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视阈中的高质量发展
2021-12-27邱耕田
■王 丹 邱耕田
【提 要】新科技革命同我国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能否抓住和用好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决定着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进度和高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包含三个方面:社会生产力达到高水平是其客观尺度、强调整体性发展是其模态化要求、科学技术的促进是其关键性驱动要素。新科技革命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历史契机和战略支撑,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有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利用好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顶层设计为抓手、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同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交汇期,同时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抓住和用好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以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所谓高质量发展,是指建立在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公平、安全和可持续等指标上的高水平发展,其本质在于发展方式由追求数量、规模和速度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概括而言,“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2]。具体而言,高质量发展就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3]。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其一,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高水平状态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由此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尺度和物质基础。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和根本决定力量,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共产主义的实现也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4]。列宁就曾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5]和“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6]。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所决定的。但同时,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够发达又决定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7]。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达到高水平状态,没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就很难谈到发展的高质量。
其二,高质量发展是强调整体性的高水平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8]。整体性可以说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表征。就高质量发展而言,整体性主要表现为构成社会系统的诸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和相对均衡的发展进步。[9]因而,高质量发展并不是生产力因素的“独大”或一枝独秀,而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10]。换言之,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高质量发展。
其三,科学技术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驱动要素。马克思曾将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1]。邓小平也曾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历史证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牵引要素,成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20世纪初科技因素只占5~20%的比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比重上升为50%,而目前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80%。放眼世界,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积极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已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日益表现为科技实力的较量。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仍然与它们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科技实力还不够强大、科技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仍不够充分。因此,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科技实力、强化科技战略支撑,这是因为,科技力量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进度和高度。
二、新科技革命的核心内容和机遇
所谓“新科技革命”,是相对于已经发生过的科技革命而言的。每一轮科技革命在兴起之时,都被称作“新科技革命”。当前,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世界现代科技革命正在接近尾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13]习近平基于对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指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14]这一论断为我们把握新科技革命的核心内容和科技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指南。新一轮科技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将是前几次科技革命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感受到全新的科技浪潮的涌动和冲击,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将受到强烈影响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我们的基本方略应当是通过增强科技实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而所谓的“增强科技实力”应当是新科技革命视阈内的力量要素。因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新科技革命有着天然而内在的关联性,这种内在关联主要体现在新科技革命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所提供着难得的战略机遇。
(一)新科技革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历史契机
从全球视野看,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格局几度被改写,因为总有一些国家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而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崛起和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15],谁抓住了这一重大的战略机遇,谁就能站在世界发展的潮头、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毫无例外,如果我们能乘势而上、抢占先机,就有机会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甚至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我国发展的实践逻辑来看,“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16]。当前,我国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其一是全球上一轮科技革命的“尾声机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能源等所带来的必须加快创新、迎头赶上的机遇。在这方面,我国正在奋起直追,特别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我国没有缺席且正在努力跟进当中;其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先声机遇”,站在新科技革命的起点上,世界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我们能够及早准备、超前布局,抢占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
(二)新科技革命为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如前所述,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体现为社会生产力的高水平发展。要使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关键在于找准新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自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包括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空间和海洋技术在内的现代科技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长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不发达工业化国家水平,处于由贫穷走向温饱进而走向全面小康的历史阶段,主要目标是通过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来实现“富起来”,因而我们长期将物质要素作为支撑生产力发展的生长点,以开放自然资源、利用廉价劳动力等方式拉动经济增长,这也是导致我国在现代科技革命中的发展效果不太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17],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突破口和生长点。我们需要及时做出调整,捕捉世界科技前沿、瞄准科技发展方向,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对生产力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因此,新科技革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的方向在于,以知识、数据、信息等新的高级要素为支撑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性发展,进而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三)新科技革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18],为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但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社会各力量要素之间关系的不协调,有的力量要素相对强一些,有的则相对薄弱一些。比如,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某些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诸如文化、科技等社会其他要素却相对较弱。不平衡还表现在产业失调、区域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所谓发展不充分,是指虽然我国经济体量大、产值高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19]。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存在,就是发展质量不够高的重要表现。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则有赖于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们更快提高科技实力进而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来了难得机遇,我们需要利用契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战略支撑。
