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地金融的实践探索与路径选择

2021-12-27

南方农机 2021年16期
关键词:农地抵押农村土地

白 玉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城市,严重制约了改革成果的普惠性,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也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农地产权改革则是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将部分农地财产权利归还给农民,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也能盘活农村市场经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1 农地金融的重要意义

农地金融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70年的德国。西方国家土地多为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这为农地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前,美国、日本、德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地金融制度。所谓农地金融,本质上指的是农村土地与金融资金的结合,具体表现为农村土地产权人用土地产权向金融机构融资。我国土地制度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差别,为土地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两种形式。目前,农村土地产权与金融机构发生关系的主要为土地使用权,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推动农地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合理聚集资金。农户自身资金有限,而金融机构中涉农信贷资金占比较低,难以满足农户需求。农地金融能够盘活农村土地的金融功能,引导资金向农业领域流动。其次,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我国农户数量庞大,户均土地较少,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并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土地资源被闲置。农地金融能够推动土地的流转,有助于农业生产从分散化向规模化转变,从而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最后,分散风险。农民偿还能力不足,金融风险高,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农地金融能够起到风险分散的作用。一旦出现农民违约的情况,金融机构可以从土地流转中获得补偿,这不仅可以有效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也能提升金融机构的信贷意愿,破解农民融资难的困境[1]。

2 乡村振兴实践中农地金融的实践探索

2.1 乡村振兴实践中农地金融的常见模式

抵押融资是农地金融的主要模式,根据抵押土地性质的不同[2-3],当前,农地金融的常见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第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自分产到户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农民最为主要的土地产权,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也是抵押融资最为常见的产权。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为直接融资、入股权抵押、反担保贷款、土地流转信托,其中,后两种是乡村振兴实践下的新兴抵押融资方式[4]。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例,2013年,埇桥区农户将逾5 000亩(1亩≈667 m2,下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中信信托,中信信托以土地经营权为基础,发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土地流转的租金以及后期的项目建设、运营开支。

第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广东省是我国最早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的省份,从2003年开始,广东省农信社便接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凡经市(县)国土资源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均可以作为贷款抵押。广东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各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随着乡村振兴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农村基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农地金融的重点,以北京为例,针对集体建设用地抵押受限的问题,金融机构从集体建设用地经营收益权的角度创新抵押方式,具体路径为借款人将集体建设用地的经营收益权作为抵押物,以经营收入作为还款来源。这种抵押融资方式多以村集体为主体,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第三,农民房屋所有权抵押融资。农民房屋所有权抵押融资不可避免会涉及宅基地处理的问题,而根据现行法律,宅基地不可抵押、出租和买卖[5]。对此,主流的实践方式有两种,一是成都模式。早在2009年,成都市便开展了农民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具体操作方式为农民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以及房屋所有权证抵押给政策性担保公司,政策性担保公司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提供担保。成都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农民房屋占用的宅基地使用权变更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这不仅释放了农民房屋所有权的金融价值,也规避了法律风险。二是温州模式。温州乐清、瑞安等地率先尝试农民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并于2002年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房抵押贷款的实施办法》,从政策层面推动了农民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

2.2 乡村振兴实践中农地金融的主要特点

从农地金融的发展态势来看,乡村振兴实践中农地金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重视政府的扶持。农地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因为受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的影响,农地金融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风险点,政府政策是破解发展困境的重要手段,比如成都模式的顺利开展就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其次,注重发挥不同类型土地的金融价值。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土地,并且,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流转承包土地。不同土地使用权在农地金融中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协同发挥好不同类型土地的融资作用则是当前农地金融的重要特点[6]。最后,以金融机构为推动力。农地金融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大力参与,因为商业银行是农户融资的主要对象。商业银行在现行政策下为农户提供了许多农地金融产品,促进了我国农地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

