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食用菌产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路径

2021-12-27夏福鑫王进松

南方农机 2021年16期
关键词:食用菌云南省云南

夏福鑫,黄 伟,王进松,管 炜

(1.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西南林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4;3.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0 引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前提,只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

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是我国生物食品及乡村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云南发展食用菌产业前景广阔,背靠国内14亿人口的内销市场,产品具有错季上市的价格优势,且面向周边国家2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依托区位优势,具有很强的创汇能力。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兼具现代山地新型农业增收的特点和典型品种特色的产品市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云南自然优势,带动云南农村经济发展。

1 “十三五”时期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

1.1 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引导下,云南食用菌产业以其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特点,得到了快速发展。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食用菌产品多样化、生产标准化、产业体系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农民增收及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食用菌总产值和产业地位得到新提升,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成效十分显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全省两菌(人工菌和野生菌)领域累计投入资金近50亿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菌种补贴、贷款贴息等各种惠农金融领域,已建成或在建政府主导的食用菌扶贫项目12个,主要分布在昭通、曲靖、红河、文山、保山、德宏、怒江等州市。成立食用菌扶贫专业合作社90余个,惠及包括3万余户贫困户在内的40万余人[2]。

1.2 发展规模快速扩増

随着科学饮食习惯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在逐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云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3]。2019年,云南省食用菌总产量66万t,产值达243亿元,综合产值500多亿元,位于全国前10位。其中,野生食用菌产量20万t,产值167亿元,占全国野生菌总量的70%;人工食用菌产量46万t,产值76亿元。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是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成为一些地方农民现今收入的重要来源和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4]。目前,云南松茸、牛肝菌、干巴菌等高产值品种人工干预增产面积增速加快,全省野生菌促繁面积已突破10万亩;人工食用菌栽培规模不断扩大,特色种类仿野生栽培生产规模逐年增加,主要有小香菇、云黑木耳、白参、羊肚菌、金耳等,主产地分别是保山、曲靖、昭通、楚雄和红河等8个州市。无论从经济增长还是解决就业问题来看,食用菌产业未来将成为云南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3 特色品种初显优势

云南食用菌依托环境优势,生产模式和经营形式不断转型提升,呈现出品种多样化发展态势。目前,云南全省食用菌已获29个有机产品、8个绿色食品、2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十三五”期间,云南省主持制修订食用菌国家标准8项,食用菌原产地认证5个。产业布局逐步得到优化集中。例如:滇北地区主产天麻、羊肚菌、香菇、平菇等,滇西地区主产灵芝、桑黄、姬松茸、毛木耳、竹荪等,滇南地区主产牛肝菌、茯苓、黑木耳、秀珍菇、黑皮鸡枞菌等,滇中地区主产羊肚菌、杏鲍菇、平菇、榆黄蘑等。基本形成了海拔1 300 m以下的低热河谷区域,海拔1 400 m~1 800 m的中低温区域,海拔1 900 m~2 200 m低温半山区域产业布局,总面积达5万余亩。其中,新品种有暗褐网柄牛肝菌、白灵芝、花脸香蘑、中华美味蘑菇等珍稀品种,特色品种发展优势开始显现,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4 产业主体不断壮大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扶贫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云南省各级领导的重视下,涌现出了一批政府性投资食用菌生产企业,全省食用菌产业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根据经营主体的不同,食用菌产业主体经营模式可归纳为传统农户生产型、专业合作社型、企业+基地产业化型、实体经济组织承包型、企业工厂化经营型5种[5]。据云南省食用菌协会统计,截至2019年底,云南省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 000家左右。生产加工型企业中,年产值2 000万~5 000万元的企业40多家,年产值5 000万元以上的有20多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有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00多家。有370家经营食用菌的经营主体,包括100家大型企业、143家各类合作社、127家个体经营者,涉及主产基地县50多个。两菌从业人员达50多万人。食用菌产业成为继烟草之后云南省第二大出口创汇的农产品产业和出口创汇主力军。

2 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云南食用菌资源种类与数量虽均居全国之首,但与全国食用菌生产强省相比,云南在资源利用开发上始终处于滞后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产业投入和结构布局不科学

