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系海军的形成和发展
2021-12-28高熔
高 熔
闽系海军源于北洋海军,辛亥革命后,海军在军阀割据时代,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闽系海军也于此时正式形成并得到发展。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对海军分而治之,遂有闽系、青岛系、粤系、电雷系海军之称。因此,叙述闽系海军的历史,需从北洋海军说起。
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
清朝原只有旧式水师,没有近代化的新式海军。水师有外海与内河之分,外海水师用于“防守海口、缉捕海盗”,内河水师用于巡防内河各港口。
左宗棠上疏清朝廷关于设立福州船政局的奏折
两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使清政府备受凌辱,两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因此,建立一支用现代军舰大炮武装起来的近代海军,就成了清政府的当务之急。中国要自强非利用西洋利器不可,这就是当时洋务派“师夷长技”的主张。
清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上疏建议设立福州船政局,开厂造船。同年八月,福州船政局成立,聘请原宁波税务司法国人日意格和法国洋枪队将领德克碑,并雇用37名法国技师监造轮船。从同治八年(1869)到光绪二十年(1894)的25年间,福州船政局共建造了舰船“万年清”“永保”“琛航”“大雅”“康济”等33艘。
为了培养海军驾驶、制造人才,左宗棠又疏奏在船政局附设艺局,招收生员学习管驾、制造。
清同治末年(1874),针对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台湾高山族人杀害,出兵3000侵略台湾这一事件,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了《海军水师章程》六条,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北洋海军负责山东、直隶洋面,设提督于天津;东洋海军负责浙江、江苏海面,设提督于吴淞;南洋海军负责广东、福建海面,设提督于南澳。
清光绪五年(1879),福建海军初步建立,拥有巡洋舰“扬武”、炮舰“伏波”“济安”、运输舰“永保”“琛航”等共11艘,负责巡守闽江海口和台湾、厦门以及琼廉海面。光绪十年(1884),南洋海军初步建立,拥有巡洋舰“开济”“镜清”“南琛”“南瑞”、炮舰“横海”“元凯”“澄庆”等共18艘,分驻江宁、吴淞、浙江等地,负责江苏、浙江海面。在建立南洋海军之先,北洋海军已初步建立,拥有巡洋舰“超勇”、练习舰“康济”、通报舰“泰安”、运输舰“操江”、炮舰“镇东”“镇西”等共14艘,分驻大沽、旅顺、营口、烟台,负责巡防奉天、肖隶、山东海面。
闽系海军的形成
清光绪五年(1879),两江总督沈葆桢去世,海军的实权落在李鸿章手中。李鸿章最初倾向于自己造舰,后鉴于日本入侵台湾,被逼转而主张在外国订造铁甲军舰。陆续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7335吨级)2艘,新式巡洋舰“致远”“靖远”(2300吨级)和“经远”“来远”(2900吨级)以及“平远”(2300吨级)5艘,鱼雷艇“福龙”“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三”“右三”7艘。
清光绪十四年(1888),北洋海军正式成立。
北洋海军的高级军官多闽人,辅佐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组织训练海军、订立海军规程的都是福州人如刘步蟾、林泰曾等。