(四)新科技革命有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既然一个整体可以发挥出比各构成要素功能之和更大的功能,那么在实践中就应当力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只有注意调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统一、相互协调,才能使整体持续保持最优化的状态。一言以蔽之,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发展的整体效能,以实现协调的、均衡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要素发展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目前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短板弱项。为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补齐发展的短板,这其中的关键途径就在于要依靠大幅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来达此目标。新科技革命是一场全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颠覆性技术正在排浪式涌现并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发展领域。深度参与并融入新科技革命浪潮中,有助于我们利用高新科技补齐我国发展建设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短板,并在更高层次上发挥科技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凸显整体性协调性,进而实现一种全面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三、如何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20]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难得机遇。而要利用好新科技革命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顶层设计为抓手、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新科技革命向高质量发展充分涌流转化
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21]。在新科技革命机遇中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创新驱动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力的提档升级。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突破应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正在融合发展,我们需要把握住这一契机并以此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协调强调发展的整体平衡性,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必须在发展布局上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利用好新科技革命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要处理好社会发展的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展现“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22]的时代画卷。只有实现各方面、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平衡增长,才能实现一种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而在协调发展中,科技因素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些短板就需要通过新科技革命的渗透转化予以补齐。例如,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短板。要想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就需要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来摒弃以往“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23],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环境代价来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绿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由于“人靠自然界生活”[24],因而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无法走远。只有坚持低代价的绿色发展,才能使我们在自然界的“母体”中持续地获得发展所需的“给养”。就利用新科技革命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而言,一方面,绿色发展的有效施行离不开科技因素的注入。另一方面,要以绿色来约束科技革命、科技进步,使科学技术包括新科技革命能在保护环境、促进发展的正确方向上用力,使科技成为保护绿色、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25]
开放倡导发展的内外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抢抓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就要实施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吸引国际资源要素,积极利用好全球共同创造的新科技成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将世界的发展机遇转变为中国的发展机遇。同时,还要协调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6]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共享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27]我们应该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抓住并利用新科技革命机遇的价值取向,把满足广大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受益主体的创新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而只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真正体现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义。
(二)以高质量顶层设计为抓手,在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中绘就高质量发展蓝图
要利用好新科技革命机遇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那么,如何通过高质量的顶层设计来绘制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呢?
首先,要以系统观念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谋全局者,方能谋一域。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民生现实需求为导向,瞄准关系根本和发展全局的科技问题,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28]具体而言,一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高质量发展表面上看是生产力本身的行为过程,但实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强化、优化的表现。因此,需要推进科技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社会系统各要素互联互动,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29]有机衔接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需要注重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下好“先手棋”,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二是坚持登高望远与立足现实相结合。既要放眼世界,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和变革的大趋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引领性技术创新进行中长期前瞻性规划;又要立足国情,找准我国科技发展应走的路径,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对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全力攻关、尽早突破。既要放眼未来、又要着眼当前,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需要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统筹起来予以考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与工作重点。
其次,要以大历史观看待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往昔,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下、开创未来。我们需要将中国科技发展置于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实践需要来评判中国在前几次科技革命中的反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谋划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后,高质量顶层设计还需要高质量党建的引领推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30]高质量党建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高质量的根本政治保证。因此,“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31]。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我们需要提高党把大方向、谋大局、定大战略的能力,以使新科技革命的作用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正确把握新科技革命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实践方向,在战略谋划、扬长避短中应对新科技革命所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三)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打通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在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紧迫的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破除相关障碍。由于“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32],我们首先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而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坚持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战略引领,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也是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原因之所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实现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突破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技术创新体系薄弱,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对此,需要转变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破除各种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改革为科技创新打破束缚、释放潜力、注入动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建立起适应新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管理架构,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激情与活力。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事在人为,高质量发展是靠人才干出来的。需要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33]根据发展需要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基地,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前沿趋势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四是坚持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深化系统性体制机制改革。由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经济工作的要求,而且是贯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结合起来,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打通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再到国家强的必由通道。
注释
[1][2][14][15][17][18][21][27][32][3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46页;第239页;第245页;第245页;第444页;第8页;第238页;第238页;第249页;第254页。
[3][7][10][13][26][2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5页;第80页;第81页;第5页;第81页;第26页。
[4][8][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第603页;第161页。
[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6页。
[6]《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9]邱耕田:《整体性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6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72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16][23][30][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3页;第395页;第43页;第43页。
[19][20][29]《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第78页;第9页。
[2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25]王丹、邱耕田:《习近平新科技革命观论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