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姓党”的历史传承与时代要求
2021-12-27陈娴
陈 娴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上海 20007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因党而立,党校姓党是天经地义的要求。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党校的创办、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伴随着党的事业发展、壮大,服务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进程相伴而生、同频共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党校的发展历史贯穿并服务于党的发展与建设始终,充分体现了“党校姓党”的政治定位与价值导向。因此,《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把“坚持党校姓党”作为党校工作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列入其中。
一、从党校诞生看党校因党而生、为党而立
1.党校的创办与党的命运休戚相关。党校是党领导下的一所特别的学校,因党的事业发展需要而创办,其发展成长也同样伴随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从1924年成立的安源党校、北京党校,到1933年在瑞金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党校的创办、兴盛和壮大时刻伴随着党的事业、规模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1937年2月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开启了党校鼎盛发展的延安十年。到抗日战争结束,中央党校已成为培养党的中高级干部的摇篮。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以贯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党校创办之初就得到充分体现。比如苏区时期党校的学制安排长短不一且经常变动,除了斗争环境影响外,关键还是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学员毕业后也大多被派往白区或新苏区从事更重要更艰苦的工作。中央党校在延安的大发展时期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教育干部,成为党“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党的实际工作干部及军队政治工作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
3.教育内容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党校工作始终坚持以帮助解决党的问题为导向,并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出来。苏区时期的“政治常识”教育也就是现在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且居于首要地位;为了应对严峻的“反围剿”形势,苏区各级党校在教学计划中纳入了补知识短板和专业工作能力培训,进行“实际工作常识”教育,还有强化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这些内容与现在要求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比重不低于70%”以及由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专业能力与知识培训构成的培训内容体系一脉相承。
二、从功能发挥看“党校姓党”的历史传承
“党校姓党”是自党校创办以来就融于骨血的内在特质,在各个历史时期,党校都坚定不移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
1.党校是党的理论武装的主阵地。主要体现为党的理论创新中的很多思想、理念、观点都是在党校首提、首倡或集中阐发的,进而党校也就成为了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武装与宣传的重要阵地,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场所与见证。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完整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刘少奇的代表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讲课稿,在延安马列学院演讲后引起强烈反响,刘少奇受邀到中央党校重点讲授了“党员组织纪律的修养”部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影响力大大增加,成为党员教育的主要教材和党性修养的重要篇目,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一政治责任始终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习近平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就在党校讲台上发表过19篇重要讲话,围绕领导干部学什么、为什么学及如何学展开讨论,很多内容都可看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期酝酿,是领导干部武装头脑、修炼内功、增强本领的“心学”。关于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开讲的新年第一课,对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进行了集中的递进式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至2021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连续五期中青班上主讲的“开学第一课”,分别从理想信念、斗争精神、能力提升、理论修养、继承优良传统与作风等关乎干部成长的关键卡控点处给予定盘子、清路子、开方子,基本形成了系统性的论述。可见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武装是党校姓党的最突出表现。