目前,云南省食用菌的发展仍存在着产业投入和结构布局不科学的问题。一是对食用菌产业与蔬菜产业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清晰,制约了食用菌从种质资源利用到产品加工增值的研究开发,致使产业效益一直不能凸显。二是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结构布局不合理,由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生长所需的条件不同,对生产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应当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但是实际上却形成了产业发展模式与品种的普遍类同,致使产业效益一直不能凸显。三是对野生菌产品的利用开发力度小,现阶段,原料及初加工产品占据了食用菌流通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大量野生菌产品都没有得到充分的精深加工,增值效益损失严重。四是野生菌资源自然禀赋量仍然在下降,实现食用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基于较具经济价值和生态利用价值的共生菌类的菌林一体化发展的菌根菌研究利用不足,导致大量林业资源浪费和林下经济效益流失。

2.2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落后

云南省对食用菌资源开发较早,但基础设施建设始终落后,许多配套设施还未完善。在巩固脱贫成果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背景下,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对专业信息的理解,导致项目建设内容滞后、市场定位不清、技术支持不足,严重影响了脱贫成果的稳定与巩固。目前,云南食用菌产业配套设施落后,导致食用菌生产成本高、效益得不到保障,投资拓展能力严重不足。另外,由于云南省长期以来是以野生菌采摘自居,且各级领导对发展食用菌的理念很不一致,致使对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其次,食用菌产品流通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区位优势,针对野生食用菌产品的推广力度较弱,导致云南省食用菌产品市场与储运项目建设落后,生产基地与市场互融困难,致使食用菌产品销售市场规范化发展程度低,且落后的产业基础设施无法与国内外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可观的产业经济效益相适应。

2.3 科技支持发展的力度不够

科技是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只有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有效促进食用菌行业的发展。目前,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科技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全省对食用菌的科技创新、技术转换能力和推广能力重视不够,落后的生产技术仍贯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缺乏对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的研究,科技增值的能力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少,导致产业技术服务不到位,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还限制了产业发展壮大。此外,云南食用菌种类繁多,产品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尚未完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现阶段,由于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大量野生食用菌只限于餐饮,对生物制药、生物制品等产品开发较为欠缺。

3 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3.1 巩固产业基础

针对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应大力扶持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针对野生菌制定封山育菌政策,促进野生菌提质、增值。积极开发野生食用菌,从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进行整体谋划,统筹规划和定位,加快对本土野生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力发展菌根菌,服务于生态修复提升与林业增收。针对人工食用菌,如天麻、羊肚菌、牛肝菌等本土品种,坚持突出特色、提速发展、规模增量的产业发展方向,建立省、市、县三级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不断改进驯化食用菌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打造本土知名品牌,大力推广珍稀特色食用菌产品,实现特色发展。同时,为适应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张,还应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仅理念要跟上,硬件设施也要跟上,要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扎实推进,保障云南省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

3.2 加大扶持力度

以做大做强“云菌”为出发点,充分赋予食用菌产业有利的资源配置,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环节中的关键技术研发机构与产品经营主体。一是将食用菌产业纳入省级重大发展项目,在重点环节加大资金精准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食用菌产业发展机制,拓展适宜云南食用菌发展的方向。二是要加大对食用菌研发创新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快对种质资源驯化利用,建设由种质研发到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配套的菌种生产供应基地的质量控制体系。三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推广不同特色品种在不同区域周期化生产,推动生态化共生菌类的人工培育示范与推广,实现菌林一体化发展。四是发行食用菌项目收益债,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培育壮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探索“委托经营”“租赁经营”“资源价值化参股经营”等新型产业主体经营模式[6]。积极推广基地+工厂+厨房等多种渠道市场运营模式,支持电商等建立展示直销窗口和产品体验中心的新兴业态,共建共享营销网络。

