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面管教,探索“小拳头”转化策略

2021-12-27冯晓燕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3期
关键词:正面管教转化策略

冯晓燕

[摘要] “小拳头”是指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学生,情绪容易激动,同学间相处时常用“暴力”解决问题。本文运用正面管教理念与技术,从“小拳头”转化个案中探索“共同约定,共情造氛围;私人订制,花时间训练;暗示鼓励,信任获新生”的三部曲,嘗试归纳了 “寻找岗位,感受价值;日常惯例,行为训练;特别时光,合理疏导”等转化策略,用“非常鼓励”赢得家长支持,赢得孩子转变。

[关键词] 小拳头;正面管教;转化策略

小学阶段,班上总会出现几位爱用“小拳头”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学生。他们情绪容易激动,时而会用暴力破坏物品或攻击他人。类似的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要善于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及时干预,有效矫正“小拳头”的攻击性行为。

一、解析攻击性行为

小鑫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经常会在课间用手敲打一下别人,“拍巴掌”“铁沙掌”是常有的事。班上近三十个孩子,几乎都被小鑫攻击过。为此,同学及家长们都很恼火。小鑫的家人说:从幼儿园起,小鑫就一直老爱攻击别人,不管如何教育,都无济于事。

有研究表明,男女生攻击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男生的攻击行为明显多于女生;男生较多采用打架、骂人等直接性人身攻击行为,女生则多采用背后议论、挑拨离间等间接攻击行为。

究其成因,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偶然形成的,小鑫的“小拳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环境模仿。父母忙于工作,隔代教育“溺爱+粗暴”冰火两重天式管教方式无法为孩子营造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平日里,爷爷奶奶宠爱有加,一旦小鑫做错事情,爷爷奶奶要么大声吼叫,要么武力解决。父母与长辈时常因小鑫的教育问题而争吵不休。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小鑫也变得越来越暴力,攻击性行为时常出现。

二是渴望关注。主要表现为内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缺失,导致我行我素、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小鑫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注;在学校,小鑫经常是被群起而“愤”之的对象。长此以往,他习惯于用“小拳头”解决问题。

家长被小鑫的攻击性行为搞得焦头烂额,他们称最怕接到老师的电话,也害怕听到同班家长的“提醒”,还担心出席家长会时尽失颜面。对老师来说,攻击性行为学生关系到良好班风的形成,需要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和智慧去引导感化。

二、直面攻击性行为

正面管教先驱阿德勒曾认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是一个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破除传统惩罚式教育和无原则溺爱鼓励,以“非常鼓励”为切入点,全面推介“正面管教”式的教育理念和工具,在“和善而坚定”中促使攻击性孩子自省、自律、自觉,提升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1.共同约定,共情造氛围

从与小鑫的谈话中得知,不管是小鑫的有心或无意,周围人早已给小鑫贴上了一张“小拳头”的标签。换位思考一下,每天生活在被指责、被嫌弃的环境里,能感到幸福快乐吗?能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吗?作为小鑫,他也渴望心灵的温暖,渴望老师同学的关心和认同,更渴望家长和风细雨式的滋润引领。于是,在与老师、学生、家长多次交流后,我们形成了共同约定:家人不打骂,老师勤表扬,同学多宽容。

策略一:家人不打骂。听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向家长推荐阅读《正面管教》等系列的书籍,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策略二:老师勤表扬。班主任协同学科老师形成一致目标,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不靠强权和威信控制孩子,不过多强调消极行为,而应朝着和善坚定的方向努力进取,让小鑫感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策略三:同学多宽容。日常交往中,让同学之间将心比心,互相尊重;适度容忍,宽以待人。既承认小鑫身上存在的不足,也要看到他的可爱之处,容人所短,取人所长。以坦诚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帮助小鑫分析问题,指明方向,让小鑫欣然接受。班级中一改往日的集体告状为头脑风暴“快乐一路行,我来帮助你”,最后商定:每天找找小鑫的闪光点,看看他为大家做了哪些好事,有了什么进步。

三方联动的共同约定,师师联盟的家校合育,营造了“我们是一家”的温馨氛围和舆论鼓舞,帮小鑫撕去了“小拳头”的标签,换上了“乐娃”的正面形象,让他感觉到“我也可以是好孩子,我要当乐娃,我能做好,我会努力的”,以此激发小鑫充分表现自己的欲望,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2.私人订制,花时间训练

面对“小拳头”,“说理教育”常常是苍白无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知易行难,不能长期坚持。因此,对这类学生的转化,首先要找准心结,切中心因;其次,追本溯源,家校携手;最终要改变其不良行为。

(1)寻找岗位,感受价值

要收回“小拳头”,得让他有正事可做。

策略一:启发提问。在多次接触中,我一直坚持将“直接告诉”转化为“启发提问”,引导小鑫思考:你能为集体、小伙伴做什么?记得刚开始与小鑫沟通时,他一开始摇头表示:“班主任肯定不会同意我的。”他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表现让老师很不省心,认为老师不会信任他,不会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我肯定地说:“我们一起去跟老师说,老师会答应的,你只要想好自己能做什么,并且努力去做好。”听了我的建议,小鑫两眼放光,点头叫好。他想了很久,认真地说想担任“图书管理员”“作业收发员”两个岗位的职责,因为他每次看到同学管理图书、收发作业,感觉很光荣,他也想像同学一样光荣。寻找岗位让小鑫重拾了自信,知道了“我是集体的一员,我是好孩子,我的手是用来做好事的”,找到了“我能行,我会做”的存在价值。