2.党校是党的重大实践的推动者。但凡重大思想解放、理论突破之前,党校往往扮演着思想先导、行动先行的重要角色,成为党的重大实践的有力推动者。最为典型的一是延安整风运动,二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在整风运动中发挥了思想熔炉的独特作用,可谓整风运动的重镇。党校既提供了场所——整风中的很多重大活动就是在党校开展的,如:毛泽东在党校发表过三篇重要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同时,党校又是参与的主体——党中央把中央党校的整风作为试点,指导、推动全党的整风运动。大量的干部从敌后根据地被调回,参加党的七大的代表也陆续来到党校学习,这些都是干部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也成为了整风运动的主体力量。著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同样发端于中央党校,在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发扬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推动全党思想解放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拉开了思想序幕,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党校是党的干部培养的主渠道。党校自创办之日起便担负起为党的事业发展培养干部的历史责任。安源地委党校的学员经过学习教育和党性锻炼,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都大为提高,很多人成为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和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骨干,是党早期发展中的“星火”力量。苏区时期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首任校长任弼时在开学典礼上强调“要培养无限忠诚于党、忠诚于工农大众的干部”,指出办党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干部。据统计,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及其之后并入的苏维埃大学先后培训了1500多人,为党“从苏区与红军的党走向建立全中国的党”提供了干部人才保障。在延安,中央党校开启了常规化大规模办学的新阶段。一是环境相对稳定,可以腾出手来进行系统性干部教育;二是党组织蓬勃发展,党员数量从1937年年初的4万多人猛增到1940年的80多万,体量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在延安的十年间中央党校常规班次培训学员就达9000人左右,但仍然不能满足实际所需。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央党校制定了“四五六计划”,即学员到校学习四周、五周、六周就分配上前线和各根据地。延安中央党校也是培育抗战骨干的重要熔炉,特别是为了应对战时需求,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诸如组织、宣传、统战等各领域的政工干部以及白区统战工作人员。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党校布局成熟,四级党校呈系统化网格化分布,成为培养党的干部的特别学校和主力军。
三、新时代“党校姓党”的实现路径
党校为党而生、因党而立,“党校姓党”原则是党校深入骨髓的责任使然。在新时代,必须继续传承与发扬“党校姓党”的历史传统,把“党校姓党”贯穿党校工作的始终。
1.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抓手讲好党的理论。党校以传播党的知识、宣传党的理论、讲好党的故事为己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校就要做传播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的先行者与领头羊。一是要立足学术研究讲好课。用好“用学术讲政治”的科学方法,潜心研究党的历史与理论成果,才能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才会彻底、通透,以理服人。二是要立足情怀讲好故事。研究内容的深刻性并不等同于晦涩难懂,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需要在传播手段和语言方式创新上下功夫,弄清楚“为谁讲、谁来听”的问题,用心用情讲好故事,以激发情感共鸣来增强理论认同,进而使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水到渠成。三是要立足多元视角搞活形式。理论宣传不能刻板僵硬,融媒体时代的演绎方式完全可以做到多元化。“党校公开课”“十九大十九人讲”“给‘90后’讲讲马克思”等新型党课的成功策划已经证明,口碑与点击率可以兼得,年龄差和距离感都不是问题。传统讲授加红色教学点、小剧场、沙龙等模式,借助多元媒体的力量,用沉浸式的创作理念,可以增进传播的现场感、代入感与感染力。
2.以强化党性锻炼为关键培养好党的干部。干部培养首要突出思想淬炼、政治训练与实践锻炼,把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等贯穿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中央党校中青班第一课中强调“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这就必须依靠党性修养这一终身必修课来保鲜和养护,才能在任何时候都坦荡豁达,抵得住诱惑、扛得住风浪。一方面,党校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明确一个共识,即“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统一的”,这也是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的重要观点,“没有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是不能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的。”因此,党校必须扎实推进党性教育,将理想信念宗旨、党章党规党纪、作风教育等体系化、常态化、规模化,念好念对“心学”;另一方面,要注重丰富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载体,设计好具体项目。善于以党史上的各类重大纪念日为契机,设计具有政治仪式感的活动,通过回望过去的路来远眺未来,才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更准;形式多样地总结宣传各类先进典型的事迹故事与精神,编辑好红色采访手记、红色家书等,纳入党校必修教材,激发各级干部躬身自省、反求诸己,才能更透彻地感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3.以新型智库建设为契机当好党的参谋。党校有责任做好加强党的建设的“耳鼻口舌”。一是搭建大科研平台。以党校教育培训为中心纽带,构建一个集研究攻关与服务应用于一体的多领域联动的活动平台,有助于拓展科研覆盖面和成果转化,直接对接智库供需方,提高咨询效用。二是激活研究队伍链。以党校教员为主轴,向上向外延伸至各类专家学者等高端学术智囊团,向内向下挂靠在校学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激发各个主体的集体智慧,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提高资政质量。三是善用科学方法。首要是站稳立场,树立靶向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以把好党建研究方向为出发点,以是否为群众办实事为落脚点,确保研究内容最后能用、管用。要继承和发扬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放下身段走进人民群众,才能写出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美好篇章。
(作者系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党建理论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