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共产党伦理观的百年历史演进

2021-12-27白如斌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21年6期
关键词:伦理观马克思主义革命

白如斌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3)

不论任何时代,一个发展成熟的社会必然都会相应形成其核心的价值体系,否则这个社会就缺乏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永久活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依然蓬勃发展,就因为其在每一历史阶段都能提出科学、合理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其坚守的伦理观。中国共产党的伦理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在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后,根据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史境遇,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主张和意识形态表述。

一、选择与形成: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饱含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礼记·礼运》一书曾讲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社会蓝图。这幅具有非凡魅力的蓝图,成为后世众多谋求改造社会的仁人志士激励自己和人民群众前进的终极目标和理想。最初是洪秀全等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为我们描绘了“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之后梁启超、康有为主导的“维新运动”和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都昙花一现,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理想;时至18世纪末,孙中山先生在汲取了西方先进的宪政文明后,提出了“三民主义”来领导中国革命,才让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运动显露曙光。但他们都没有找到中国革命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成功之道,在历史演进中都以失败谢幕。直到1917年10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光明前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从建立那天起,便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定位于解放劳苦大众,把广大人民的心声和根本利益庄严地镌刻在自己的纲领上,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并运用这一理论武器来领导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夺取政权。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境遇,使得暴力革命成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唯一路径,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理论武器,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并不断发展形成了“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在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后也不是一帆风顺,但其经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逐渐形成的伦理观就表现出了鲜明的阶级立场和进行暴力革命的价值取向。面对强大敌人和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领导中国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而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融合,形成了党的革命伦理,那就是在面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要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必须先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在开篇就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形成“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的共识,最终确立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武装夺取政权的路径选择。为此,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怀。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的伦理观,就是要通过革命的手段对剥夺者进行剥夺。打土豪、分田地,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等都体现了这个伦理观。这个伦理观的主要特征就是要解决劳苦大众的生存权,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梦想。

二、传承与完善:由革命伦理观向建设伦理观转变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武装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之后,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是很尖锐的,革命的思维不可能随着党掌握政权而立刻改变,依然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威胁。这使得共产党不得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把维护政权的稳固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其新的奋斗目标,把推进新中国的工业化和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作为执政的中心工作,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人民的长远发展,不仅为提升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水平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而且为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在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明确提出:“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还将善于建设—个新世界。”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心任务是打破旧世界,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心任务就转变为建设新世界。为了完成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任务,党的执政伦理也由建设思维的伦理观取代了革命思维的伦理观。从本质上看,革命伦理和建设伦理都是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目标上是—致的,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种伦理观所发挥的作用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暴力革命只是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取得政权后的建设则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按照建设伦理的要求,必须从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来进行社会建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发展与深化:由建设伦理观向和谐伦理观转变

党的伦理观与党在一定时期的工作中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党的伦理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党在一定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所以,中国共产党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党的伦理观也自然会随之进行调整,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这个时期党的伦理观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也就打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的价值烙印,那就是围绕发展经济,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尽快好起来,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并经过长期探索发展,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个政策环境指导下,各种经济成分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与此同时,一部分人的率先富裕也拉大了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产生了不少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这一时期党的伦理观呈现出了和谐思维的基本特征。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升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的伦理观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特别是,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伦理观日趋完善。

四、成熟与超越:由和谐伦理观向共同体伦理观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思考“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把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同时重点进行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的、根本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突出表现就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了,必然会要求执政党的工作重心也需随之调整,而工作重心的调整就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观的转变为前提的。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时与势的变化对伦理观进行调整,是其执政并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环保问题突出等“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绕不开的坎”,又必须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世界动荡变革期”和“国际格局发展演变期”的外部环境问题。在这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期,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光辉思想站在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高度,主张人与自然是共同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是共同体、各民族国家命运是共同体、安全与发展是共同体等整体性、系统性理念,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的美好未来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可以看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体伦理观既是对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推进,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事业本质的回归与实践,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大同社会”的传承发展。

这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使中国共产党的伦理观呈现出一条以革命思维为主导的伦理观到以建设思维为主导的伦理观,以建设思维为主导的伦理观到以和谐思维为主导的伦理观,以和谐思维为主导的伦理观到以命运共同体为主导的伦理观的发展轨迹,勾勒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观的不断深化与创新。

(作者系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讲师)

猜你喜欢

伦理观马克思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反思
从红色和白色看中日两国的伦理观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