3 乡村振兴实践中农地金融的路径选择

3.1 提高服务能力

农地金融以服务“三农”为目标,而提高服务能力则是乡村振兴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农地金融作用的先决条件。对此,要采取以下三点措施:首先,加强产品开发。以往金融机构虽然认识到农地金融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但开发出来的产品和用户需求存在脱节,导致农地金融业务规模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既影响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充分使用农地的金融价值,对此,要从用户需求出发,提高产品开发的针对性,从而实现农地金融市场发展的目标,比如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方式,更好地释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金融价值。其次,提高服务能力。在我国农地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间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现代信息技术为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可从现代信息技术出发,推动服务方式的转变,强化农地金融服务能力,为农地金融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做好宣传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针对农户对农地金融了解不深、认识不高等问题,金融机构既要从产品、服务层面来创新,更要重视宣传的作用,并从信息环境出发,推动宣传方式从线下向线上转变,发挥好抖音等新型网络平台的宣传作用。

3.2 健全管理机制

金融机构在农地金融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农地金融既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提供了条件,也对金融机构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必须健全管理机制。首先,严格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出台,金融机构普遍建立起内控体系,对农地金融而言,风险控制是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内容。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其次,建立追责机制。随着农地金融贷款发放笔数、余额的不断增加,农地金融坏账也在增多,这给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制定追责机制,将不良贷款的经办人以及主管人作为追责对象,杜绝只追求个人表面业绩而忽略单位长远效益的现象,切实发挥好农地金融贷款在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优化业务流程。紧扣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是促进农地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对此,以流程再造为切入点,创新业务管理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就成为提高管理效率乃至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重点所在。要以农地金融贷款三查为重点,设计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剔除业务流程中的冗余元素,归纳业务办理中的关键风险因素,提升农地金融贷款风险管理能力。

3.3 严格风险防范

对风险防范而言,贷款预警机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借助贷款预警机制,不仅能够推动金融风险防范从事后应对向事前化解转变,更能降低金融风险对金融机构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提高农地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当前我国农地金融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少的风险,对此,要从以下几点采取好措施:首先,做好风险识别。农地金融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农地金融风险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形态,比如操作风险、担保风险等。需要构建风险识别机制,从风险的表现形式以及形成原因出发,设置风险识别指标,为风险度量提供客观的依据。其次,强化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是深入洞察风险的主要手段,也是风险预警的基础环节,一方面,要从风险发生的概率出发开展风险评估,根据风险发生概率将风险划分为高发风险、一般风险、低发风险三个层次;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风险危害性的评估,将风险划分为多个不同等级,比如强危害性风险等,将风险防范的重点落在发生概率大、危害等级高的风险上。最后,打造风险预警机制。要重组风险管理审批机制,打造风险管理的多口平等接纳项目的多元化审批机制,借助市场机制的灵活运用来实现风险审批和信贷项目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项目风险审批的效率与效能。

3.4 打通数据壁垒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农地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信息化成为农地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此,要着力打通农地金融发展中的数据壁垒,强化信息技术在农地金融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从客户体验的一致性出发,重构企业的信息、流程、业务以及管理模式,一方面,推动组织架构的变革,以扁平化管理思想为基础,缩短中间层级,以精简部门为要求,将业务相近或联系紧密的部门合并;另一方面,从新的组织架构出发,推行创新性、开放性的管理模式。从数据共享而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打破数据壁垒提供了条件,在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帮助下,金融机构可以突破以往信息化中数据壁垒的问题,提高数据在银行内部的共享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数据的价值。同时,金融机构也要推动外部数据的共享,积极与大型网络平台,如社交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开展战略合作关系,拓展客户信息的获取渠道,为自身把握客户的真实面貌提供支撑,建立并完善外部数据共享机制。从业务发展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极为广泛,除了在改进现有业务中具有突出作用外,对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有着巨大的潜力。金融机构要树立信息思维,着力打破当前固定的模式,从农地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以及用户需求出发,为用户提供新的产品体验。

4 结语

当前,乡村振兴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农地金融则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农地金融不仅可以充分释放农村土地的金融价值,盘活农村市场经济,也能解决“三农”发展中金融扶持不足的问题,推动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对此,必须以金融机构为主题,从服务能力、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四个维度做好防范措施,推动农地金融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农地抵押农村土地
农地规模经营法律规制的理论阐释与制度重构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家庭非农收入、养老保障与农地流转参与
——基于农地福利保障调节效应的分析
农村土地如何突破“细碎化”?——“三农”干部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营创新
地上存在违法建设时抵押合同的效力
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强化承包经营合同管理
俄藏5949-28号乾祐子年贷粮雇畜抵押契考释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詳盡了解 保護權益 大陸台商將房產抵押的法律須知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