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视角下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思考
2021-12-27王南南
王南南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阻击疫情,全国无数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不畏艰辛,持续奋战抗疫一线,让全国人民见证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强大力量。
一、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是新时代对社会治理提出的目标要求和治理体系。
(一)目标要求
1.共建是基础。共建是依靠谁的问题,是对治理主体的要求,强调的是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基层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而基层农村社区干部每天要面对入户排查、村口设防、统计数据等繁重工作,如果仅靠他们,防控网很难拉开。正是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才能迅速取得成功。
2.共治是关键。共治是怎么去治理的问题。强调的是在治理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搭建特色的平台,畅通参与的渠道,使多元治理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优势、贡献力量。
3.共享是目的。共享是谁来享有的问题。强调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标,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治理体系
1.治理主体。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其中,党委领导是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府负责是关键,党关于社会治理的路线方针都是要靠政府部门具体执行。社会协同是纽带,社会组织可以把政府从繁杂琐碎的事务和相对专业的服务中解脱出来。公众参与是基础,必须要让人民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2.治理过程。民主协商、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是治理的过程。作为和科技支撑同样新增加的内容,民主协商被放到了第三位,这不仅凸显了民主协商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在时刻强调传统治理力量的党委、政府要充分与社会、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进行民主协商。法治是治国重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科技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
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而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基层治理联系群众的广泛性和组织群众的基础性优势,是其他层级治理所不具备的;基层治理服务民生的直接性和化解矛盾的及时性优势,也是其他层级治理所不具备的;基层治理政策落地的桥梁性和凝聚民智的创新性优势,更是其他层级治理所不具备的。可见,没有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开始追求超越物质需要的更高级、更宽泛的需求,这就要求基层治理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不能仅仅将群众看成是管理的对象,而要为他们提供参与治理的制度和渠道,保障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政治权利。
(三)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是坚持中国制度自信的迫切要求
我国在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同时,还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断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领域的建设与经济领域的建设有很大区别。经济领域的建设主要面对全球化的压力,必须与国际接轨。社会治理则是在各个国家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形成的,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路径探析
(一)突出党建引领,把牢基层治理正确方向
一要突出带头人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自身理想信念坚定了、政治方向明白了,才能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要进一步抓好能力建设,善于沟通协调,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化解矛盾纠纷和处理突发事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干的本领、提高拼的勇劲、增强闯的胆识,在新时代战场上实现更大的作为。
二要突出“两委”班子建设。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抓好队伍培养,注重从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农村年轻人等优秀人才中选拔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建立后备人才档案。要抓好制度规范,进一步规范组织生活、村级议事程序,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征三议两公开”,创新探索村干部绩效工资量化考核,进一步凝聚班子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要突出党员队伍建设。要大力推行党员先锋指数星级管理,将制度细化为指标,将党员的行为折算成分数,实现对党员的精细化管理。要成立“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岗”,建立党员发挥作用的渠道和制度,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强化多元共治,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一要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思想意识的现代化。要加强社区建设的宣传,让居民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要发挥先进分子的模范带动作用,通过树立典型、评优、奖优等形式,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
二是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社会组织是连接社区和居民的桥梁,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必须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社会组织要结合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和搭建适合自己的平台,让参与治理从压力变成动力,从被动变成主动。
(三)推进“三治”结合,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一是完善群众自治。加强基层自治规范性建设,农村要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社区要严格落实“一征三议两公开”制度,围绕社区服务、供需对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群众联动,创设服务项目,丰富群众自治形式。
二是全面依法治理。深入挖掘本土法治资源,推进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法律服务团队驻点服务、入户服务、按需服务,以案释法,以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感受法治正义,领悟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百姓崇法循法行动自觉。
三是强化以德化人。广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普及,开展家庭“德指数”测评工作制度,发挥家庭的生育、婚姻、养老、教化等传统社会功能。完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关爱帮扶机制,褒扬先进、惩戒落后,引导广大居民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