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育精教 立德树人
2021-12-27罗士祷
罗士祷
[摘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本文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为例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与“教”的关系及路径:精准认知教,应学而教;深入透析育,为立而教;循序导引学,为树而教,达成历史教学的树人目标。
[关键词]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善育精教
一、精准认知教,应学而教
“教”不能想当然。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史料可谓汗牛充栋,但为什么对它的评价仍存在很多争议?这就需要教师精准把握这一课的教学价值取向,应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在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范畴来考量。首先,这场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下的产物。其次,这场运动顺应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第三,这场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面对强敌,主张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等,都值得肯定和敬仰。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这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为此,教师既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迎合学生“兴趣”需要,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地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同时又不能“狂轰滥炸”,滥用材料,必须以唯物史观的态度来看待历史。这样才能对太平天国运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反之,就是教师的臆想之“教”,这不仅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分析历史、评判历史,甚至有可能误导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影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因而哗众取宠、投学生所好的“教”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很不可取。
另一方面,需要开展应“学”而“教”。所谓应学而教,一是明确学习之旅的意义,即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和评估教学的重要依据。如此,教师才能依标而动,给予精准的“教”。二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即把时间交给学生,给学生思维时空、训练时空,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教师讲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开阔和思维水平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那么,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学生如何才能学有所益?学而难忘?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进行有效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有效教学设计来明确学习目标。如以下教学设计:起义是如何炼成的(梦起);天国理想为何难以实现(梦碎);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启梦)。这就改变了长期以来常规的教学模式“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给了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另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引入孙中山、毛泽东的观点和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看法,展现一个“多棱”的历史,通过多元的材料、多元的评论,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从而让教学意义更深远、历史学习有方向。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太平天国为何成梦”,笔者创设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洪秀全当上天王后,在穿戴装饰上,追求华丽奢侈之风……诸王出行,其他人等如不回避或不跪道旁者,斩首不留。天王与其他领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彼此隔阂,猜忌日生,终酿成‘天京变乱’。”(赵越《历史不忍细看》)一番新情景,学生眼界大开,思绪的波浪掀起,自主探究的激情高涨。最后经过讨论、辨析、提炼,学生很快达成共识:天国梦碎。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行事上仍具有指导思想的宗教性、革命理想的狭隘性、天国政权的封建性乃至起义过程中的破坏性等,从而导致战略不当、腐败严重、内讧悲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二、深入透析育,为立而教
教是育的基础和前提,为育创造条件。育是教的指向和目标。为此,一切教育活动不能仅停留在“教”这个层面,而需要跃升到“育”这个更高层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绝非仅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而是要通过学习来感受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视角。如通过“多元情境”“背景史料”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科学认识;通过对其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内容的剖析,来深刻领会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空想性与落后性;通过对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将士的英雄事迹的颂扬,来感受农民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对天京变乱的原因、后果分析,来明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加强集体主义的教育等,这些无不是育人的极好素材。
“教”立于“学”达于“育”,而“立”又来自坚实的“育”。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近代中国农民生活窘迫的状况以及农民阶级奋不顾身的抗争品质。同时,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太平天国将士作为传统中国农民仍具有的精神文化特点,即质朴的民风民性、宗法伦理性、封闭性、保守性。而且因为时代的因素,历史又赋予了太平天国将士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样,一堂农民运动的历史课升华到一堂启迪心灵、提升素养的多元文化教育课,学生的学超越了文本的范畴,这就在“教”与“育”的过程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循序导引学,为树而教
学生的“学”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教”与“学”的互动、“思”与“悟”的过程。无论是“学”,还是“育”,教师的“教”都必须围绕“树”的目标去展开。
怎样“树”?一要选树的学习典型,让学生在对典型的向往之中,形成学习的内驱动力。洪秀全是天国梦起的构梦者、追梦者、筑梦者,同时也是天国梦碎的毁梦者。作为太平天国的领袖和灵魂,围绕他的传奇人生来展开教学,无疑是一个独特视角。关于天国梦起梦碎,笔者設问:洪秀全如何从一个凡人变成“神人”?又如何从一个“神人”发展为罪人?农民还为什么跟着他闹革命?看着问题,学生一时茫然。此时,教师就要带着问题,和学生一道找寻史实,不断地挖掘那时、那地、那人的想法,让学生走进历史空间,全方位剖析洪秀全的心灵,感受他内心的矛盾,体会他人性的诉求。如此,循序渐进地引导,具有一定新意、挑战和煽动性问题的深入分析,自然就会燃烧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探究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洪秀全的双面人生,既敬佩他的抗争精神和探索品质,又感叹其腐化堕落愚昧的劣根。
二是帮助学生具备成才的能力,继而为最终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还要加大历史学科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要多回头追忆,即反复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国内、国际背景,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这场农民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潜伏危机的可能性。多抬头看方向,即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和以往农民战争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让学生认清这场农民运动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多角度地质疑反思,即抛出一连串疑问:反封建,为何领导人中有客家地主?求平等,为何民众被压榨更胜从前?反侵略,为何仍然承认不平等条约?撼清廷,为何清政权仍延命60年?等等。最终,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