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创深度融合逻辑、效应及路径

2021-12-27胡发刚杨亚柳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专创高水平应用型

胡发刚,王 坤,杨亚柳

宿州学院 1.商学院;2.管理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突出问题”[1]。2018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要求,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2]。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是应用型高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的先头兵。目前,安徽省已建设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西学院、合肥学院、黄山学院、滁州学院、铜陵学院、宿州学院、安徽新华学院等9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并出台了《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并提出了要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经历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专业教育已基本成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相对新兴的事物,经历了“初创阶段、探索阶段,到今天的全面深化阶段”,专创融合已成为当今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3]。专创融合研究,也成为近两年双创研究的热点话题。任娟娟[4]以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创培养模式现状,提出绑定职业技能证书、关注技能竞赛等提高学生双创能力的路径。杨婧等[5]以专创融合为视角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倪雨等[6]提出了将“创新方法—产品创意—知识产权—产品形成—市场推广”作为课程实施主线的工程实践课程组织体系和实施方法。于云亮等[7]提出“用创新创业课程夯实学科基础,用创新创业项目巩固专业知识,用创新创业竞赛强化跨学科合作,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构造产学研合作型教育模式。徐媛媛[8]提出以“竞赛驱动、案例驱动、项目驱动”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专创融合改革模式。彭华涛等[9]设计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创深度融合的开放式模式及“孵化器+ ”模式,构建了专创深度融合的“人才—创新—文化—成果”螺旋路径和PDCA 循环路径。段辉琴[10]构建了“通识教育渗透、专业课程融入、综合实践强化、双创大赛激发和科研项目孵化”相结合的专创融合协同育人金字塔模型。

尽管专创融合引起了很多人员的研究兴趣,但总体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笔者以“专创融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共检索到377篇相关文献,并且大部分是以高职院校或理工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可以丰富专创融合研究理论,同时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专创融合改革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 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创融合内在逻辑分析

应用型高校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专业课程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1],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一定是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的人才。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创融合内在逻辑

1.1 专业性的培养需要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应用型人才的首要特点是专业性。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借助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知识。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发展,专业教育相对较成熟,这体现在各专业都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学习时,需要带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最重要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具有跳出“成熟”的理论陷阱的创新学习能力。《标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改革”“转变”,其隐含的意思是批判性思维。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备深度融合的内在需要。

1.2 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创业的意识落地与试错

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借助实践或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学科竞赛、案例教学等方式进行。这些方式往往都是在特定的大纲和框架内进行,这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创业是没有固定套路的,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想真正想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创业的意识,将所学专业知识作为投资,进行落地与试错。同时,创业需要专业知识作为投入,需要专业知识的指导,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创业教育可以看成投入、运作与产出的关系。《标准》强调,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教学改革应转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大学生就业上,要深入推进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此,专创融合是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

1.3 高水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培养的系统性和创新创业培养的全面性、全程性

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为支撑,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需要大量的时间,长期才能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就可以实现的。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创新与创业的意识。意识的培养,既需要专门化集中培养,也需要润物细无声式的缓慢融入。《标准》中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都体现了专业结构、应用型、实践性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创新创业有融入专业教育的内在需求,专业教育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提供了时间上、系统上的可行性。

2 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创融合效应分析

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两者深度融合可以带来如下效应:

2.1 专创融合有利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发展

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业教育强调专业性、应用型,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中设置了较多的“实战”型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这些“实战”类课程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应用于企业经营实践中,进一步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尤其是创业教育,需要相关专业理论的指导。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创业中的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践中存在很多技巧,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专创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2.2 专创融合可以提升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学特色

尽管教育部于2014年已明确提出了50%的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目标, 2008年,安徽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高校建设,此后,全国各地许多高校开展应用型转型与建设。2018年,安徽省立项建设9所高水平大学。在查阅部分应用型高校对办学特色的描述上,多采用校企合作、学科竞赛,甚至学生科研水平等指标。2009年,安徽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宿州学院(2015年获批立项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在省内开创性地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后改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客空间等),以创新创业为切入点,形成了较鲜明的特色,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效应。当前,专创融合成为一个新的风向,应用型高校如果能够系统思考专创深度融合政策,构建融合模式,设计实施路径,仍将可能成为显著办学特色。

2.3 专创融合能够完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学界和教育界共识,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都已经占到30%以上的学分学时。创新创业是检验理论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又可以擦出实践教学中的很多火花,形成更具交叉性、应用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创深度融合的路径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大势所趋,具有内在逻辑上和客观实践上的必要性,同时,专创融合也是系统工程。专创如何深度融合,目前仍没有成熟的模式和路径。在实践上,目前较常用的方式是设置专创融合课程,即将某门课程设置为专创融合课程,或者以质量工程项目—课程建设类项目的形式立项建设。

基于前文分析,结合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创深度融合的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创融合路径

3.1 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培养

高校是创新输出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更多的是创新意识教育和创业精神培养。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来实现。专业基础课可以塑造学生创新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创新及创业程式。这些课程的开设,一般都在大学一年级。这一时期,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专业课程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同时,在大学这一人生重要阶段的开始,学生本身就需要对学业、人生做新的规划,创业也需要有个重要开始。因此,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窗口。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构教学大纲,更新教案,在专业课程中,充分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在创新创业课程中,也应该结合专业知识。这也要求专业课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创新创业课程也应该尽量由专业课教师承担,否则专创融合将难以实现。

3.2 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耦合

高校专门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一般在大一就结束了,而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全过程的。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关键阶段,主要通过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以及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密集开设在大二和大三,这一阶段,学生已具备了创新创业基础知识。随着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断深入,创新具备了更多的素材。专业实践课程,可提升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是验证创新创业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校企合作领域主要在双主体育人方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最终需要转化为生产实践。校企合作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土壤。高校可以聘请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作为兼职老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同时应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提升自身专业实践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或创新创业孵化支持。

3.3 专创融合成果评价

合理的评价机制既可以评价专创融合的效果,又为专创融合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项目和导向。基于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主要从课程考核、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如知识产权的获取)、创业实践几个方面设计了专创融合成果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一般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在这两部分的考核中,都部分地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以验证专创融合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起到对后续专创融合工作的导向作用。如将在考核题目中部分地设定创新或创业情境,在过程考核中也可以设计创新创业类的考核指标。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方式,分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多数项目与专业知识与专业背景相结合,其立项与结项情况是专创融合成果的重要评价。同时,这些项目实施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专创融合的重要体现。

学科竞赛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许多学科竞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等,本身就需要专业知识深度结合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的参与与获奖,也是专创融合很好的评价方式。

学生在专利、学术论文等创新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一般都是在良好的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作为专创融合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并非要求所有学生都开展创业实践,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确实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展了创业实践,开办了线上或线下实体的企业。同时,也有更多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创业,且所创造的事业大部分与所学专业有较大的关联性。在校期间或大学毕业后学生创业实践情况,也可以作为专创融合效果的评价指标。

4 结 语

文章分析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具有内在逻辑,包括专业性的培养需要带着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创业的意识落地与试错、高水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培养的系统性和创新创业培养的全面性与全程性。分析了专创融合的效用,具体包括专创融合有利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发展、专创融合可以提升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学特色、专创融合能够完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培养—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耦合—专创融合效果评价”的专创融合路径,专创融合需要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的重构。本研究为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创融合提供了一种参考,为专创融合相关理论做了有益的补充。

猜你喜欢

专创高水平应用型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