清同治六年(1867),前江西巡抚沈葆桢(福州人)继左宗棠总理福州船政后,所设的福州船政局前后学堂开始在福州地区招生。另从广东招收会英文的学生张成、吕瀚、邓世昌等10人。这批福州、广东学生就成了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批人才。
清光绪二年(1876)十一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从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二届优秀毕业生中遴选出罗丰禄、黄建、蒋超英、林永升、叶祖珪、林泰曾、萨镇冰、刘步蟾、林颖启、方伯谦、何心川,严宗光(严复)、江懋祉等人出洋学习。他们都是闽侯籍。
1870年前后,福建船政全景
船政后学堂一期驾驶班合影
清光绪七年(1881)、十二年(1886)、十七年(1891),清政府又续派三届学生出洋学习。
出洋留学,决定了他们在海军中的升迁。所以李鸿章后来在组建北洋海军时,“所需管驾,大副、二副、管理轮机炮位人员,皆借材于闽省。”
光绪六年(1880),筹建北洋海军的前夕,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询及左右,问当时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船统带邱宝仁(闽)、邓世昌(粤)、刘步蟾(闽)、林泰曾(闽)四人相较如何。得出的结论是刘步蟾最优。曾任过福建巡抚的丁日昌则评:“张成(粤)近执,吕翰(粤)近猾,刘步蟾近粗,林泰曾近柔,蒋超英较为纯粹,而年过轻。”
清光绪十四年(1888),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时,林泰曾、刘步蟾被授予左、右翼总兵。
因水师提督丁汝昌出身陆军,不谙海战,因此,刘步蟾实际上掌握了北洋舰队的管理、训练、指挥战斗实权,《北洋海军章程》的“一切规划,多出其手”。
清廷腐败,海军连战皆北
光绪十年(1884),法政府派海军强行进入马江,企图一举摧毁福建水师和马尾造船厂。战争爆发前,清政府既不调遣南、北洋海军赴援,又不认真做好战争准备,具体负责战争防御的福建地方官员则颟顸无能。因此,在法国海军的突袭下,不到1小时,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舰艇“扬武”“济安”“艺新”等11艘被击毁击沉。“飞云”管带高腾云(粤)和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生、“振威”管带许寿山(闽)、“福星”管带陈英(闽)、“福胜”管带叶琛(闽)、“建胜”管带吕翰(粤)、“福胜”大副翁守恭(闽)等2000多名官兵以身殉国,马尾造船厂也受到重创。
早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鉴于朝鲜半岛纷争频起,日本有侵略扩张,觊觎朝鲜、挑衅中国之意,而我国海军军舰的战斗力远逊日本,舰上特别缺少新式速射炮,就屡向提督丁汝昌提议,丁汝昌也据以上陈,要求续购新舰,更换旧式大炮。但由于各省解部充海军军饷的银两被慈禧太后挪去修建颐和园,所以,迟至1894年“定远”“镇远”二舰才换上速射炮12尊。这导致北洋海军在1894年的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吃了苦头。
马江海战中受到重创的马尾造船厂
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4舰。壮烈殉国的有:管带邓世昌(粤)、林永升(闽)、黄建勋(闽)、林履中(闽)、帮带大副陈金揆(苏)、陈策(粤)、翁守瑜(闽)、郑文超(闽)等800多名官兵。日本舰队的“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中弹累累,“吉野”“浪速”2舰也受重创,使日方暂时失去了第二次与北洋舰队在海上决战的能力。
