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街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健康情况影响
——以天津长虹公园东部片区为例

2021-12-28杜孟鸽袁大昌

关键词:舒适度绿地街道

杜孟鸽, 张 嫱, 袁大昌,2

(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2.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 天津30007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住环境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与居民的健康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据统计,2018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此外,由于老年人口增速较快,是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活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活动范围减小[1]。因此,居住街区作为老年人自发出行的主要活动区域,势必会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2]。

通过对老年人出行特征分析,探寻街区建成环境的空间属性与老年群体自发出行活动的关系[3-4],在社会经济学理念下,提取出老年人休闲活动出行行为的关键性空间要素。探索在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改善城市街区空间环境,旨在确保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享受住区中的服务设施和环境资源,提高老年人的休闲活动质量,提升身体健康水平,为推行积极老龄化的政策理念与建设老年人的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依据。

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研究对象。在我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被视为老年人。在预调研过程中发现,55周岁以上退休女性的老年群体无通勤外出活动的占有相当大比例, 而75周岁以上的老人因身体机能差异性过大,其出行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在研究范围内居住超过一年,年龄在55~75周岁的女性以及60~75周岁的男性。

(2)研究范围。本研究选取了天津市中心区内长虹公园东部片区作为调研范围,研究范围总面积约为90公顷,分为16个街区(见图1),其中第15和第16街区无居住小区。因此,本文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评估以及街区建成环境评估,主要针对第1~14街区,可以看出,各街区在开发强度、街道空间、公共设施布局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图1 调研街区区位图

2. 分析方法

街区建成环境要素重在收集土地利用、街道空间和公共空间等方面的数据,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的方式完成。老年人的自发出行特征和身心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主要针对街区内老年居民群体进行发放,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居住地点、出行频率和时间、出行原因、出行目的地、出行满意度等。共发放问卷365份,收回有效问卷311份。

本文主要聚焦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与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研究,首先通过预调研选取研究对象及范围;然后通过实地观测、访谈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并量化居民的健康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街区建成环境要素进行定量分析构建数据库;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 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

1. 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身体机能与活动情况两个指标,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两个层面的评估[5-6]。老年人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值)可以直观反映老年人的体形体态,通过老年人自发出行的频率与时间,间接反映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1)身体质量指数(BMI)。身体质量指数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判定肥胖等级指标,中国营养学会将BMI分 为 四 个 等 级:偏 瘦(18.5以 下)、正 常(18.5~23.9)、偏胖(24~27.9)、肥胖(28以上),并以此为标准推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本研究片区内受访者的BMI值普遍偏高,其中偏胖占45%,肥胖占12%,正常与偏瘦分别占42%和1%。

(2)自发出行情况评价。片区中老年人的自发出行活动主要包括广场舞、散步、器械类运动、陪小孩、遛狗、购物共六个类别,活动普遍较为规律。53%的受访者以运动量较大或强度较大的活动为主,其余受访者的出行以购物、陪小孩、散步等活动为主。在自发出行的频率与时间方面,60%的受访者保持着一次或多次的出行,且超过68%的居民能够每天出行1小时以上,13%的受访者甚至能够保持2小时以上的出行。

(3)身体健康综合评价。从老年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和自发出行情况两方面进行评价,对身体健康进行量化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上述两方面分别赋权重0.8和0.2。在自发出行方面,频率与时间的权重分别为0.4和0.6。根据BMI值的特性,身体健康指数数值越小,身体健康情况越好。

2.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本文将心理健康状况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老年人对所居住街区环境的满意度,会直接影响安全感、领域感、亲情感、认同感等心理要素。第二个层面是老年人对社会交往的满意度,与邻里关系、社交活动、社区意识相关,会直接影响归属感、参与感、自豪感等心理要素。

(1)居住街区环境满意度。从“步行环境满意度评价”“服务设施评价”“住区安全性评价”三方面调查老年人对居住街区环境的满意度。72%的老年人对步行环境现状的满意度是一般或不满意,整体满意度较低;在服务设施方面,大部分老年人满意度较高,部分认为街区缺乏休息游憩场所和商业设施;在安全性评价方面,77%的老年人安全感较高。

(2)社会交往满意度。从“人际交往意愿”“固定活动同伴数量”“熟识邻居户数”三方面分析老年人是否拥有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67%的老年人乐于人际交往,退休后生活圈缩小,邻里交往的需求增加,80%的老年人固定活动人数在3人以上,其中6~10人占比高达32%,共同喜好是老年人社会交往的主要动因。73%的老年人熟知的邻居数为3~10户,11%的老年人无熟悉的邻居或仅有1~2户,此类老年人多为照料儿女生活的外地人。

(3)心理健康综合评价。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赋值,得到步行环境满意度评价、服务设施评价、住区安全性评价三方面的权重,分别为:0.28、0.46和0.26。人际交往意愿、固定活动同伴数量、熟知邻居户数的权重分别为:0.26、0.46和0.28。居住街区环境满意度与社会交往满意度的权重分别为0.6和0.4,计算得到各街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分值见表1。

表1 老年人身体健康指数与心理健康指数统计

三、 街区建成环境评估

通过文献研究及调研结果,得出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街区建成环境主要分为土地利用、街道空间和公共空间三方面[7-10]。

1. 土地利用混合度

通过对街区内14个地块进行土地利用信息的统计,绘制出用地性质图(见图2)和用地汇总表(见表2)。利用信息论中熵的原理对土地混合程度进行量化,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和各类土地面积所占比例进行熵值计算,熵值的大小代表混合程度的高低。

