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精神的历史诠释与现实建构
2021-12-27赵亚楠
■赵亚楠 安 俭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精神,在革命和斗争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1]系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与经验,可以发现斗争精神在中国革命、改革、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解决矛盾问题、应对风险挑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伟大斗争需要斗争精神的支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并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实现我们党确定的历史目标和任务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独特语境:斗争精神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原初意涵
根据“斗争”的语义,狭义的“斗争”主要指矛盾的双方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打击敌对分子和反动势力等。但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斗争”一词有着哲学和实践层面上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斗争是伴随着矛盾的普遍存在而存在的,是认识、分析、解决矛盾对立的一种基本手段;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自身历史使命,采取揭露、批判和革命等斗争方式与一切错误思潮和为实现全人类解放进行斗争的实践,不同性质的矛盾选择不同方式的斗争形式。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为理解、分析和运用斗争精神奠定了基础,斗争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实践的要求中,具有以批判、革命的思维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品格。聚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系列论述,可以发现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原初意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以夺取和巩固政权为核心的斗争态度。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将“阶级斗争”作为主线,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的科学论断,摆明了阶级斗争的态度。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而是发生了新的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在两大阵营对立的背景下,无产阶级要改变被资产阶级不断剥削和压迫的命运,就必须进行斗争,实行“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4]。因此,为了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共产党人需要充分发扬斗争精神。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现实需要,马克思在纲领性文件《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提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5],无产阶级通过发动暴力革命进而夺取国家政权,这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后,也需要通过斗争实现新旧事物的更替。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具有当下和长远的斗争目的性和自觉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斗争态度,展现出无产阶级以斗争的勇气直面革命的决心。
二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斗争目标。鲜明的目的性是人们改造自然和从事实践活动的必备特质,面对无产阶级的险恶困境,马克思迅速认清形势,从革命现实出发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就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6],最终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工人运动除了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再没有其他出路,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才能赢得胜利。”[7]无产阶级在一次次革命中不断成长,也认识到通过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8]显然,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维度,指出了阶级斗争的本质以及阶级是社会改造和进步的直接动力,深刻揭示了共产党人的斗争目标,从而通过发扬斗争精神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使命与担当。因此,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价值所在。
三是推动社会革命行动的斗争实践方法。斗争作为一种实践形式,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具有现实指向性、体现为具体的行为举措的活动。正所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工人不仅必须为物质的生活资料而斗争,而且必须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手段而斗争。”[10]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无产阶级的斗争是为了反抗资本主义剥削,促使自身摆脱异化的束缚,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亲自参加了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通过总结分析革命经验,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策略,强调无产阶级需要根据实际制定符合新形势的斗争策略,也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专政”论点。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事件,揭示出在整个法兰西阶级斗争中人民群众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凸显出随着革命的持续深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人民群众在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并推动着历史的前行。无产阶级提出的革命战斗口号是:“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11]无产阶级只有在不断的斗争中才能总结革命经验,促使自身的成长成熟,从而指导社会革命的进行。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斗争也有一定的哲学依据。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存在,一切事物发展都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斗争也是和矛盾一样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矛盾也具有特殊性,不同的矛盾问题需要结合具体实际进行解决,矛盾的特殊性由此也决定了斗争方式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传承就是根据矛盾的特殊性不断演进发展而来。
二、嬗变演进: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坚守弘扬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不断成长壮大的斗争史,可以说百年大党是一个富有斗争精神的政党。作为一种特质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所体现出的斗争精神在不同环境、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内涵意蕴和表现形式。
(一)基于武装斗争夺取政权阶段的革命斗争实践(1921—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中,在此阶段的斗争精神既有吃苦耐劳、众志成城之意,也有激烈对抗、势不两立之意。关于斗争的目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革命的特殊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并与党内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在斗争对象上,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明确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2]因此斗争的首要问题就是分清敌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付共同的敌人,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在斗争方式上,毛泽东曾多次指出:“革命者必须在战略上,在全体上,藐视敌人,敢于同他们斗争,敢于夺取胜利;同时,又要在战术上,在策略上,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重视敌人。”[13]根据革命形势,因时因地采取适当的斗争形式,是我们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关键。在斗争主体上,面对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侵略和压迫,毛泽东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提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14],从而也迫使中国人的革命精神发扬起来,从斗争中团结起来。同时他根据革命形势分析得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15]因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革命斗争胜利的根本。总体而言,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形势开展了不同特点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和战争的胜利,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使命担当,也有应对困难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的斗争发展(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斗争的环境、对象和指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进一步对斗争精神进行了发展凝练。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投身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热潮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16]。国民经济恢复后,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使得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中站起来。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核心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同时在外交上也打开了对外工作的新局面,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党领导人民团结一致应对挑战,为后来中国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受复杂社会历史因素影响,在社会主义探索和曲折发展过程中,也相继发生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但是在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的力量,带领人民与极“左”的错误做坚决抵抗和斗争,最终自己纠正了严重错误,最大范围内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历史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团结人民善于斗争、勇于斗争的伟大政党,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临危不惧、拼搏进取的斗争精神。