3.3 加快人才培养

加大科技人才对“云菌”产业发展的支撑,提升“云菌”发展水平。一是从发展理念、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以及文化底蕴等多方面总结经验,建立“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对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型工匠人才的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专业人才和菇农。二是要与云南省高校进行合作,根据产业、市场和企业实际情况联合培养,围绕食用菌生产、加工、物流和质量检查检测、信息管理等环节,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培养素质优秀、队伍组成合理的食用菌专业人才。三是重点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职业营销队伍和运营管理人才,增加产业技术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创新营销方式,研发具有特色食用菌风味、营养和功效的精深加工技术,开发休闲与功能食品、药用原料,支撑推动产业做大做优。

3.4 推广先进技术

实施特色食用菌原产地理标识认证,用大数据服务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继续完善特色食用菌品种标准认证,提升对产业技术发展的智能化服务能力。二是普及网络应用专业技术,支撑云南省食用菌先进技术与外部先进技术实现互联互通,根据时代发展和消费群体的需要及时调整品种结构,不断增加产品种类,宣传食用菌产业,将食用菌融入到云南省特色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引领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在食用菌资源收集评价、仿野生栽培、品种选育、人工促繁、驯化栽培等方面加强横向技术融合,保证全省食用菌发展的技术先进性。通过构建科学的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及加工技术流程,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全省食用菌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可靠,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4 云南食用菌产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建议

云南食用菌产业经过“十三五”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面对当前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与问题并存之现状,“十四五”期间,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要实现服务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笔者建议云南省有关部门应采取如下措施。

4.1 针对特色食用菌设立重点突破研究专项

解决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对基础性研究不足的问题。重点从资源调查评价、挖掘利用和高值化开发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在跨界上通过不同专业合作,实现专业研究思维方式的融合突破。二是在技术研究上通过跨专业合作,实现实验室研究与落地应用的融合突破。三是在产品开发方向上,实现开发产品与市场需求共鸣的融合突破。四是扶持项目实施后,取得的成果可以支撑食用菌生产迈进全省千亿级产业行列,研究开发成果达到国际尖端性和引领性。

4.2 针对食用菌产品高精深加工设立研发专项

加快对食用菌产品高质量、快消品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展特色食用菌风味、营养和功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评价功效成分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改善肠道菌群、健康养生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创新集成鲜品保鲜、脱水与护色、超微粉料与真菌药用原料成分提取等精深加工技术,进行食用菌的休闲与功能食品、药用原料的精制开发,服务于云南省健康食品中特色产品的市场需求与区块链产业的发展,支撑云南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4.3 针对食用菌无害化检测系统设公关专项

加强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开展特色野生菌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开发野生菌生态大数据监测平台,分析野生菌基本信息、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创建野生食用菌与有毒菌数据库,开发基于云计算技术下的野生菌数字化信息系统,开发基于食用菌与有毒菌的快速识别应用程序,服务于特色食用菌产品的安全保障。实施特色食用菌种质资源原产地理标识认证,用大数据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从产品质量上建立市、县、基地三级产品检测监测追溯体系,保证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溯源。

4.4 针对食用菌产业集群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债

探索发行食用菌产业项目地方收益债,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加快产业整合进程,推动优势品种与最佳资源的规划配置,实施“委托经营”“租赁经营”“资源价值化参股经营”等新型产业主体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产业经营主体,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实现有规划、等级化生产[7]。重点扶持一些能快速实现高效优质、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产业龙头。充分发挥各地食用菌协会的统筹调控能力,以农林副产品资源变废为宝和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为前提,引导一些对资源消耗大、产值效益低的食用菌企业重组兼并或转型退出,推动优势品种与最佳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4.5 针对打造食用菌千亿级产业目标制订实施方案

实施信息化工程,打造全省食用菌产业信息一网通。围绕产品质量有保证、生产稳定性强、产品市场好、产业支撑性强等要素,加强基地+工厂+厨房等多种渠道运营模式的建立和智能化产业管理规划。按照中央提出的强化“特色带动”,服务“一个产业、支撑民生”的指导意见,结合云南食用菌产业“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大力推动食用菌康养产业、“云菌”旅游产业、菌药原料产业、先进生产制造业、快消食品加工业等五大产业为目标。在巩固提高传统品种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食品安全消费及重点领域的菌文化、餐饮产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下云南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食用菌云南省云南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