图2 街区现状用地性质图

表2 街区现状用地汇总

本研究范围内街区以居住用地为主,商业服务设施主要服务于居住区,绿地广场集中分布在几个街区。较大的几个街区为新建住区,土地混合度低,而小街区以老式住区为主,规模较小,用地混合度较高。

2. 街道空间舒适度

片区内以生活型道路为主,多为服务于片区内部的城市次干道或支路。因此,选择街廓尺度、路网密度两个客观性指标,以及居民步行环境舒适度这一主观性指标作为评价街道空间的主要指标(见表3)。

表3 街道空间舒适度与公共空间可达性指标

街区舒适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如人行道宽度、沿街界面贴线率、街道阴影覆盖率等。本研究根据老年人对各项指标的打分取平均值,作为该街区步行舒适度的参考依据。

3. 公共空间可达性

经调研发现,老年人的自发出行受到附近公共空间可达性的影响,如公园绿地及医院等公共服务场所。本文以真实的可进入的点作为公共空间可达性计算的“源”,具有多个入口的公共空间则为多个“源”的集合,以每百米的步行距离为半径,对不同级别的公共空间赋予适宜的服务半径,综合每个“源”的服务面积为该公共空间的最终可达性范围,并计算出各街区的可达性(见表3)。

(1)公园绿地。将片区内的公园绿地分为三类,服务半径为300 m的小区级公园和街头绿地;服务半径为500 m的一般公园;服务半径为1 000 m的区域级大型公园。其中南开公园和翔宇公园属于一般公园,长虹公园属于服务区域的大型公园。可达性计算(见图3)与调研结果相符,居住于片区西部的老年人多选择长虹公园作为活动场所,而片区南部和东南部的老年人则选择南开公园、翔宇公园以及广场、绿地等作为活动场所。由于第5、第6和第7街区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很差,大部分受访老人只能选择在人行道或马路边活动。

图3 街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示意图

(2)公共服务设施。片区内现有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两所中学和一家医院。调研发现,医院与学校周边是老年人选择集聚的场所,本研究以500 m为半径分析每百米的可达性(见图4),可以看出,公共设施对片区中间的几个街区影响较大。

图4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示意图

四、 街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1. 街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的影响

将街区土地利用混合度与老年人身体健康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其相关度R²=0.08,未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这与老年人出行的行为活动特征有关,老年人活动较为规律,活动场所通常为绿地、公园、广场等。而土地利用混合度所反映出的街区活力、商业设施分布密集程度等不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因此,并不能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产生较大影响。

街道作为老年人日常出行的通过性场所,而非停留性场所。因此,街廓尺度与路网密度两项指标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指数相关度较低,分别为0.04和0.02。老年人群体对于街道空间的舒适性敏感度较高,尤其对街道是否有较宽的人行道、是否有座椅、是否有台阶等要素较为敏感。经回归分析,街道舒适度与老年人身体健康指数相关性为R²=0.18,即存在一定关联,但关系较微弱。从该项数据中可以看出,街道舒适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出行意愿,进而影响其身体健康。但由于街道空间并非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对老年人出行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

综上所述,公共空间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最大。其中,公园绿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与老年人身体健康指数的相关度分别为0.49和0.38。由于公共空间是老年人最重要的日常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他们的社交场所,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日常出行频率。配套服务设施虽然不是明确的社交场所,但老年人出于健康需求、接送孩子的需要,会在这些场所形成社交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老年人的出行意愿,进而影响身体健康情况。

2. 街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情况的影响

土地利用的混合度越高,街区活力越强,能够激发更多人际交往的机会,是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相对较高的原因。街道空间层面、路网密度与心理健康指数的相关度为0.26。路网密度高的街区往往是小街区,接近于开放式街区,这一类街区的老年人表现出较好的心理状态,说明小街区的模式对于邻里关系的促进有一定作用。街道空间舒适度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的相关度仅为0.005。可以看出,街道空间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没有相关性。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老年人对于街道品质提升方面的诉求与期望不高,不会成为出行的阻碍。

公园绿地可达性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相关度最高,达到0.41。相关研究认为,绿色植物能够放松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能使老年人放松心情,有利于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的相关度仅为0.003,基本无相关性。

五、 结 语

通过对长虹公园东部片区街区建成环境的研究,以及对该片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问卷调研,将街区建成环境基本因子与老年人身心健康指数做相关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公园绿地可达性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相关度最高,其次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街道舒适度。二是公园绿地可达性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度最高,其次为路网密度和土地混合度。可见,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公园绿地作为老年人锻炼身体、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在所有街区建成环境要素中影响作用最为突出。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园与绿地会吸引老年人来此健身或组织活动,增加了老年人锻炼身体的机会。此外,公园内的活动在提升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提升了心理健康。

同时,小街区中的老年人表现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说明此类街区中邻里关系、社会交往状况比大型封闭式小区更和谐。

通过研究发现,在城市建设中应该保留和创造更多的公园绿地,同时注重公园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性布置。小街区土地混合的街区模式能有效促进邻里交往,缓解城市中人际间的疏远,是一种更人性化的街区模式。城市街道应保证人行空间不被机动交通侵占,友好的步行环境不仅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更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舒适度绿地街道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私人定制和舒适度完美结合的典范 金地九龙壁别墅影音室
降低高泌乳素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舒适度的临床研究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走进绿地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