但是,清政府对战争已完全失去信心,李鸿章多次压制丁汝昌、刘步蟾等人的请战,指示丁汝昌设法避战保船。这样,当“松岛”“比睿”2舰修好归队时,日军采取从陆上包抄后路的战术,于1895年1月25日起,向停泊在威海卫刘公岛的北洋舰队发起总攻击。
鱼雷艇“左一”“福龙”等13艘在管带王平(天津)、蔡廷干(粤)率领下出逃(除“左一”逃回天津外,其余皆被日舰击沉),“来远”“威远”被击沉,“定远”“靖远”被击伤后搁浅。为了不让其落入敌手,丁汝昌、刘步蟾下令自毁炸沉。丁汝昌(皖)、刘步蟾(闽)、杨用霖(闽)等人自杀。叶祖珪(闽)等人在总教习、英人马格禄,英人泰莱,陆军教习、德人瑞乃尔,北洋海军威海营务处提调、道员牛昶昞等人胁迫下,于2月12日投降。至此,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甲午战后的海军
中日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管带叶祖珪(闽)、邱宝仁(闽)、李春庭、林颖启(闽)、萨镇冰(闽)等官兵3000多人被罢遣。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势力日益猖狂,企图瓜分中国。从1894年至1898年,清政府向英、德、日等国订购炮舰“福安”、鱼雷艇“辰”字、驱逐舰“飞霆”等14艘。
光绪二十五年(1899)三月八日,清政府起用叶祖珪为提督衔补用总兵、北洋水师统领,萨镇冰为总兵衔补用参将、北洋水师帮统领,统领时购得“海容”“海筹”“海琛”及鱼雷艇等。同年,“海天”“海圻”2舰到华,叶祖珪兼“海天”舰管带、萨镇冰兼“海圻”舰管带。
此时北洋水师几艘主要军舰的舰长分别如下。“海天”:叶祖珪(闽),同年由刘冠雄(闽)接任;“海圻”:萨镇冰(闽);“海容”:林颖启(闽);“海筹”:李鼎新(闽);“海琛”:李和(粤)。
1900年6月17日,日、英、法、俄、德、奥、意、美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守将罗荣光率爱国官兵奋勇迎战,击伤敌舰十余艘后,因弹尽援绝,大都壮烈牺牲。“海容”舰在港口内坐困,萨镇冰所率兵舰在原地无法赴援。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议和大臣竟欲自行解除仅存的几艘军舰,将“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5舰退还英、德两国。这事受到以叶祖珪为首的海军将领的坚决反对。同年,叶祖珪奉直隶总督之命,向俄使接收被占用的大沽船坞。
1904年,南洋大臣以南洋水师亟待整顿,请准以叶祖珪为广东水师提督,督办南洋水师学堂及上海船坞。萨镇冰则升为广东南澳镇总兵官,统带北洋水师。
1905年夏,叶祖珪在巡视沿海炮台及水雷营地时,因劳累中暑,又染上伤寒,病逝于上海。清政府遂任命萨镇冰为广东水师提督,并总理南北洋水师。
1899年至1909年间,清政府向日、德订购“楚泰”“楚同”“楚豫”炮舰,及“湖鹏”“湖鹗”“湖鹰”“湖隼”等鱼雷艇。
萨镇冰
1909年,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预备立宪。7月15日,派郡主衔贝勒载洵和萨镇冰为筹备海军大臣,设立筹办海军事务处。萨镇冰将南北洋海军收归统一,将大小舰艇40多艘分为巡洋、长江两舰队。其中巡洋舰队以“海圻”“海容”“海筹”“海天”4艘巡洋舰为主,长江舰队以“四江六楚”炮舰为主。1910年10月,清政府把筹办海军事务处改为海军部,任命载洵为海军大臣,谭学衡为海军副大臣,萨镇冰为巡洋长江舰队统制。
当时海军部及各舰要职名单位中,闽籍占一半多。
1904年,“海天”巡洋舰管带刘冠雄因兼程赶路,航至吴淞口外海面,适逢大雾,触碰于鼎新岛,经救援无效而折废,刘冠雄受撤职处分.
