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冲洗辅助治疗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鼻塞和睡眠质量的疗效观察
2021-12-27陈陌群
陈陌群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5350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常发疾病,原因是婴幼儿各个系统发育未成熟,免疫及抵抗力相对较差,上呼吸道主要包括鼻、咽、喉部,患儿常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涕、体温异常、睡眠障碍等。其中鼻塞可严重影响患儿呼吸功能,同时提升了感染发生的风险,睡眠障碍对患儿恢复及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对于其鼻塞及睡眠障碍的症状,临床给予的一般治疗效果较慢,具有一定的局限[1]。有研究[2]提出鼻腔冲洗联合临床一般治疗的手段能有效缓解患儿鼻塞及睡眠障碍等情况,故,本次研究甄选出80 例样本对比一般治疗及鼻腔冲洗+一般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我科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筛选,甄选出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0 例。其中观察组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0.1-1(0.54± 0.26)岁;对照组男21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0.1-1(0.55± 0.27)周。资料基本无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家长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2)患儿在行相关检查后符合临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断判标准[3];(3)大量分泌物堵塞患儿鼻腔。排除标准:患有其他先天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行临床一般治疗:包括给予患者支持的治疗及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鼻腔冲洗(一次/天)。具体操作方法:首先患儿取仰卧位,于肩颈下置软枕垫,将患儿头部后仰于床边,鼻孔朝上,颌下置治疗巾。其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常温生理盐水,将橄榄头与负压连接管连接,每次滴入一侧鼻腔0.5-1ml,按住另一侧鼻腔,打开吸引器负压为(250-300mmHg)将洗鼻导管鼻塞头插入前鼻腔内吸引,吸出鼻腔内脓性分泌物,抽吸时间尽量短暂,每次每侧抽吸4-5 次,可重复上述动作数次,直至鼻腔内分泌物吸尽,整个过程为5 分钟,另一侧鼻腔运用同样的操作方法。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具体标准[4]:0 分:患儿睡眠习惯好,无觉醒;1 分:患儿偶有蹬腿等习惯,无觉醒;2 分:常出现翻身、蹬腿,且憋醒频繁;3 分:患儿睡眠习惯差,难以入睡。分越低则表示睡眠质量越好。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包括喷嚏、鼻塞、流涕、体温异常。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根据《实用内科学》标准评估,痊愈:患儿症状完全消失且体温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正常;有效:症状部分消失、偶有体温异常;无效;未见症状消失,体温异常。(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 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睡眠质量对比(n=40,分)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观察组喷嚏、流涕、鼻塞、体温异常完全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n=40,d)
2.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效果95.00%高于对照组77.50%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40,例)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婴幼儿,该人群鼻腔相对成人鼻黏膜血管较丰富,爆发感染后常形成充血水肿状态,该情况下患儿鼻内分泌物显著诸多,故多存在长期鼻塞的情况。鼻塞会提升感染发生的风险,同时会造成患儿呼吸困难、睡眠障碍等问题,故鼻塞的处理对于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意义重大。有报道表明临床常给予的一般治疗难以达到完全清理鼻腔堵塞物的情况,同时提出一般治疗+鼻腔冲洗的治疗模式应用在在上述情况疗效显著。该治疗方式通过反复冲洗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降低黏膜水肿程度及感染发生风险;同时鼻腔的物理及机械清理作用,将鼻腔堵塞物完全排出,在短期及长期均能有效缓解患儿睡眠障碍,提高患儿呼吸效率。
综上所述,鼻腔冲洗是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塞及睡眠障碍的有效治疗方式,值得推广应用。