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化湿方对胃肠道肿瘤术后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
2021-12-27韩春起杨连营
韩春起, 杨连营
随着微创技术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微创手术已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得到应用,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抑制其扩散、增殖,从而改善患者病情,提升其生存质量,使其获得收益[1]。然而,受手术创伤、麻醉因素等作用,会对患者胃肠功能产生影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微生态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因此需加强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专业治疗,通过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肠道微生态的平衡状态恢复,从而促进疾病转归[2]。当前,临床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的首选方案即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消化道促动力剂,可促进肠道微生物菌群恢复至平衡状态,并且改善胃肠功能,但同时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产生耐药性,因此需寻找其他辅助治疗措施[3]。中医疗法历史悠久,具有安全性高及疗效显著等特征,现已在肿瘤疾病术后患者中得到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4]。根据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功能异常症候表现,中医学将其归于“胃反”“痞满”及“腹胀”等范畴,强调胃肠为其病位,治需理气和胃,健脾化湿[5]。鉴于此,本院近年来采用和胃化湿方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发现该方剂在提升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改善胃肠道黏膜屏障及肠道微生态水平等方面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诊疗的94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37~79岁,平均(59.86±4.33)岁;疾病类型:28例胃部肿瘤,19例肠道肿瘤;肿瘤性质:15例恶性肿瘤,32例良性肿瘤。观察组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35~77岁,平均(59.12±4.29)岁;疾病类型:29例胃部肿瘤,18例肠道肿瘤;肿瘤性质:14例恶性肿瘤,33例良性肿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学伦理会批准,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西医症状与《常见消化系肿瘤诊疗指南》[6]中的相关标准相符,且经病理学检验后证实;2)中医症状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痞满”相关标准相符;3)满足手术指征,于本院接受微创手术治疗;4)年龄18~80岁;5)听力、意识、语言、沟通、读写能力均正常;6)患者或家属均充分知晓研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肿瘤复发;2)合并严重性脏器功能障碍;3)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4)过敏体质;5)合并其他类型恶性肿瘤;6)精神障碍;7)吞咽障碍。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术后3~4 d后,予以常规补液、进食、抗感染及胃肠减压等措施,于此基础,给予患者服用5 mg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20031110),3次/d,连续2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术后予以和胃化湿方治疗:瓦楞子30 g,海螵鞘15 g,白术、延胡索与苍术各12 g,郁金、厚朴、佛手、半夏、莱菔子与神曲各10 g,陈皮与鸡内金各6 g,吴茱萸、砂仁、黄连与豆蔻各3 g。加水浸泡20 min,煎煮20 min后取汁,再加水煎煮15 min后取汁,混合后给予患者温服,早晚餐后30 min服用,2 次/d,1剂/d,7 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2周后,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估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8]。临床控制:治疗后,中医证候表现、中医体征完全消失或充分缓解,症候评分降低75%~100%;显效:治疗后,中医证候表现、中医体征充分缓解,同时症候评分降低50%~74%;有效:治疗后,中医证候表现、中医体征有所改善,同时症候评分降低25%~49%;无效:治疗后,中医证候表现及其中医体征始终存在,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同时症候评分降低<25%。2)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全流恢复、首次排便、腹胀消失及肠鸣音恢复的时间。3)胃肠道黏膜屏障。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样,经3500 r/min离心5 min后,取上清,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进行测定,并以免疫比浊法对D-乳酸水平进行检测。4)肠道微生态水平。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提取两组患者0.5 g新鲜粪便,放入无菌容器中进行稀释,至1×10-9倍时,提取0.5 mL进行培养,以lgCFU/mL对每毫升粪便内细菌数量进行表示,并以革兰染色法镜对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肠球菌数量进行计数。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非等级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疗效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2.2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全流恢复、首次排便、腹胀消失及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2.3 胃肠道黏膜屏障 两组治疗前I-FABP及D-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I-FABP及D-乳酸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I-FABP及D-乳酸水平对比
2.4 肠道微生态水平 两组治疗前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肠道微生态水平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肠道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比对照组多,而肠球菌数量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数量对比