辛亥革命时期的海军
辛亥武昌起义时,湖北总督瑞澂逃至泊于武昌城外的“楚豫”炮舰,乘舰下九江。朝廷命陆军大臣荫昌率陆军南下,讨伐革命军。命海军统领萨镇冰及长江舰队统帅沈寿堃率巡洋、长江二舰队援鄂。
这时,巡洋舰“海圻”由巡洋舰队统制程光璧率领赴英,参加英皇加冕典礼未回。
萨镇冰乘“楚有”炮舰于10月17日到汉口,沈寿堃已率长江舰队的其他各舰先到汉口,向萨镇冰报告“建威”炮舰大副朱孝先(苏)及郑礼庆两人同情革命,已投向黎元洪。翌日,萨镇冰率舰前往青山方向侦察,遭革命军炮击,萨镇冰用旗号指挥各舰还击,两军交战约1小时。10月26日,海军各舰开至造纸厂江岸,猛击革命军阵地,击伤击毙革命军数百名,使清陆军得以通过三道桥隘路,占领造纸厂。后又率“海容”等兵舰3艘,突过革命军防线,击毁车站围墙,清军进攻得手。
萨镇冰到汉口后,投入革命军的朱孝先奉革命军都督黎元洪之命给萨镇冰送来一封信。黎元洪本是北洋水师学堂学生,曾参与甲午中日海战,后加入陆军。黎元洪称萨镇冰为老师,信说清廷无道,武昌军民万众一心,立誓推倒君主,建立共和,请老师共举义旗。萨镇冰阅后默默无语。黎元洪又派一个叫轲斯(瑞典人)的红十字会会员送来意思大致相同的信。
于是,萨镇冰于翌日下午1时,令各舰都派舢板一艘,由“海容”舰的小火轮拖带驶往汉阳,向汉阳开炮,然后解绳转舵驶回本舰。各舢板亦向汉阳开排枪后,即转舵下驶。
“海容”号巡洋舰
此时,长江下游各处纷纷响应起义,海军的中下级军官也多倾向革命。于是,“海容”舰大副饶涵昌(闽)、陈季良(闽)等与“海琛”船员联系,先说服“海容”“海琛”管带起义。另外,萨镇冰的副官汤芗铭(鄂)也联络了“江贞”管带杜锡珪(闽),一再劝萨镇冰起义,顺应潮流,为革命立功。最后,萨镇冰同意把舰队调赴九江。
此后,鄂军政府任命吴应科(粤)为海军总司令官,黄钟瑛(闽)为海军司令部长。而海军各舰以汤芗铭(鄂)说服萨镇冰离舰而使海军能参加辛亥革命有功,故公推他为临时海军司令。
是年11月21曰,汤芗铭率“海容”“海琛”等舰到武昌,炮打二道桥和三道桥,阻断清军的铁道联络,并协助青山岸上民军乘船攻打二桥。汤芗铭还带领“海容”“海琛”两舰及“湖鹗”鱼雷艇溯江而上,在汉江口外与清军设在江岸的大炮激战2小时,打死打伤清军第四镇士兵400多人。以后,“海容”等舰又梭巡于汉江口外,不断炮击二道桥、三道桥的清军炮垒,协助革命军防御。
黄钟瑛
革命军光复上海后,停泊在高昌庙和杨树浦的“建安”“楚有”“飞鲸”“策电”炮舰,“登瀛洲”运输舰,“湖鹏”及“辰”“宿”“列”等鱼雷艇均悬挂白旗,归顺革命军。
在镇江江面处,有南洋海军统领宋文翙(粤)的兵舰12艘。都督林述庆(闽)于11月7日在镇江独立后,即派广东人许崇灏到舰劝宋文翙归顺革命军,宋文翙(兼“镜清”舰舰长)首先服从,“楚观”舰舰长吴振南(粤)也表示同意。其他舰长多系闽籍,且多姓林,与林述庆有同乡同宗之谊,故一致赞同。举义旗归顺革命。宋文翙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吴振南被任命为镇江都督府海军处长。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钟瑛任海军部长,汤芗铭任海军部次长兼北伐海军司令。汤芗铭率“海容”(舰长杜锡珪,闽籍)、“海琛”(舰长林建章,闽籍)、“海筹”(舰长颂庄,闽籍)、“通济”(舰长葛宝炎)等舰由南京出发,经上海往烟台。
舰队停泊在烟台,直到南北议和成功。
袁世凯时期的海军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出任大总统,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刘冠雄在海军中的资历仅次于萨镇冰、蓝建枢、李鼎新三人,北洋海军中萨镇冰、蓝建枢、李鼎新为游击(少佐),刘冠雄为都司(上尉)。且刘在1904年管带“海天”巡洋舰触礁沉没,按清律当处极刑,多亏沈瑜庆(沈葆桢之子)竭力为其奔走,后由北洋大臣袁世凯奏保,获准免罪,革职了事。因此,刘冠雄感袁世凯恩,投于袁世凯门下,任德州机器厂总办。此次袁世凯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试图通过刘冠雄掌控海军,以利称帝。
