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耕地质量提升主要措施研究
2021-12-27刘成君
刘成君
(迪庆州农业基本建设服务站,云南香格里拉 674499)
0 引言
农业持续发展离不开耕地,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耕地质量,科学合理利用耕地和保护耕地,对于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耕地地力现状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地理位置在东经98°35′~100°19′,北纬26°52′~29°16′之间,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青藏高原延伸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东与四川省甘孜州的德荣、乡城、木里三县交界,南与丽江市的古城区和怒江州的兰坪县毗邻,西与怒江州的福贡、贡山两县相连,北与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接壤,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总面积23 870 km2。迪庆州耕地土壤类型共分为11个土类,19亚类,40个土属,94个土种。主要涵盖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褐土、红壤、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和棕壤等。
1.1 耕地质量情况
迪庆州耕地面积5.51万hm2,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其中,一等地耕地质量最好,十等地耕地质量最差,平均等级为6.97等。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地的高等级耕地面积为4 286.18 hm2,占迪庆州评价耕地总面积的7.77%,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市及维西县。这部分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坡下等地形部位处,排灌设施配套好,排灌能力强,水、肥、气、热协调,作物基本能高产。这部分耕地应注意科学补肥,因地施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平稳提升地力。评价为四至六等的中等耕地面积为14 474.94 hm2,占迪庆州耕地总面积的26.25%,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市及维西县。这部分耕地主要分布于山地坡下等地形部位处,农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灌溉设施配套较好,排水能力好,肥力基本协调,质地稍差,作物能保收。应加强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本设施建设,因土施肥,合理培肥地力。评价为七至十等的低等级耕地面积为36 384.58 hm2,占迪庆州耕地总面积的65.98%,主要分布在维西县和香格里拉市。这部分耕地立地条件较差,基础地力较低,大多分布于山地中下部,林网化程度低,灌溉能力略差,排水能力较好,肥力不协调,温湿不适,质地结构差,作物受气候影响较大,产量不稳定。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坡改梯地或台地建设,合理增肥,培育土壤,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布局,推广耐寒、抗旱的作物品种。
1.2 耕地质量现状
1.2.1 土壤养分。迪庆州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53.56 g/kg。从区域分布上看,德钦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最高,达到75.17 g/kg;香格里拉市和维西县分别为57.98 g/kg、43.87 g/kg。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28.55 mg/kg。从区域分布上看,德钦县的耕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最大,有37.06 mg/kg;香格里拉市、维西县的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1.74 mg/kg、24.14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63.37 mg/kg。从区域分布上看,德钦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最高,有276.32 mg/kg;香格里拉市、维西县的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82.24 mg/kg、114.46 mg/kg。
1.2.2 土壤pH值。耕地土壤pH平均值为6.81,总体上呈中性偏酸。从各县(市)分布情况上看,德钦县pH平均值最高,其值为7.53;香格里拉市和维西县耕地土壤pH平均值分别为7.13、6.42。从分布频率上看,耕地土壤pH主要分布在6.5~7.5区间内,面积占比为45.58%。
1.2.3 质地构型。根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国家标准,迪庆州耕地土壤质地构型共有5种。其中,质地构型为紧实型的耕地面积最大,其面积有23 516.15 hm2,占耕地面积的42.64%。
1.2.4 质地。按《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国家标准,耕地土壤质地划分为6类。其中,质地类型为轻壤的耕地在迪庆州面积占比最大,面积为18 431.52 hm2,占耕地面积的33.42%,
1.2.5 灌排能力。迪庆州灌溉能力为充分满足和满足的耕地有12 345.54 hm2,只占评价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22.39%;灌溉能力为不满足的耕地面积高达20 905.46 hm2,占到耕地总面积的37.91%,
1.2.6 障碍因素。迪庆州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酸化、盐碱和渍潜等。酸化型仅分布在维西县,盐碱型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市和维西县,渍潜型主要分布在维西县。
1.3 补充耕地质量差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质量等级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土地开发整理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基本目标,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途径。然而土地整理是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性政策为大背景的,“新增耕地比例”是土地整理项目必须完成的一个刚性指标,而对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土地生态效应没有定量指标要求,结果造成土地整理中“重数量、轻质量;重面积、轻效益;重开发、轻整理复垦”的状况,以致补充耕地质量差,土地利用率低下,占优补劣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新增耕地土壤养份含量低,土体层次结构混乱,耕作层浅,土体粘重、通透性差,土壤内易滞水,田间排水不畅等;耕地占补平衡过程中,“占优补劣”使耕地总体质量水平下降。
2 耕地质量提升措施
2.1 开展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把传统的种植制度进行改变,采用科学合理的轮作方式,如水旱轮作、粮食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轮作、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轮作、生长期长的作物与短期作物轮作,给土地充分的休整时间,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改良土壤结构,加强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肥力。
2.2 持续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
综合考虑土壤的各种因素所在,持续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和年度调查评价。强化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构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坚持科学布点、持续调查、规范评价,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及信息发布制度,利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为迪庆州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支撑。
2.3 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是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耕地质量提升投入的长效机制,通过稳定的资金投入,加大耕地质量的建设和保护力度;以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和提高基础地力为中心,全面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力争使耕地质量不断提高;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耕地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科学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以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积极防治农业源头污染,惩处任意排污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
耕地质量提升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系统工程,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耕地质量高了,必将为建设迪庆州现代化农业,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3 结语
科学合理利用耕地和保护耕地、合理养地,持续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才能提高耕地质量,对于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