3 讨论
3.1 和胃化湿方可提高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疗效及改善胃肠功能 本研究以胃化湿方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同时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全流恢复、首次排便、腹胀消失及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提示和胃化湿方有助于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与姚丽娟等[9]研究结果相符:试验组总有效率92.9%,高于对照组的71.4%。胃肠道肿瘤为肿瘤科临床常见病症,近年来发生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10]。胃肠功能异常为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中医学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健康为胃肠道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11]。脾主运化升清,可促进胃肠吸收,并将水谷精微输送至心脏、肺部与头面部,化生气血,使五脏六腑功能得以有效维持;胃主和降,可促进内里食物转化,再通过肠道排出。胃通降则和,而脾升清乃健,通过脾升胃降,发挥消化系统吸收功能,充分消化与吸收水谷食物,用以化生气血津液与营卫,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受手术创伤影响,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脾胃脏器与脉络受损,气血津液不足,气滞血瘀,中焦气机郁结,胃失和降,本虚标实且虚实夹杂,本即气血津液亏虚,虚乃痰湿热毒、气滞血瘀,气机紊乱,升降异常,腑气受阻,肠道传到功能受损,从而引起疾病,治则理气和胃,健脾化湿[12]。和胃化湿方为中医学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方剂,和胃化湿方中,瓦楞子消痰化瘀及制酸止痛;海螵鞘制酸除湿;白术去胃湿,和中益气、健脾和胃及除湿益燥;延胡索具有利气止痛之效;苍术运脾止痛、健胃安脾与燥湿化浊;郁金行气解郁;厚朴行气化湿及温中止痛;佛手健脾和胃与理气化痰;半夏燥湿化痰;莱菔子降气化痰;神曲、陈皮与豆蔻具有化湿消痞、健脾和胃及行气温中之效;鸡内金理气利湿与消食健胃;吴茱萸理气燥湿与温中止痛;砂仁化湿开胃;黄连清热燥湿,和胃止呕。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及健脾化湿之效,切中病机,辨证施治,有效缓解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病情,并提升其中医证候疗效,进一步改善胃肠功能。
3.2 和胃化湿方可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胃肠道黏膜屏障 研究表明,胃肠道微生态维持平衡状态可有效保护胃肠道功能,促使其创建起多重屏障系统,从而改善胃肠道功能[13]。本研究以胃化湿方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I-FABP及D-乳酸水平均比对照组低,提示和胃化湿方有助于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胃肠道黏膜屏障。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胃肠道微生态维持平衡状态已经被打破,胃肠道功能及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以和胃化湿方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进行治疗,可对其胃肠道黏膜屏障产生保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以和胃化湿方中的海螵鞘可保护胃黏膜,并中和胃酸;白术抗肿瘤及抗菌能力较强,不仅能对免疫功能、神经系统产生调节作用,而且还可促进胃肠运动;延胡索可对胃酸分泌产生抑制作用;苍术抗炎能力强,可抑制离体回肠收缩;郁金可提升胃肌肉张力水平,增强胃肌条的收缩运动;厚朴中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抗炎止痛、抗氧化、抗病毒及抗菌等能力较强;佛手可抑制肠管运动,改善肠管痉挛程度;半夏具有抑制胃酸及修复胃黏膜等功效;莱菔子可改善胃肠运动,增加胃肌条收缩能力;神曲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乳酸及维生素,对于患者生理功能与免疫能力可产生调节作用;陈皮有抗肿瘤、抗氧化及抗菌等效果;鸡内金中含有丰富的角蛋白物质及胃激素成分,可促进胃蛋白酶活性进一步增强,增加胃液分泌量,加大胃运动能力;吴茱萸可预防胃溃疡,调节胃肠功能,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防止其受损;黄连可对幽门螺杆菌产生抑制作用,且抗真菌及抗菌能力较强;豆蔻能促进胃液大量生成,使血清胃泌素水平与胃黏膜组织的血液流量加大。多种药材联合运用,充分发挥其效果并产生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病情,修复受损的胃黏膜,增强免疫能力,促进胃部运动能力提升,为胃肠功能恢复带来益处[14-17]。
3.3 和胃化湿方可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肠道微生态水平 胡扬喜等[18]通过和胃化湿方对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进行治疗,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水平均比对照组高,而此次以胃化湿方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进行治疗,发现观察组的肠道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比对照组多,而肠球菌数量比对照组少,提示和胃化湿方有助于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水平,与胡扬喜等[18]研究结果相符。和胃化湿方有理气和胃及健脾化湿之效,且所用药材有较强的胃肠功能调节能力,同时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通过对患者胃肠功能进行改善,促进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及时恢复,使其维持平衡状态,避免菌群移位,防止肠道病原菌大量定植,从而促进肠道微生态水平改善。
综上所述,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采用和胃化湿方治疗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改善胃肠道黏膜屏障及肠道微生态水平。但本次研究仍有诸多不足,例如纳入研究的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数量少,仅局限于本院收治的病例,未远期随访观察其术后预后水平及病情转归情况,同时观察指标少,未与其他疗法进行比较研究,例如通里攻下法等,均可能使研究结论存在局限性及片面性等问题。对此,后期需进行多中心研究,根据研究需求酌情增加病例数,予以远期随访并增加观察指标,同时客观比较不同疗法在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从而有效验证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采用和胃化湿方治疗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