刘冠雄接手海军部后,即接收各地海军机构,集权于中央。除海军部次长汤芗铭、军法司司长许继祥、军需司司长林葆纶外,总纂令部员严复以下皆闽人,主要舰艇长、造船所所长、船政局长、海军军官学校校长以及主要职员皆闽人。
同年12月4日,黄钟瑛积劳成疾,卒于沪寓。继任的是刘冠雄的同学李鼎新(闽)。
1913年,二次革命起,海军部次长汤芗铭奉命率各舰赴湖口镇压讨袁军。
7月18日,汤芗铭率“建安”“飞霆”“楚同”“江利”“湖鹗”五舰艇至湖口协助陆军攻击东西炮台,26日克复湖口。刘冠雄则率本队协助李厚基的陆军第七旅,于8月13日进攻收复国民党人居正占领的吴淞炮台,协助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刘冠雄因功兼任南洋巡阅使,后兼福建都督。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建号洪宪。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率先反对,宣布独立,组成护国军讨袁。
南方革命党人以陈其美为首,在上海活动期间,强夺驻泊在高昌庙的“肇和”舰。独少校副官陈绍宽(闽)在部值日,闻讯即下令驻泊在港的“海琛”“应瑞”等舰炮击,夺回“肇和”舰。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黎元洪继任总统。孙中山、黄兴等人通电反对,要求恢复旧约法。在全国一致反对新约法的呼声中,段祺瑞却于6月23日发出漾电,反对恢复旧约法。6月25日,已被撤职的海军总司令李鼎新率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练习舰队司令曾兆麟(闽)联合发表宣言,为拥护旧约法而宣告独立。海军这一行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段祺瑞被迫改变主张。北京政府于6月29日宣布恢复旧约法,并定于8月1日召集国会复会。李鼎新、林葆怿、曾兆麟等人宣布率舰回军。
于是,刘冠雄辞去海军总长职,由程璧光(粤)继任。
军阀混战时代,各派系都培植力量,作为政治资本。故不但在刘冠雄当权时期,海军部各司及主要舰艇长都用闽人,连马尾各校也不对外公开招生。
清朝时期全国规模较大的海军学校有:①沈葆桢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多收福州人。后来学堂改为海军学校,该校历届校长为王桐、朱天森,杜锡珪、李孟斌、沈笋玉、高宪中,除朱天森外,其余全是闽人。②李鸿章于光绪六年(1880)创办天津水师学堂。严复(闽)为总教习,后升为天津水师学堂总办。这一学堂也多收闽籍学生。如1898年海军统领叶祖珪回闽巡视沿海炮台时,严复就托其到榕代选30名15岁左右的优秀子弟,以备考水师学堂。这30名子弟全被录用。③张之洞于1887年创办广东水师学堂时,第一届除从原“博学馆”旧生中录取40名外,其余录用的就是从福建调去的闽籍学生50名。此外,任水师学堂总办的林贺峒(林则徐之孙)、魏瀚都是闽人。④曾国荃于1890年创办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一任总教习就是闽人蒋超英。⑤萨镇冰于1903年底在烟台创办的烟台海军学校,由海军练营管带谢葆璋(闽)兼理校务,历任校长有谢葆璋、郑汝成、蒋拯、郑祖彝,也都是闽人。烟台海军学校所招学生,因有地区名额限制,故闽人投考此校时多报外省籍,如“通济”舰舰长严寿华(闽)投考时报河南籍。后来担任海军要职的,如海军部常务次长李世甲(闽)、厦门要港司令刘德浦(闽)、海军陆战队旅长杨砥中(闽),都是烟台海校的毕业生。
如上所述,闽系海军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其历史渊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