(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阶段的斗争拓展(1978—2012)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命题上,由此斗争的意涵也发生了变化。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急需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邓小平结合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先富带后富以实现共同富裕和“一国两制”等论断,这些都是在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体现了坚持改革和锐意创新的斗争精神。冷战结束后,两大意识形态阵营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面临一些挑战,江泽民指出:“我们同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和反渗透、分裂和反分裂、颠覆和反颠覆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17]同时,江泽民提出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下着力解决腐败问题,强调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18],进一步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条件下起步的,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艰苦奋斗过程。”[19]胡锦涛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秉持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宗旨,牢牢把握住斗争主动权,在反对分裂、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敢于面对困难的斗争勇气与智慧。
(四)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阶段的斗争坚守(2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出发,根据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要求,提出“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这表明在新的历史方位中,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斗争精神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的要求。在2017年7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站在战略全局高度上首次对“四个伟大”进行了完整表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21]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突出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22]至此,“伟大斗争”作为理论命题被正式提出,提升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和“四个伟大”的战略高度,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主题的把握和对时代挑战的回应。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也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对我们党治国理政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正如习近平对斗争内涵做出的新阐释:“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23]正是基于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纵观中国共产党人斗争实践的嬗变演进,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锐意创新、砥砺前行的精神品质,展现出斗争精神是基于不同环境和条件、在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此过程中,斗争实践也在发生变化:一是斗争环境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由阶级斗争转向了革命斗争,再转向了社会主义建设斗争。二是斗争领域更加广泛,由最初的政治上的斗争延伸到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的斗争。三是斗争方式更加成熟,从暴力军事斗争转向了和平发展斗争。四是斗争方向更加明确,从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改造主客观世界,以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三、时代必然:百年大党强调斗争精神的动力体系
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是对马克思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守弘扬,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直面重大矛盾风险并不断制胜的重要精神法宝。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不断斗争?百年大党强调斗争精神的动力体系是什么?习近平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24]这一论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守斗争精神的重要性,彰显了斗争精神形成的历史必然和革命性本质,也是对百年大党斗争精神动力体系的精准回答。
(一)坚守斗争精神是马克思政党历史使命的内在规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重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极强的历史主体与责任担当意识,面对一系列新的斗争对象、斗争问题、斗争领域的考验,充分展现出了其奋勇拼搏的斗争精神。一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守斗争精神。习近平强调:“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25]中国共产党承担着推翻旧世界、建立新国家和新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使命与责任,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斗争形势和任务也发生变化,尽管暴力斗争已经过去,但是斗争精神不能消退,依然需要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斗争意志。二是为实现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的使命需要坚守斗争精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社会。这一历史使命是指引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必然选择,它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与一切旧社会和旧世界进行“最彻底的决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自成立之日起就为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而斗争。三是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需要坚守斗争精神。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的发文中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6]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7]这是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当前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积极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的前沿,积极审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责任,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挑战而斗争。
(二)发扬斗争精神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要求
社会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是正视矛盾并克服困难的重要表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过程,也是我们党根据矛盾制定斗争战略和政策的过程。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发展阶段,社会矛盾也会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斗争的重点是反帝反封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在此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矛盾,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8]因此,斗争的目标是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进行了分析,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时的斗争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由此,新时代的斗争重点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中国社会革命和改革发展的历程来看,斗争的客观要求来自矛盾的客观存在,有矛盾和风险挑战才会有斗争。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斗争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科学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特点,通过发扬斗争精神实现在新的历史特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三)传承斗争精神是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形势风云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形成了两种制度并存与斗争过程中“大时代”与“新时代”叠加交织的特殊历史情境。[29]面对外部挑战与民族复兴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党要实现目标任务就必须进行新的历史斗争。因此,我们需要对前进路上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发扬斗争精神直面应对遇到的问题挑战。一方面,从国内层面看,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准确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进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另一方面,从国际层面来看,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日益增加,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与国际上一些国家在意识形态、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存在一定的摩擦。作为一个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中国已经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设者、参与者、引领者。面对国际外交的斗争环境,需要中国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为全球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四)树立斗争精神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关键之举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重大风险的挑战,习近平强调:“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斗争是多方面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30]斗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品质,能够使人们在矛盾和问题面前保持警惕和警觉。一是斗争能起到警惕和警醒作用。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前,斗争精神能使我们保持高度的警惕意识,同时也能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贪图享乐的心态也起到警醒作用。习近平强调:“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31]在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提升的过程中,要同各种阻碍遏制我国发展的势力进行斗争,培育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二是斗争起到树立忧患意识作用。百年大党仍然面临着许多的挑战,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这些挑战随时都有可能对党长期执政安全和实现自身使命带来危险,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化解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斗争精神,做好伟大斗争的准备。