策略二:拓展岗位。后续指导中,笔者引导小鑫思考“除了收书、收发作业,我还可以做什么”,小鑫从最初的坚持每天收书、收发作业,慢慢拓展至“卫生保洁员”,检查包干区卫生,发现脏了的地方他会主动打扫;“餐厅小帮手”,每天午餐时帮忙分发汤匙和水果牛奶;学科老师需要什么教学具,他总是会主动帮忙一起拿;有同学脚受伤了,他会主动搀扶。

(2)日常惯例,行为训练

物化转化的过程,凝聚正能量,坚定转变之路。

策略一:开设展示角。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指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笔者在班级进门最显眼的墙壁上开设“我要当乐娃”的个人成长展示角,包括“助手合影”“日常惯例表”“成长寄语”等小栏目。笔者把小鑫戴着“乐娃章”(校级雏鹰奖章)的照片彩色打印成海报,让他自选位置展示出来。物化的呈现、一起见证努力的过程,用正能量打败负言行。

策略二:日常惯例表。笔者设计了名为“我要当乐娃”的“日常惯例表”,让大家每周把认定的任务列成表格,每天完成后打勾记录。除此以外,大家每天还简单记录做的好人好事。笔者观察发现,每次收完书,小鑫就会得意地打个勾。可收书一天一次,课间还是会无所事事。笔者提醒他课间有空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凳子、书本是否整齐,思考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他为课间有事做而满心欢喜。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是良好转变的

开始。

策略三:助手三人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龄人的教育力量也是不容小视的。“非常班会”时,请小鑫自选两位同学当他的助手,组成“三人行”伙伴团。委以助手重任:忘记时,提醒他;困难时,帮助他;进步时,表扬他。“三人行”伙伴团的合照也一同展示在展示角。他不再是孤独的行者,而是慢慢被正能量所包围着。

展示角,生动直观;惯例表,简单易行。三人行,一起成长。不仅加强了小鑫的自律认知系统,还大大弱化并削减了违纪等行为。对于小鑫乃至全班同学来说,这都是一次成长的过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只有踩实了一个个小阶梯,学会了走,才能勇敢地奔跑。

(3)特别时光,合理疏导

每周四中午,心理辅导室,享受“特别时光”。

策略一:快乐分享。一周一汇报,建立情感联结;一周一反馈,深入行为指导。从选定岗位,到指导小鑫学会坚持,多做好事,他感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对他态度的转变。在学校,他不再被人指责,而是经常能得到表扬,同学们争着说:“体育课上他帮忙搬运动材料,课间他扶受伤的同学,看到垃圾主动捡起,凳子乱了一个个摆齐……”他的小手变得越来越能干。

家长的态度从最初的打骂,到如今时常陪伴他看书、打球、参加模特队训练比赛。小鑫感慨地说:“现在我才知道,原来爸爸妈妈也是爱我的。”读懂了父母的心,小鑫瞬间长大了许多!

策略二:发泄放松。引导小鑫当感到生气,小手管不住的时候可以来心理辅导室和假人玩游戏。他时而戴上拳击手套,用力地和假人比试,一招一式像极了拳击运动员;时而坐上音乐放松椅,舒缓浮躁的身心。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他倍加珍惜,也更能遵守彼此的约定。专业的发泄放松器材、沙盘游戏治疗、团队心理游戏,让他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3.暗示鼓励,信任获新生

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启示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的能量使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收获成长和“新生”。而今,对小鑫的正面管教也可仿效一二:

策略一:圆梦行动。每周“特别时光”分享后,只要达成了上一周的目标,就可以提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心愿。如调整座位:根据表现自己选择座位。以往,为防止他开小差,他总是坐在离老师视线最近的位置。而今,为了能自选座位,他专心地学习、积极地发言。

赠送照片:学校举办快乐大舞台时,他表演了模特T台秀。活动结束后,笔者让他挑选最满意的瞬间,彩色打印塑封好送给他。拿着照片回班級,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大力表扬:每天一个电话向家长报喜,在班级QQ群、微信群公开表扬,拍下他和小伙伴主动做好事的瞬间贴在班级一角,在学校每周升旗仪式时大力表扬。“六一”儿童节,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党员带队员,关爱结对庆六一”活动,收到了礼物——书,一回家就专心地打开来看。

策略二:温馨电话。以往,小鑫家长接送孩子时,最怕听到老师、同学反映“今天你家小鑫……”渐渐地,家长很少主动与老师沟通,每次都是急匆匆地转身就走。对小鑫开展正面管教转化工作以来,班主任坚持每天一个电话,向家长报告小鑫一天中最大的进步,“今天做了哪几件好事,今天课堂上特别专心,主动帮同学……”老师带着“放大镜”记录小鑫每天的进步,家长也日渐被老师的真心、耐心和爱心打动了。家长和孩子的对话沟通多了,态度也变得温和了。

“我是乐娃,多做好事”早已深深刻在了小鑫的脑海里。自我管理,他人约束,加上正向激励,弱化负面行为,往日的“小拳头”变成了如今主动关心别人、给他人送上温暖行动的“小暖男”。有老师戏称我对小鑫施了魔法,让他每周四中午跑着进心理辅导室,见面就说“我做了几件好事”。我想,这魔法就是“正面管教”。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管教[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3]赵坡.班主任如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正面管教转化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正面管教体系在小学中的践行
“正面管教”教师培训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美国“正面管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如何在课堂中正确的培养教师角色的领导力
如何运用“正面管教”处理小学生的不良行为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
正面管教体系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