变成了“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把人的精神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打碎了虚幻的存在。在国家建设进程中的每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发挥着价值引导之功用,是理论之先导,指引人民大众的价值取向,从而能够凝聚每一个体的力量,实践于时代的建设之中。科学的理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人民大众价值取向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价值先导之特质,在建设与发展之中引导着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念,端正了现实个体的价值取向,并在生存过程中抵御外来价值观念的冲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理论之先导,引领着时代的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产物,更是人民大众实现幸福的科学思想,其从根本上规定了时代价值观念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价值引导功能,是历史发展之确证。从实践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科学的、真理的指向,引导人民大众取得了自我的解放、生存的自由,每一个生存个体突破了生活的窘境、实践的困惑,从而能够以科学的价值引领投身于个体的发展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人民大众不断地在实践中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提升自身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自身实现了从“困窘”走向自由,摆脱了观念的“枷锁”,确证了自身之生存价值。人民大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断指引下、在时代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下而产生的实践成果,每一个现实个体能够在价值导向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摆脱困境的束缚,打破传统的藩篱,从而真正将价值取向落实于现实个体之中,真正达到了“现实的个人”的价值指向。无论是在哪一个阶段、哪一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都突破了传统价值的规制,真正实现了对时代价值的引导。如此,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践生活的开展、人民大众的幸福之中,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引导功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取得的瞩目成就,就是源于我们一直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中的关键地位,始终牢牢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发展的精神旗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唯有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引导功能,每一个个体方可凝聚于国家、党的建设之中,每一个个体才能实现思维的解放,才能在投身于伟大的实践之中。
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人类整体而言,是指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虚假共同体”走向“联合体”完成史前史的“脱毛”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个体”和“类”、“个体”和“自身”解放的过程,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78。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现实的、真实的存在过程,而非“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人民的虚幻幸福”存在。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其为我们指向的“现实的幸福生活”、所揭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一定会到来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