四、实践赓续:斗争精神助力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方法自觉
长期以来,一些人对斗争产生较深的误解,依然停留在“阶级斗争”“文革”的阶段,也对斗争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冲淡了斗争的警惕,削弱了斗争的准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32]斗争精神是应对矛盾风险挑战,并进行伟大斗争所必备的思想前提,蕴含着进取、奋斗和担当精神。新时代需要进一步以斗争精神助力伟大斗争,从而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
(一)在坚持党的领导中把握伟大斗争方向
坚持正确的斗争方向是关乎斗争胜败的首要问题,习近平强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33]中国共产党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斗争的政治主体,对把握新时代斗争全局能起到方向性引领作用。一是以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使得中国走向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就需要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领导。只有坚持党的全领域、全方位的领导,才能保证伟大斗争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二是以坚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整合力,特别是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上的自信。一直以来,各种西方势力企图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在此情况下必须坚决与一切削弱、歪曲和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进行斗争。因此,发扬斗争精神要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正确的方向斗争前行。
(二)在提高政治能力中增强伟大斗争本领
新时代打赢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仅需要发扬斗争精神,还需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提高斗争本领。习近平指出:“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领导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34]党员干部要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在提高政治能力中增强斗争本领。一是敢于自我革命。党员干部要以自我革命去推动党的革命性力量,要敢于同自我进行斗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增强前进的动力。二是讲究斗争策略。党员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通过事物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斗争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增强纵览全局的能力,增强斗争信心,提高斗争底气。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区分斗争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三是提高学习能力,这是赢得斗争胜利的坚实保障。伟大斗争是一场广泛的、全局的、深刻的社会革命,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能力,强化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克服“本领恐慌”的问题。在学习中培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略思维和本领,增强战略谋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夯实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根基。
(三)在维护人民利益中保持伟大斗争立场
为了谁、依靠谁是一个政党属性的直接反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在斗争中成长并推动历史的向前发展,因此坚决与一切破坏人民幸福与利益的行为做斗争。一是将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斗争立场。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5],在伟大斗争中需要牢牢守住为人民服务这份初心。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人民利益的维护也需要从多个层面协调推进。广大党员干部既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性问题,也要维护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多方面的利益,敢于与敌对势力、分裂势力、黑恶势力、腐败势力等进行坚决斗争。二是依靠人民力量与智慧进行斗争。人民群众既是伟大斗争的实践主体,也是支持和拥护是党和国家持续斗争的力量源泉,是伟大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此,必须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斗争立场,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凝心聚力。
(四)在增强底线思维中坚定伟大斗争意志
底线思维是一种“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36]的思想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武器。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会遇到改革和发展中各个领域存在的风险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发扬斗争精神的主动性,增强底线思维。其一,树立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是底线思维方法应用逻辑的核心支撑,当前我们面临着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风险,也有国际冲突风险。共产党人要正视发展前进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破解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敢于同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进行坚决斗争,既要应对“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其二,注重防患于未然。共产党人要善于发现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做好科学预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经济发展风险、科技安全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等,努力在危机中孕育新机,为全面建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安全的保障。同时,共产党人要保持忧患意识,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始终心存忧患,提高研判事物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能力进而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其三,注重斗争程序正义。新时代的伟大斗争要始终保持手段合法、于法有据,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斗争,不能违背法治精神和原则。为此,要将全面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秉持法律的底线思维,确保伟大斗争合法有效。
结语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站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与各种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进行斗争的历史。习近平在阐释党的伟大斗争时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37]这宣示了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的科学态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风险挑战也就会越多。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和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斗争精神是中国在前进征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伟大斗争既是一种斗争思维,更是一种斗争精神,新时代要勇于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注释
[1][23][25][37]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7页;第17页;第17页;第10页。
[2][20][22][2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第15页;第15页;第57~58页。
[3][4][6][8][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第52页;第44页;第66页;第104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
[7][9][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7页;第506页;第119页。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13][14][1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1页;第1487页;第1195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17]《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18]《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19]《胡锦涛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8页。
[21][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第60页。
[24][30][33][34]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人民日报》2019年09月04日。
[26]《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2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页。
[29]金民卿:《“两个时代”叠加交织的特殊历史情境与新的伟大斗争》,《红旗文稿》2019年第5期。
[31]《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页。
[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25页。
[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